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綠色經濟發展和綠色金融創新之路何在?綠色金融體制機制如何完善?11月23日,在第二屆綠色金融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們圍繞相關熱點話題,為綠色金融的發展出謀劃策。
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曹和平指出,在綠色發展中,以往政府主導基金、政府主導項目較為活躍,但銀行體系金融步伐沒有跟上,甚至有些脫節。“如果這兩塊對接好了,將為綠色發展注入強勁的動能。”
中國人民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馬駿認為,構建綠色金融體系,要實現三個目標。其一,是要解決綠色項目融資難、融資貴;其二,是要讓污染性項目融資難、融資貴;其三,是要強化企業和消費者預測偏好,讓其更加青睞綠色發展、綠色產品、綠色投資。
此外,多位專家提出,要推動綠色金融立法,以法律形式確立綠色金融制度。要完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甚至強化環境污染者的法律責任等。
通過跨界協作、技術手段和社會創新,讓低收入青年更好地融入到由知識、技術、技能共同驅動的中國經濟新常態,獲得更多的個人發展紅利——這一主題貫穿了11月14日舉行的“技術變革時代的青年職業發展論壇”。
此次論壇由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與北京市銀杏公益基金會聯合主辦,旨在匯聚來自政府、學界、企業、社會組織和媒體等部門的跨界力量,共同討論促進低收入青年實現就業與職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并探索未來采取聯合行動的可能。國務院參事、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湯敏,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長楊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博士鮑春雷,邢帥教育CEO邢帥,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等嘉賓出席了論壇,并做主題發言。
樂平希望借助這次論壇聯結起關注機會缺失青年人職業發展的各方機構,未來探索共同促進青年人職業發展的新路徑。
2016年“美麗中國”環境保護公益廣告作品征集暨展播活動近日啟動,現面向全國征集優秀環境保護公益廣告作品并展播。
據悉,本次活動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環境保護部聯合主辦,活動以“改善環境質量 共建美麗中國”為主題。活動將推出一批導向正確、創意新穎、制作精良、群眾接受度高的優秀環境保護廣播電視公益廣告作品,在全國進行展播,引導全社會關心關注和參與環境保護,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精神動力、輿論支持和文化氛圍。電臺、電視臺、影視制作機構、高等院校、社會組織及個人均可報名參加本次活動。
11月6日,由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2016根與芽中國峰會在北京景山學校遠洋分校舉辦。來自全國各地根與芽小組的五百多名學生以及教育界、企業、環保公益機構的代表共一千余人與根與芽創始人、享譽世界的動物學家、聯合國和平使者珍 古道爾博士歡聚一堂,分享綠色小創客們的環保成就。
11月25日,由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 ildAid)和Discovery探索頻道共同發起的“鯊魚來了”主題觀影會暨《鯊魚周》啟動儀式在北京僑福芳草地舉行。觀影會上,野生救援發布了最新的公益廣告《鯊魚來了·飯局篇》,主演李光潔也應邀出席了觀影會。從2016年11月28日起,《鯊魚周》節目以及《鯊魚來了·飯局篇》將陸續登陸Discovery探索頻道全國聯播網的《探索》欄目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樂視、優酷土豆、Bilibili等各大視頻網站。
11月15日,第九屆中華寶鋼環境獎頒獎典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
本屆中華寶鋼環境獎以“推進生態文明,引領綠色發展”為主題,圍繞城鎮環境、環境管理、企業環保、生態保護、環保宣教等方面設立5個獎項,共評選出24個在環境保護政府履職、企業盡責、公眾參與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
獲獎單位與個人中,既有積極探索生態與經濟共贏的典范城鎮,也有堅守環保戰略規劃與實施的決策者與執行者們;既有依靠產業轉型、技術升級實現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綠色企業,也有執著于植樹造林、荒漠治理、地質災害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家園生態衛士,還有傳播環保知識、提高公眾環境意識的環境宣教工作者們。他們在引領環保理念、改善環境質量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對促進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起到了示范作用。
11月1-2日,“第三屆中國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與能源轉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該會議由中國節能協會和“中國煤控項目”課題組共同主辦,著重討論如何有效落實煤炭消費總量規劃,扎實有效推動能源轉型。
據了解,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總量為39.65億噸,占能源結構比重高達64%。“中國煤控”課題預測,到2020年,中國煤炭消費應控制在35億噸以下,占比55%以下;煤炭生產量應控制在34億噸以下。這顯示我國目前的煤炭行業去產能任務艱巨。
研討會上發布的《中國“十三五”煤炭消費總量控制規劃研究報告(2016-2020)》顯示,中國煤炭消費產生的二氧化碳占能源活動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0%左右,占溫室氣體排放的64%以上。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張有生指出,當前中國能源開發與生態文明建設不適應、區域生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能源轉型與變革應從能源綠色生產、能源清潔轉化、高比例發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切入。
中國節能協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億表示,中國能源供給和消費的革命應直接向低碳能源結構轉型。對此,他提出,能源供給系統革命的核心在于建立廣域分布的風能、光能和生物能源采集與輸送系統,通過多能互補、分布蓄能等多種方式協調可再生電力的供需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