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萍
基金銷售牌照審核新標準文件將會對申請基金銷售機構股東經營范圍、盈利要求等門檻有所提高,對銷售私募基金產品的監管的要求等方面有更嚴格規定。
近期,有消息稱,證監會正在擬定新的基金銷售審核標準文件,擬定了新的審核門檻,待文件在證監會會審通過后,基金銷售牌照審核工作有望繼續推進。
基金牌照收緊之緣由
按照目前規定,不同類別機構申請基金銷售牌照有不同門檻,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需滿足:注冊資本不低于2000萬元人民幣,且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有與基金銷售業務相適應的營業場所、安全防范設施和其他設施;最近3年沒有受到刑事處罰,最近3年沒有受到金融監管、行業監管、工商、稅務等行政管理部門的行政處罰;取得基金從業資格的人員不少于10人等條件。
而基金銷售牌照審核新標準文件將會對申請基金銷售機構股東經營范圍、盈利要求等門檻有所提高,對銷售私募基金產品的監管的要求等方面有更嚴格規定。那么,是什么原因讓基金牌照審批收緊呢?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去年12月份,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文規定,私募基金管理人只能銷售自家基金產品,要代銷第三方私募基金產品必須在證監會取得基金銷售業務資格且成為中基協會員的機構,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不得從事私募基金的募集活動,這導致大量的私募公司申請基金銷售牌照,目前,監管層正在加大對私募行業的規范發展。
二是自今年初以來,國家多部委聯合加強了對互聯網金融違法違規經營活動的整治力度,工商管理總局暫停帶金融等字樣的名稱與金融范圍的注冊,同時對于注冊此類公司名稱與經營范圍的機構進行了摸底審查,這也殃及了第三方基金銷售機構的新主體的注冊。
三是目前獲得證監會基金銷售業務資格的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100家,而正在申請牌照的潛在企業近千家,監管層出于對風險及行業健康發展的考量,正在擬定了新門檻的設定,待文件審核后,審核工作有望繼續推進。
不過,雖然基金銷售牌照審批收緊,但是并沒有完全停止。證監會加大機構投資者隊伍的監管思路也沒有改變,但需要更加規范。對于一些有背景的基金銷售牌照申請機構,如股東是大型央企、大型金融機構,同時,公司本身業務規模大、知名度高的企業,只要符合相關門檻要求的,證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在進行現場檢查后,仍有可能獲批。但對于一些業務情況、股東實力都不是很符合門檻要求的,要獲得基金銷售機構牌照則比較困難。
審批不過,有錢沒貨
盡管基金第三方銷售已經巨頭林立,但還有不少城外的人想要進來。在審批收緊后,未展業或少量展業的基金第三方銷售機構成為最搶手的資源。一些機構正瞄準已有的牌照,私底下價格也炒高至每張1500萬。這對于不少代銷機構來說,原本的牌照紅利無疑可以直接變現。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
據了解,目前已獲牌照的獨立基金代銷機構已有百家,但相比逾千家瞄準基金銷售資格的企業來說,這并不多。在這些已有牌照的基金代銷機構中,有個現實的問題:就是一些取得基金代銷牌照的機構,并不會僅僅以一家機構進行基金代銷,一般都會在基金銷售公司外再成立相關投資理財顧問公司、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例如早先獲批的同花順、大智慧、一路財富等都存在這類現象,這讓不少拿不到資格的機構頗為無奈。
據調查數據顯示,正常的基金銷售中,四大行及其他規模較大的股份制銀行大抵能夠完成銷售的四到五成,一些實力較大的券商可完成不到三成,剩下有一到兩成是屬于第三方代銷機構的,但這也都被個別幾家大型機構瓜分。這也就是說,不少代銷機構往往一年都不能賣出多少量,甚至有的機構僅僅是有代銷資格,并無數據出現。
在獲得基金銷售牌照的機構中,銀行、券商、保險等機構出于對全牌照的追求,很少有可能出讓牌照。一些沒有牌照的機構如果想獲得基金銷售牌照,只能將注意力放在那些獲得牌照但未展業的機構上。事實上,確實有不少機構在拿到基金銷售牌照后象征性地代銷了幾只產品,隨后便“枕著”牌照過日子。wind數據顯示,有數十家機構代銷的基金數量少于10只,這其中也不乏獲得牌照超過3年以上的機構,寥寥幾只公募基金的銷售甚至難以覆蓋這些機構的運營成本。
然而,即便資金捉襟見肘,在獲得牌照后并未擴大業務規模,若想從這些機構手上購買牌照也并非易事。目前,有多家持有牌照的機構均明確表示,目前并無意愿出售基金銷售牌照。他們認為基金銷售牌照仍有升值空間,誰也不知道監管層下一步將會把門檻設定成怎樣。因此,盡管經營困難,也不愿出售牌照。審批不過,出錢沒貨,這對于一些資本金或是股東實力并不強勁的機構來說,確實比較痛苦。
掌握渠道做王者
其實,自今年3月下旬以來,除了一些本身股東背景非常強大的,如大型央企、金融機構,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基本不再批基金第三方銷售牌照,即使提交了申請材料,基金業協會也不反饋。自去年5月基金業協會成立后,基金行業的自律管理便在捋順、規范。
因為去年股市的異常波動,使整個金融市場環境都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從證券行業開始,所有的金融行業都在監管轉型,并對行業潛藏的風險進行梳理,加強基礎制度建設規范風險。所以對于基金第三方銷售牌審批政策的收緊,也是正常的。
此外,近幾年隨著互聯網第三方基金銷售平臺的興起,它們已成為繼銀行之后的又一大基金銷售渠道。因此,要求基金第三方銷售一定要持牌才能展業是明智的,否則將面臨非常大的政策風險。
現在的基金銷售平臺基本是根據產品類型、收益率、人氣來推薦理財產品,這種模式存在較高的風險,往往銷售好的產品,收益率高的產品,可能也是價格偏高的時候,容易讓投資者買在高位。作為一個互聯網基金銷售平臺,未來決不能只是賺傭金的模式,而要提升技術含量,如提供好的理財顧問服務,從顧問服務,投資收益中獲得分成,逐漸打破以產品為中心的模式。未來金融業將走制造業的老路,金融機構逐漸成為產品的提供方,互聯網平臺掌握渠道才能成為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