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曙
曙光環保:探索污染區重建之路
劉曙
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因為自身力量的微薄就放棄這里,放棄這些曾被忽視和遺忘的群體。
曙光環保成立于2013年8月1日,致力于“環境與健康的調查研究,服務于受污染區人民群眾”。已經連續三年調研湖南省飲用水安全和土壤重金屬污染問題,并根據調研結果選出污染最嚴重的地區進行污染區重建試點工作,包含污染區人民的醫療救助、生活救助、產業救助、心理援助等,也包括污染區的治理推進、歷史資料收藏、污染治理示范點建設等,旨在通過集社會之力,扎根污染區,解決污染問題,重建一個無污染之殤的美麗故鄉。
為什么成立這樣一個機構,得從我上大學時說起。2012年7月,我帶領的大學生團隊在瀏陽湘和化工廠做調研時,收到當地村民們對湘和化工廠遺留的鎘污染問題的申訴材料。看完材料,我找到一個機會,在有關部門辦公駐地的一架電梯里,把申訴材料遞交給了一位領導。
后來,這件事一直沒有下文。直到2013年年底,我接到一個電話,說瀏陽湘和化工廠發生沖突,就在治理企業進入廠區準備開始二次治理時,當地村民扣了企業的車,治理工程無法繼續,村民打算繼續上訪維權。
這個時候,我才意識到,向有關部門遞出一份材料,僅僅是一個開始。我們要做的,是更真實的、持續的參與其中,直到污染消除,百姓能像過去一樣,平靜安寧地生活。
最初介入村民、企業和政府三方面的矛盾時,是十分艱難的。因為三方總是各執一詞:企業只講國家要求和治理技術;政府無論說什么都很難獲得村民信任;而村民總是阻礙企業和政府治理工作的推進。于是,三方都苦不堪言。
我們聽完這方的傾訴又聽那方的抱怨之后才發現,所有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完全聽不進去對方的話。
于是,經過數次溝通,我們把幾方邀請到一個桌子上,大家先面對彼此。第一次會議很痛苦但也是劑猛藥,村民在痛訴自身遭遇的同時,指責政府和治理企業,表達了心底的不滿;而企業方也說出了自己的難處和想法;政府方則把自己的工作向村民做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這次會議持續了整整4個小時,中途有人哭了,有人拍案,有人責罵,也有人在勸慰。此次會議之后,湘和化工廠鎘污染治理正式開啟新篇章。

2014年曙光環保開展探尋瀏陽河源頭活動。

2014年9月7日,工作人員在岳陽桃林鉛鋅礦礦區稻田取樣 。 孫洪彬供圖
也正是因為這次對話,我們作為第三方協調者,讓各方逐漸放棄各自既有的觀念,并力爭做到內心平靜。當對話雙方可以感受到對方在聆聽自己的聲音、積極地解決問題的態度時,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正視問題正視污染,會有利于撫平創傷、復歸正義,將雙方的關系導向良好的發展方向。
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悟到了自身的苦與他人的苦,所以繼續跟進,直到治理污染這一目標真正被接受,公司開始進廠治理,我們也開始了漫長的村民溝通和治理監督工作,這一跟,又是三年。這三年里,沒有了沖突,沒有了可怕的對抗,治理工程有序推進,政府也終于可以騰出精力來解決經濟發展問題。
曙光環保介入的第二個地方,情況比湘和化工廠還要復雜。至今記得,當我們2015年6月在石門雄黃礦砷污染區做“砷污染醫療救助”前,有關方面對我們的拒絕和抵觸,也記得當地村民對我們的不信任。當時我們沒有選擇離開,而是在村里住了整整一個星期,慢慢去理解村民的怨氣,也化解了政府的擔憂。
從2013年8月開始,一直到2016年8月1日,曙光環保整整三年的時光都花在湖南的14個污染區,我們走進去,是想帶給人快樂、喜悅與希望的能力,也是想幫助、轉化人們的痛苦與悲憤。
這三年,我聽過最感動的一句話不是“曙光環保是環保公益界的一匹黑馬”,而是2015年6月27日那天,在石門雄黃礦區,一群老百姓跟我們講:“你們是真的關心我們,你們每次來,我們都很高興,我們知道你們也改變不了我們的命運,但是你們來,我們就覺得生活還有希望。”
是的,我們對這里還有很多設想,從來沒有想過因為自身力量的微薄就放棄這里,放棄這些曾被忽視和遺忘的群體——這些被稱為“污染受害者”的人。
在環境污染的歷史洪流里,類似曙光環保這種第三方參與污染治理的方式雖然不顯眼,但對每一個污染地區的恢復和重建具有很大意義。只要我們努力下去,就會影響許多可稱之為“社會共治”形式下的人和組織。
我們也會向那些造成百姓利益受損的各種現象和政策發出挑戰。我們期待,通過公眾參與和圓桌對話等形式,幫助管理者找到更合適的制度與政策,這些制度與政策的核心點是“把人作為重點”。
而把人作為重點的使命,會敦促曙光環保持續的在這片污染的土地上耕耘,三年不行做五年,此時不行就待條件成熟時行。因為人的工作,只有持續下去才有意義,也只有可持續的行動,才能看見美好的未來。
(作者系曙光環保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