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國家先后想對中國啟用特殊保障條款,中國做了大量說服工作,指出啟動特保條款對兩國的經貿關系可能造成的損害。由于工作開展及時,當時包括布什政府及其他國家政府都避免了引用這一條款
為了入世,我們在入世談判中接受了一些除了正常條款以外的專門針對中國的條款,如何全力以赴化解這些條款帶來的挑戰成為我們入世初期的工作重點。
其中一項挑戰是監督中國履行加入承諾的過渡審議機制。在WTO,正常的貿易政策審議對貿易大國每兩年審一次,貿易量小一點的國家每4年審一次,會議一般是兩個半天,只在總理事會進行。但是對中國除了正常的貿易政策審議之外,專門增加了過渡審議程序,在世貿組織各個委員會及其下屬機構列入了對中國的過渡審議議程,每年從9月份審到12月,最后在總理事會進行總結性審議。國內相關部門每年都要派許多領導與專家參加上述審議。從中國入世開始,除了第9年停了一年之外,一直審了10年,這對中國來說是很大的壓力。盡管如此,在國內各個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我們較好地完成了過渡審議工作,變壓力為各個部門推進改革的動力。
另外一項挑戰是特殊保障條款,對紡織品的特保條款有效期為3年,其他一般商品的特保條款有效期為12年。世貿組織正常的保障條款在啟動時要對所有出口國一視同仁,而特保條款允許世貿成員在面臨產品進口激增時,可以只針對中國采取特殊保障措施。這個條款的歧視性顯而易見。
中國加入以后,有一些國家先后想對我們啟用這一條款,當時我們采取“四體聯動”的策略加以應對。對準備啟動特保條款的成員做了大量說服工作,國內商務部找對方大使或參贊,商會找對方的商會,駐國外的大使找對方主管部門,駐日內瓦世貿團的大使找對方大使進行交涉,耐心解釋這是一項歧視性條款,指出啟動特保條款對兩國的經貿關系可能造成的損害,同時建議對方可以考慮采用世貿組織一般貿易救濟措施解決其國內的關注。由于工作開展及時,當時包括布什政府及其他國家政府都避免了引用這一條款。直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奧巴馬政府啟動了第一個輪胎特保案,我們全力和美國交涉無效,最后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對中美經貿關系的發展影響是負面的。這個條款到2012年失效。
此外,還有一個挑戰就是《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第15條——涉及在反傾銷中如何計算傾銷幅度,如果中方企業在反傾銷調查中不能證明涉案產品是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生產的,成員國有權用第三國的同類產品計算生產成本與傾銷幅度。這個條款有效期是15年,2016年以后,其他成員將無權再引用這一條款。這將是中國入世后面臨的最后一項不利條款的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