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騰 熊 熊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
中國保險業成熟度指數分析
劉 騰 熊 熊
(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天津 300072)
中國保險業經過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和數字化浪潮的助推,使得中國躋身國際最具有吸引力的保險市場。目前,對中國保險業發展程度的測度和評價指標,具有單一性,如保費收入、保險密度、保險深度等常用指標,難以直觀、全面測度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態。保險業成熟度指數,作為一個綜合性的評價指標,能夠有效、客觀地反映保險業的發育成熟水平及面臨的問題。文章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2000-2014年保險業指標數據進行綜合評價,并以指數化形式展現保險成熟度,在此基礎上分析保險成熟度指數與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吻合程度,并由此提出相關建議。
保險;成熟度;主成分分析
成熟泛指生物體發育到完備的階段,如果實或谷物成長至可收獲階段、人類精神層面和思想觀念從幼稚轉向更高一級等,后引申為比喻事物或行為發展到完善的程度,如技術成熟等。成熟度,即量化表達成熟,綜合測量事物發展水平。
1987年,W.S.Humpbrey在研究軟件評估標準時,最早構建出關于軟件能力的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for Software)。該模型主要用途是對軟件開發過程進行監控和評估,針對不同軟件開發機構的能力進行描述、測量,采用五個梯級(初始、可重復、已定義、已管理與優化)來度量某一軟件機構的成熟度。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為人們提供一個科學化和標準化的方法和工具,用來測量、比較、改進軟件機構開發能力。隨后,“成熟度”觀點火速受到學者們關注,普及應用到很多領域。如Harold Kerzner(2001),推出成熟度模型(K-PMMM),以企業的項目管理戰略規劃為著力點,將技術、工具、知識等融入項目管理流程以滿足費用、時間和性能目標。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2001),提出基于選擇合適的人力資源管理路徑的成熟度模型。美國項目管理學會(2003)提出組織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of Model),標準化、可測量、可控制和持續改進是模型的四個梯度,以此評估單個或組合項目的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其市場競爭力。James & Kevin(2003)提出一個涵蓋五個成熟度等級的兩維模型,有助于企業與同行業競爭者基于結構比照,從而明確改進路線。
近年來,成熟度模型在我國學術界備受關注,項目工程和企業管理領域備加重視,其他領域也漸漸嘗試引入成熟度模型(CMM),如在金融領域也有所展露。高新才(2009)針對金融深化水平和其運行程度,把成熟度概念納入金融范疇的評價框架,對各省市農村地區金融的成熟度評量,發現其成熟度差別顯著。任兆璋, 劉云生(2010)認為金融成熟度是一個全新的復合詞語,為研究金融理論提供新的方法和視角,以指數方式構建廣東金融的成熟度,探討其金融的發展狀態。陳怡(2014)利用成熟度模型,考慮到商業銀行風險特點,度量其管理能力,助其持續有效地管理風險。總體來說,成熟度模型在金融領域仍處于初創階段,研究時間較短,有關成果較少,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不同背景、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任何項目或企業都可以運用成熟度模型,如工程建設業、高科技制造業、通信行業等。成熟度模型被廣泛地應用的主要原因是提供了構建模型的新思路,這種思路注重模型的不斷優化和持續改進,較好地體現事物或行為成熟發展的過程。一方面,成熟度模型為其使用者帶來了解和掌握與企業運行及管理相關資料的機會;另一方面,提供用于自我評估、用于項目或者企業管理狀況評估的客觀標準和可丈量的指標,以此規避評估的任意性,在此基礎上謀求計劃改進,追求能力提升。
為了深入研究保險業成熟度,以及其對現實經濟的影響,需要通過量化描述對其進行衡量。當前,國際一般以保費收入、保險深度和密度等度量國家或地區的保險態勢,不難發現,對保險發展水平的評價僅僅以保費、CDP和人口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主,評價過于粗略。國內研究中,孫偉( 2001)基于保險公司層面,架構包括企業生存能力、發展能力和戰略管理能力在內的評價體系,以模糊的綜合評判方法獲取各指標的權重。施建祥等( 2003) 鑒于保險公司的屬性以及其核心競爭力的本質特征,構建以市場開拓、開發創新、信息吸納和協調整合等能力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孫祁祥等(2008)從宏觀角度以及保險業自身的角度,提出以保險相關比率、保險業相對金融以及社會保障體系作用、保險自身結構優化和效率等幾個維度對金融成熟度定量描述。王力,盛逖(2009)通過對保險業現代化評價指標體系的影響因子進行了系統的分析,設計以保險發展力、經濟持續、社會支持為主題的評價標準體系的實證分析。通過對文獻的分析,按照全面、可行、層次的要求,最終選取以保險總量、保險結構和保險效率三個方面的指標進行研究。
2.1 總量指標
總量指標是衡量保險業發展水平的重要因子之一,從發展的角度看,總量指標主要是指描述規模維度的指標,它從宏觀層面上直接反映了我國保險業發展水平和規模、資金集散能力、保險市場體系和機構發育的完善程度以及償付風險的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總量指標不僅僅指“量”的大小,也包含社會影響力和覆蓋率等。因此,選取保費收入、保險總資產、保險賠款及給付、保險從業人數(不包括銷售人員)、保險系統機構數和全國省級(一級)分公司作為規模維度評價指標。保費收入指一定時期內企業向投保人收取以履行合同規定義務的對應費用,現金資產的流入與支出存在時間間隔,這有益于保險公司進行集中與分散管理風險,形成損益,這是保險業與其他行業差異所在,能夠最直觀地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保險發展水平,隨著保費收入增多,規模經濟將越來越顯著,保險競爭力也不斷加強。保險總資產包括各種財產、債權的權利,即保險公司擁有或控制的、以貨幣計量的經濟資源,反映保險業規模的大小,規模隨著資產增多而擴大。保險賠款及給付,是指保險公司向投保人支付的經濟損失補償,體現保險行業作為社會穩定器,發揮社會效益的作用。保險從業人數、保險公司數量和全國省級(一級)分公司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數量的多寡顯示保險市場的競爭和活躍程度,數量多,則市場活躍度和資源配置程度高。
2.2 結構指標
保險業能否持續、健康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保險業結構是否合理。保險結構類指標是基于自身角度,反映市場結構、在整個經濟體系中的作用等。保險業資源是否均衡有效在配置是衡量保險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具體體現在壽產險之間、不同區域之間、原保險與再保險之間以及國內與國際之間等,從而,本文將保險深度、保險密度、市場集中度、壽產險比例四個方面列為度量保險結構的指標。相對于其他評量保險業結構深化標準,保險密度和深度地位較高。保險深度(保費收入/GDP),展現保險業的產業化水平以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保險密度(保費收入/人口總量),人均保費可以用來權衡人均商業保障程度,比值越大,人們參保意識越強,國民參加保險的程度越高。壽產險比值,即壽險保費收入與產險保費收入之比,是表現結構水平的又一指標,觀察發達國家保險業發展的歷程,不難發現,壽產險比例隨著保險業現代化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提高,換言之,在保險快速發展過程中,相較于產險的收入,壽險的保費收入更多,這一規律契合國內保險的發展過程。市場集中度與行業的壟斷程度關系密切,反映企業對行業的支配程度,采用行業內少數或全部的企業經營指標如銷售數量、資產規模、利潤總額等進行衡量。行業集中度、赫希曼指數、熵指數、交叉彈性、基尼系數和洛侖茲曲線等評價因子,伴隨產業組織理論的不斷發展而形成。本文采用行業集中度(CRn)這一結構指標衡量保險業市場集中度,行業集中度(CRn),是指占據行業份額靠前的n家企業累計占有值,通常取 n= 4,CR4表示占據市場份額最大的4家企業的總和,市場壟斷程度隨CR4越高而加深。
2.3 效率指標
保險公司與一般的工商企業一樣,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追求利潤最大化和最佳的生產經營狀態。效率通常衡量決策單位使用各種稀缺資源或者以最小化投入而獲得最優化產量的能力,集中體現了公司的競爭力。企業較為關注的收益、投入與產出,可以通過效率指標進行度量。資金運用收益率,指將可運用的保險資金投資與金融資本市場,如股票、基金、債券、銀行等,獲得的收益占可運用資金的比值。資產收益率,是指由投資收益和承保利潤構成的保險年度總收益與保險總資產的比率,是保險業整體盈利能力的體現。賠付率,指保險賠付額與保費收入的比例,是會計年度內保險公司經營效益度量指標。實際上,保險公司關于賠付率的計算有很多方法,同時,保費收入與保險賠付并不總是與會計年度保持一致,相較于綜合賠付率,本文使用的簡單賠付率存在一定的誤差,但是對于整個保險市場的度量,簡單賠付率已經可以勝任,能夠大致反映行業的經營效益。
綜上所述,基于總量指標、結構指標、效率指標三個方面選取的構成保險業成熟度測量的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保險業成熟度指標
在選定13個指標后,對指標所涉及的數據進行采集,數據區間為2000-2014年,數據來源于2000-2014年中國保險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網站等。
首先,利用SPSS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數據不同量綱(如不同長度、重量和體積等)的影響,然后對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標間的相關系數矩陣如表2,總方差解釋如表3。
表2 指標體系間的相關系數
表3 解釋的總方差
據表2顯示,許多指標之間存在較高的相關度,有進行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主成分分析累計方差選取應至少滿足貢獻率C%取值在80%-85%之間,在信息比較充分的情況下這樣能夠保證選取主成分的個數較少,評價結果具有穩定性。若累計方差的貢獻率低于80%,則選取的主成分不能充分反映信息,相反,選取的累計方差的貢獻率過大,雖然保證選取的主成分足以反映信息量,但后續的綜合評價會有些復雜麻煩。特征根均值準則原理只需選取特征根大于 1的主成分即可。由表3可知,前兩個主成分對所有變量的解釋程度已達到總方差的87.882%,并且,前兩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均大于1,滿足特征值和累計方差選取原則。這表明前兩個主成分能夠較好刻畫出變量的主要特征,充分地概括這組數據。所以,提取前兩個主成分用于綜合指數的構造。
表4 選取的特征值
選取兩個主成分后,上表4可以看出,第一個主成分的特征值其新的貢獻率占總方差82.42%,對表5初始因子載荷矩陣大部分的變量都有近似相等的負荷,可將第一主成分認為是對所有保險業成熟度總量指標的度量,同理,第二主成分可看成對保險結構和效率維度的指標度量。
用表 5 初始因子載荷矩陣中的每個指標的數據,分別除以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的平方根,獲取兩個主成分所包含的每個指標相對應的系數,用符號 CF1和CF2表示。將選取的主成分特征值對應的新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重因子,構造保險成熟度指數的綜合系數,用符號TF表示該系數(見表6)。
表5 初始因子載荷矩陣
表6 系數矩陣
在系數矩陣的基礎上,構造保險業成熟度指數(Index),其計算公式為:
根據公式(1)計算保險業成熟度指數。此外,為了清晰表達指數,使其符合一般指數表達的方式,以便看起來更加直觀,因此,將指數以2007年為基數年進行指數100 化得到的保險業成熟度指數如下表7所示:
表7 保險業成熟度指數
依據上述結果,可以得到我國保險業成熟度發展的綜合指數曲線圖,具體見下圖 1,不難發現,我國保險業在2000-2014年這15年內總體呈現出快速增長、成熟的發展趨勢。
圖1 保險成熟度指數曲線
結合圖1和圖2,保險業成熟度指數從2000年13.837上升至2014年330.051,總體呈波動上升態勢且有不斷加速的趨勢。這與我國實際保險市場的演變過程一致。這主要源于改革開放與加入WTO后,我國保險業在不斷發展,改革向縱深推進,保險基礎不斷加強而逐漸成熟;同時,保險業發展過程中各種問題的出現以及受其他行業和國內外經濟形勢的影響,發展并非一帆風順而是波動前進。具體分析,保險業成熟度指數增速與保費收入增速在2006-2008年之間變動幅度較大。原因歸結于2004年底,保險領域完成進入WTO的過渡階段,將取消限制全面開放,外資保險機構紛紛涌入,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帶入促進了市場競爭,極大地提高了保險市場的活力;2005年,《保險公司股票資產托管指引(試行)》與《關于保險資金股票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相繼頒布,對資金進入股市的比例、風險、資產管理等問題提出明確規定,進一步提升市場的發展速度;2006年,《國務院關于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對保險業改革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政策推動和支持加快了行業建設;2007年,在我國股市高位攀升、保險資產投資效益取得歷史最好水平高達12.17%、宏觀經濟強勁的基礎下,成熟度指數增速大幅提升。而后,受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外部經濟環境急轉直下,保險資產投資效益縮水嚴重,偏向投資型保險業務的結構不合理,風險凸起,導致保險業成熟度指數增速大幅回落。相反,保費收入增速依然走高,這與我國消費者保險意識增強、重新青睞保障型險種以及占保險業務比重較大的銀保業務關系密切。此外,2011年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劇烈,國內經濟增速緩慢回落,資本市場低迷的影響下,保險投資收益下行,行業償付能力下降,導致保費收入增速首次出現負增長,保險業成熟度指數增速也回落。
圖2 保險業成熟度與保費收入環比增速對比
因此,從以上分析,可知保險業成熟度指數能夠較好地反映我國保險業發展情況和問題。保險成熟度指數和保費收入年平均增速分別為25.43%,19.89%,相較于保險業成熟度指數的增速,保費收入增速不均衡,顯然無法全面反映整個保險業的發展情況。其中,保險業成熟度中總量指標的系數高于結構和效率指標,這也說明一方面我國保險業總量擴張是現階段發展的突出表現,與其處于初級階段的實際相吻合;另一方面,保險業還需優化,保險的結構與效率仍要改進。
首先,堅持保險業總量增長,進一步完善市場準入退出制度,降低保險市場集中度,創新發展互聯網、相互、自保等新型市場主體;完善保險的社會保障作用,增強保險社會管理作用,鼓勵保險與醫療、健康、養老、安保等產業鏈的整合,提高產業關聯程度,打破行業壁壘,不斷探尋責任保險、家庭保險、中小企業保險、高科技(如物聯網、大數據等)相關保險等新領域,重視發展網絡保險、移動互聯網、APP微客服等新興業態,擴展保險銷售渠道,創新發展模式,優化保險業務結構。其次,倡導資金配置多元化,擴寬投資范圍、渠道和比例限制,以提高資金運用率,不斷完善保費利率形成機制的改革(如車險、萬能險、分紅險等)。最后,加強對保險業退保風險、資金運用風險、行業交叉傳遞風險、違法犯罪風險以及網絡信息安全風險等的防范、跟蹤和監控,增強監管方面的制度建設,完善治理內控問題的能力;規范保險市場秩序,加大對保險產品的監管力度,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不斷促進保險業持續健康發展,日臻成熟。
[1] 何新貴等編.軟件能力成熟度模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64-69
[2] Harold Kerzner, 張增華,呂義懷譯.項目管理的戰略規劃——項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應用[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3] Bill,Curlis.People 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M].SET Joint Program Offi ce,2004
[4] Kevin,Chui.Organiz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 Model[M].PMI Hongkong Chapter,2003
[5] James S.P Kevin P.Grant. Project Management Maturity:An Industry Benchmark[J].Project Management,2003.3:23-32.
[6] 李瑞祥.人力資源能力成熟度模型(P-CMM)及其應用[D].南京航天航空大學,2005.2
[7] 謝泓.營銷能力成熟度模型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8] 張潔.高新技術企業自主創新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與提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
[9] 高新才,李陽.中國農村金融成熟度測量與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4-75.
An Analysis of the Maturity Index of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Liu Teng Xiong Xiong
China’s insurance industry has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huge market potential and the wave of digital boost, making China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ttractive insurance marketing. At present, the measure and evaluation degree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single, such as premium income, insurance density, insurance depth index,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is diffi cult to fully and directly measure the whole industry. The insurance industry maturity index, a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can effectively an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s facing, this paper us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insurance industry index data of 2000-2014, and the index form of insurance maturity, degree of agree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insurance maturity index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surance market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insurance; maturit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842.4
A
1005-9679(2016)06-0013-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532009):基于大數據金融創新與風險分析原理研究。
劉騰,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碩士研究生,從事金融風險、保險研究;熊熊,天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部教授,主要基于金融創新與風險分析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