趙東明
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加快能源互聯網構建
趙東明
中國的能源互聯網首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分布式能源、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等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然后逐步開放電力交易市場,基本建立電力交易的市場體制,接著實現電力系統的逐步完善,實現配電的智能化,在2020 -2030年建立一個中級能源互聯網,先實現國內能源互聯網的建設。
能源互聯網將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融合,構建一個新型的能源網絡,實現能源互聯互通、信息實時交換,從而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效率,促進能源低碳化、清潔化、便捷性發展。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越來越大。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影響可持續發展。無碳、清潔的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可以滿足經濟社會對能源的需求。能源互聯網的構建,可以實現能源的區域配置與協同調節。可再生能源與能源互聯網相結合,可以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能源消耗越來越多,化石燃料已不能夠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需求,世界能源消費總量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將始終保持高速增長。隨著經濟發展,世界一次能源需求量已經從1965年的53.8億噸標準煤增加到2013年的181.9億噸標準煤,預計到2030年可達到230億噸標準煤,2050年達到250億~270億噸標準煤。化石能源儲量有限,大規模的開發必然導致儲量迅速減少,隨著后期開采成本的增加,運輸配置時的安全性、政治性與經濟性壓力增大,能源的開發、配置和利用方式將面臨巨大的挑戰。隨著化石能源的減少,資源需求和供應之間的矛盾將制約人類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圖1 )
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能源消費增長較慢,消費量占全球比重持續下降,但卻是人均能源消費水平最高、能源消費最密集的地區。隨著亞洲、南美洲和非洲人口規模較快增長及工業化、城鎮化不斷發展,其能源消費占全球比重將較快增加。自2003年后,亞太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已超過歐美地區,成為全球能源消費總量巨大、增速最快的地區。就中國而言,由于經濟和社會處于快速發展期,化石資源消耗與電力需求迅速增加,據統計,1990—2013年間,中國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6.0%,新增能源消費量約占同期世界新增能源消費總量的47.4%,預計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186吉瓦。
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會引起環境污染和氣候變化。全球平均溫度升高,酸雨、空氣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等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化石燃料燃燒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因化石燃料而產生的二氧化碳占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的56.6%,由此造成的溫室效應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和生態環境構成極大的威脅。1850—2010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越來越高,增長的速度越來越快(圖1),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化石能源的燃燒除了引起溫室效應外,還會導致嚴重的霧霾(PM2.5)污染和二氧化硫等污染物。2014年底,環保部、中科院、中國工程院聯合發布了北京、上海、哈爾濱、濟南、石家莊和天津等六個重點城市的PM2.5來源解析,研究顯示六個城市PM2.5來源的60%~70%與化石能源密切相關。中國、印度和四個發達國家的PM2.5情況對比(圖2),可以發現中國的霧霾污染情況相當嚴重。二氧化硫等酸性污染氣體的排放會導致酸雨,酸雨會對生態環境和人們正常生產生活造成破壞,2013年對中國降雨pH值進行統計發現,中國國內的降雨普遍呈酸性。

年均PM2.5暴露濃度(圖2 )
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要求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內而努力。因此,各國必須努力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所以,必須改變能源利用結構,采用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能源是減少碳排放、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舉措。
風能和太陽能具有綠色、清潔和可再生性,資源總量豐富,能夠滿足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風能和太陽能轉化為電能之后,可以實現能源的高效利用。
風能
風電具有眾多優點。它是一種干凈清潔的可再生能源;風電技術日益成熟,產品可靠性高,能源可用率達95%;風電成本低,投資規模靈活,適合單臺和多臺機組安裝。現階段風電裝備制造技術日益成熟,風能利用效率、技術水平和系統友好性等不斷增加。隨著風電技術不斷進步和開發規模的持續增加,風電成本有望接近甚至低于化石能源發電成本。
中國地域廣闊,海岸線長,風力資源豐富。風電技術可開發量每年約20萬億千瓦時。中國的風能資源主要集中在兩個地帶:一是“三北地區豐富帶”,包括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二是東部沿海風帶,主要是沿海數十公里的海岸和海道。2012年6月,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大國。
但是電場位于偏遠的地區,遠離經濟發展快、工業發達和人口密集的地區,因此需要解決電能的輸運和就地消納問題。由于風電的不穩定性和不可控性,所以需要解決風電對電網的沖擊和穩定性問題。
太陽能
太陽能是太陽輻射能,是世界上資源量最大、分布最廣、開發潛力巨大的清潔能源。太陽每年輻射到地球表面的能量約116萬億噸標準煤,遠遠大于201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耗量181.9億噸標準煤。中國太陽資源豐富,太陽能的開發利用潛力巨大,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年累計日照時間超過2200小時。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寧夏和內蒙古高原屬世界太陽資源豐富地區,特別是西藏西部的年累計太陽總輻照量高達8399 兆焦/平方米。
太陽能發電是太陽能高效利用的最主要方式。太陽能發電技術包括太陽能光伏發電和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其中光伏組件轉換效率約為16.5%,光熱電站的轉換效率為14%。光伏發電技術比較成熟,已經進入大規模商業開發階段。根據國際能源署發布的光伏應用趨勢報告,截至2015年底,全球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累計超過228吉瓦,占全球電力需求的1.2%以上。根據中國國家能源局數據,2015年,中國新增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為15.15吉瓦,累計總裝機容量達到43.5吉瓦,首次超越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國家。太陽能光熱發電技術,從2008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但與光伏發電相比,發電規模還很小。2014年全球新能源發展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底,全球已建成光熱項目363萬千瓦,在建200萬千瓦,中國已建光熱項目2.1萬千瓦,在建項目17.0萬千瓦。2016年中國公布了光熱發電的上網電價為1.15元/千瓦時,這將有利于中國光熱發電技術發展。
電力是清潔的、高效的二次能源。電力對于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對電力的需求越來越大,1990—2013年,全世界發電裝機總容量由27.6億千瓦增加到57.3億千瓦。2013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2.58億千瓦,占世界裝機總容量的22.0%,年發電總量5.37萬億千瓦時,占世界總發電量的23.9%。電能利用率高達90%,遠遠高于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
電能替代是指在能源的消費形式上,使用電能代替化石能源進行直接消費,提高電力作為二次能源的使用比例。電能替代的重點是“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來的是清潔電”。“以電代煤”和“以電代油”是從消費終端代替化石能源的消耗,從而減少環境污染;“電從遠方來”是由于負荷中心和能量資源逆向分布,所以需要電網的遠距離、高負荷輸送;“來的是清潔電”是使用清潔替代的必然結果,只有使用清潔能源,電能替代才會實現低碳化,才是環境變化的根本出路。電能替代,可以推動能源向清潔化、便捷性、安全性方向發展。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能源互聯網的建設,是解決能源需求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的必由之路。
能源互聯網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里夫金提出,他認為可以通過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將全球的電力網變為能源共享網絡。能源互聯網是以電力系統為核心,以智能電網為基礎,以接入可再生能源為主,采用先進信息技術、通信技術、電力電子技術等,實現電能的協調控制,實現不同區域間的能源互補。在能源互聯網中,能源基礎設施與信息網絡系統相互耦合,形成信息物理系統。

江蘇泰州打造國家千億級新能源產業基地。
能源互聯網的建設需要完成多個目標任務,即實現可再生能源供應和消費比重的提升,實現各市場主體的無差別可靠接入,實現能源和信息的共享運營,實現產業體系的全面構建。簡而言之,能源互聯網將互聯網技術與可再生能源融合,構建一個新型的能源網絡,實現能源互聯互通、信息實時交換,從而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效率,促進能源低碳化、清潔化、便捷性發展。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對能源互聯網的總體架構尚未達成共識。結合我國實際,能源互聯網的發展應通過學習成功經驗,結合基本國情,反復實踐,探索適合我國的能源互聯網架構方式。在此,筆者認為,我國的能源互聯網首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分布式能源、儲能技術、智能電網等技術的普及和發展,然后逐步開放電力交易市場,基本建立電力交易的市場體制,接著實現電力系統的逐步完善,實現配電的智能化,在2020—2030年期間建立一個中級能源互聯網,先實現國內能源互聯網的建設。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落實全球能源觀、實現“清潔替代”和“電能替代”的重要載體,在能源互聯網發展過程中,要堅持“清潔發展”和“全球配置”。為了促進能源互聯網建設,滿足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增加風能和太陽能的利用,將風能和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然后通過能源互聯網進行配置,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例。
為了促進可再生能源與能源互聯網的結合,需要解決兩者之間存在的技術和政策問題:
(1)需要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的創新,包括風能發電、太陽能發電等技術創新,提高能源轉換效率,降低發電成本。
(2)促進電網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電網技術是能源互聯網的基礎設施。研究適合能源互聯網的特高壓輸電技術、直流電網技術、微電網技術、分布式電網技術等。
(3)可再生能源具有不穩定性,因此儲能技術是新能源發電技術的難點。促進儲能技術的發展,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適應性。
(4)促進信息技術的發展,實現交互式實時通信,滿足能源的協同控制。
(5)做好國內和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規劃設計和政策支持,穩步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能源互聯網的建設。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和能源互聯網建設,是解決能源需求問題和環境污染問題的必由之路。實現兩者的結合發展,必然會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低碳化、清潔化和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太陽能熱利用研究部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