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東出身于中關村,他親眼見證了中關村的興衰,在他看來,中關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賣假貨和水貨,不講誠信,最終失了人心。他認為自己和京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為跟中關村的主流商家反著來,堅持以用戶為尊,一切都以提升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和歸宿。
2003年早春,劉強東遇到了一件麻煩事,他創辦4年多的京東多媒體面臨破產的危險。
事情是這樣的,2003年3月6日,北京接報了第一起“非典型肺炎”病例,此后整座城市人心惶惶,人們都不敢出門,尤其是去中關村這種集貿市場,而劉強東的京東多媒體就在中關村。
在“非典”爆發前,劉強東的生意一直不錯,他主要代銷光盤、刻錄機等光磁產品,是這一領域的最大代理商,有12個柜臺,而他計劃開500個柜臺,并將觸角延伸至整個電子領域,做電子行業的“國美”。
劉強東的發展策略就是用低價快速獲取用戶,然后靠走量來獲取對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之后再向用戶提供更低的價格。
這一策略非常有效:京東多媒體于1998年進入光磁領域,到2001年就做成了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一度高達60%。這種成功讓劉強東對“國美模式”更加自信,他沒事就去逛國美的門店,還假扮成消費者找店員聊天,遇到先進的經驗就復制到京東。
就在這個時候,“非典”不期而至。在“非典”的影響下,劉強東的生意一落千丈,僅21天時間,他就賠了800多萬元人民幣,而公司賬上總共只有兩三千萬元人民幣。
這是一個生死關頭:劉強東已經失去了最后的出貨渠道,如果不出什么意外,那前方等待他的就是破產。
“既然不能見面交易,那我們為什么不通過互聯網呢,比如去論壇上發帖?”一名員工提議。
劉強東聽到這個提議時愣住了,彼時他還是一個“互聯網盲”,連QQ和Email都沒用過,更不知道論壇是個什么東西。他是一個專注的人,對自己生意之外的事情不了解,也不關心,他從未想過自己的生意居然會跟互聯網扯上關系。
不過都已經火燒眉毛了,行不行都得試一試。
劉強東很快行動起來,他先是申請安裝了ADSL,然后動員員工去各大門戶和垂直類網站的論壇狂發廣告帖,發完后則通過QQ向前來詢問的人推銷。就這樣,他們折騰了10多天,結果只做成了10多單生意,更糟糕的是,各大論壇都盯上了他們,不斷刪他們的廣告帖。
就在眾人心灰意冷之際,一個叫“CDbest”的論壇卻傳來了好消息,一位版主在他們的廣告帖上留言道:“京東多媒體我知道,這是一家在中關村賣光磁碟片的,不用考慮,不會有假的。”
這位版主說的是事實:劉強東自創業以來一直堅持只賣正品行貨,明碼標價,并且開發票,而那時的中關村假貨和水貨橫行,消費者苦不堪言,而且還沒法維權,因為多半沒有發票,即便有也少有人敢上門理論,怕被店家打出來。在這樣的環境下,京東幾乎成了誠信楷模,受到消費者信賴和追捧,那12個柜臺就是靠這種名聲開起來的。
那位版主留言之后,劉強東當天就接到了7個訂單,一周內更獲得了36個用戶,而且是有影響力的優質用戶,其中許多人是資深玩家或者論壇版主。在他們的推薦下,京東的好名聲開始在網上快速傳播,而這成為劉強東開啟京東電商事業的第一步。
開辟新天地
劉強東是被逼到電商領域的,但他一進來就不想走了,甚至連之前那個“國美夢”也不要了。
渡過難關之后,京東與CDbest達成了一份合作協議,后者替前者推廣,前者則給后者提成。這種合作進行得很順暢,京東的光磁產品銷量大增,此外,用戶還向京東訂購光磁產品之外的電子產品,比如CPU、硬盤和CD機。對于用戶的新需求,劉強東決定接單,接單的辦法也很簡單,就是去中關村的其他柜臺采購。
當時整個的操作流程大體是這樣的:劉強東和一名員工盯QQ,然后用紙筆記錄下已經匯款的客戶,之后按照客戶要求到庫房找貨、打包,最后郵給客戶,同時發短信告知客戶快遞單號;如果客戶位于中關村附近,則會派其他員工開一輛小貨車或劉強東的紅旗轎車送貨上門。
這套辦法很土氣,但進行得還算順暢,而且恢復了團隊的士氣。慢慢地,劉強東迷上了這套嶄新模式,他甚至覺得這套模式比“國美模式”更好,因為他能以很低的成本獲取用戶,并與用戶進行更加有效的互動。
戰勝新蛋網
決定全力轉型做電商的那一刻,劉強東對于電商行業仍然懵懵懂懂,甚至不清楚到底有哪些對手,比如京東的第一個對手——新蛋網。
新蛋網是一家美國電子商務網站,創立于2001年,主營3C電子產品,是該領域的老大,其2005年的銷售額為13億美元,而京東當年的銷售額只有3000萬元人民幣。新蛋網成立不久就進入中國,總部設在上海,到京東做電商時,已經成為國內采購3C產品的首選——網易CEO丁磊曾向今日資本總裁徐新熱情推薦新蛋網,稱網易的采購都是在新蛋網上進行的。
劉強東直到2005年才知道有這么個競爭對手,不過他對新蛋網并不是很在意,因為他還有更加基礎的工作要做。
當時,對于京東而言,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有兩項,一是要建立一套現代化的庫存管理系統,二是要爭取到更多的供應商,并獲得足夠低的價格,這兩項工作沒有一項是輕松的。
劉強東決定開發一套庫存管理系統,他大學時學過編程,后來還靠這門手藝賺了不少錢,這一次他仍親自出馬,自己設計模塊,但把寫代碼的任務交給了一個科班出身的程序員。到2006年,京東終于擺脫了那套土辦法,開始按照一個電商平臺應有的流程運作——庫房采用貨架號管理,相應人員也執行新的作業模式。
2006年10月,劉強東約見了今日資本總裁徐新,二人相談甚歡。劉強東對徐新說,“我要200萬美元。”徐新則告訴劉強東,“你需要1000萬美元,你應該舍命狂奔,成為品類第一。”2008年,徐新又聯合其他風投追投了2100萬美元,為京東提供足夠的“彈藥”支持。
今日資本對京東的投資合計約1800萬美元,獲得京東7.8%的股份,而這筆股份在京東2014年上市時價值超過26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高達近150倍。
與新蛋網相比,京東慢慢不差錢了,基礎系統也跟上了,賣的也是正品行貨,開發票,服務不錯,但價格卻更低,這對消費者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2008年,京東全面超越新蛋網,成為3C領域的新霸主。
一意孤行做圖書
2009年第一季度,艾瑞發布B2C電商平臺排行榜,前四名依次為當當、卓越亞馬遜、京東和新蛋網。其中,當當和亞馬遜都做圖書起家,在中國市場耕耘了十年,占據在線圖書銷售半數以上份額。
這種局面下,劉強東如果選擇只做3C垂直領域,那京東可以很快盈利,并穩居3C領域的霸主地位,但劉強東卻決定進軍圖書領域,挑戰當當。
這個想法在當時看來非常莽撞。那一年當當正上市,資本充足,風頭正勁,并不好惹。而且,圖書的分類和倉儲比3C產品復雜得多。就拿分類來講,在3C產品中,光盤就是光盤,電腦就是電腦,但圖書就不一樣,小說屬于文學,文學則不一定是小說,而文學里又分少兒文學、青春文學、暢銷經典,各種分類交叉、重復,亂的很。
更重要的是,費這么大勁并不能得到一個大生意:資料顯示,2010年,全國圖書交易規模不超過 60億元人民幣,其中當當占20億元人民幣,亞馬遜占15億元人民幣,其余份額則被淘寶等平臺瓜分。你這么闖進去,是想跟當當和亞馬遜虎口奪食,還是跟淘寶那些賣家扭打一團?
所以,當劉強東在團隊內提出做圖書的想法時,絕大部分高管激烈反對。
這一次,劉強東又表現出了“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他對眾人說:你們講的都有道理,但我還是要做,因為用戶喜歡一站式購物,圖書也比3C產品的需求大,不提供圖書的話,就無法吸引更多用戶,這是京東不能接受的。不過他也給團隊吃了一顆定心丸,承諾只投資1000萬元人民幣,要是虧光了就罷手。
圖書是上線了,但怎么讓公眾知道京東也做圖書了呢?
劉強東的辦法是面向京東會員搞一個大活動:對年消費3萬人民幣以上的鉆石會員贈送多本暢銷書,銅牌以上會員則給予不同的折扣。這一策略非常成功,網站流量一下子翻了十幾倍,而且好多非銅牌會員爭相成為銅牌會員。
劉強東進軍圖書領域的策略成功了,到2014年6月,京東就在圖書品類上超越了亞馬遜,成為市場第二。
做大才是硬道理
京東做圖書并不是為了挑戰當當和亞馬遜,而是為了擴大用戶。這一階段,劉強東已經成了“沃爾瑪模式”的信徒,相信上規模才能出效益,而只有品類足夠多才能上規模。因此,在圖書之外,京東還進軍到家電、日用百貨和服裝三大領域。
進軍家電的過程和進軍圖書的過程相似,也是問題一大堆:一要建立新的倉庫和倉儲系統,二要在送貨之外對冰箱、空調等進行安裝和維修,三要讓品牌商愿意直接向京東供貨并給予低價。
前兩個問題還好解決,只要決心足夠大大,并找到足夠多的專才,就能把國美和蘇寧那一套學過來,可是最后一個問題卻沒那么簡單。進軍家電無疑是要挑戰國美和蘇寧,而這兩家對家電行業的控制那是眾所周知的,哪個品牌商敢向一個不知道能不能做起來的闖入者供貨,就更不用說提供更低價格了。
對于京東而言,進軍家電領域的最大意義是快速做大了銷售額,從而吸引資本的垂青。但要想快速擴大用戶,則需進軍日用百貨和服裝領域。做這兩個品類,并沒有發生什么大戰事,京東人只是像進軍其他品類一樣,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宗旨也一如既往,即讓用戶一站式地獲得質優價廉的產品和服務。
在所有的服務中,物流服務至關重要,也很影響用戶體驗。起初,京東和其他電商平臺一樣,也將物流承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但這樣做會導致發貨速度慢,丟貨,以及因野蠻裝卸而損壞商品,用戶體驗很差。劉強東把用戶體驗當成命根子,因此無法長期容忍這種情況,2007年他實在忍不下去了,決定自建物流。
他的整體設計思路是:把貨物盡可能配置在用戶附近,以減少貨物的搬運次數,這樣就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時提高了送貨速度。配置貨物是依賴電商平臺的數據,數據出來后去采購,然后將采購的貨物存于各地倉庫。
劉強東將此稱為一種放射性的物流系統,它不同于傳統物流公司的網狀物流系統,因為異地之間基本不走貨,尤其是大家電。這種設計思路使得京東的物流要比傳統物流快很多。當然,這種新物流系統主要適用于京東的自營產品。
2010年,京東還推出了“211限時達”,即用戶晚11點前下訂單,第二天下午3點前送達;中午11點前下單,當天送達。該標準一經推出,備受好評,并成為京東的核心競爭力。
京東的基層員工主要是配送員,劉強東經常下去巡視,與一線員工喝酒聊天,他說只要他一講自己的故事,那些員工就會向他敞開心扉,因為他們都出身于寒門,而且都渴望改變命運。
除了談感情外,劉強東還會跟基層員工談專業,他為每個工種都設立了工作標準,要求大家向最高標準看齊,做得好的會提拔做配送站站長,做得差的則予以勸退。他要求人事部們在招人時只招那些樸實、誠信和上進的,堅決不要那些油嘴滑舌、夸夸其談的。這一點倒是和曾國藩當年挑選湘軍的標準很像。
當然劉強東給基層員工的待遇也很好,比同行高不少,而且都給上五險一金。此外,許多基層員工是從其他公司跳槽過來的,他們來京東是因為在京東能感受到尊重。
如果說劉強東將基層員工視為“根基”的話,那么干部隊伍就是“支柱”,而他培養干部的方法主要是“管培生計劃”。
所謂“管培生”就是從應屆畢業生中挑選出來的培訓生,將來要推向管理崗位。“管培生計劃”可簡單理解為京東的“黃埔軍校”。劉強東對管培生的重視甚至超過對副總裁的重視,授課老師有的外聘,有的是內部優秀員工和管理人員,當然還有劉強東本人,他每周都會講課,授課內容面面俱到,連怎么走路、怎么吃飯、怎么敬酒都要教。他還常跟管培生喝酒、聊天以及出游,他要求管培生不要把薪水寄回家,而是用于買書和報外部培訓班,他覺得提升自我比什么都重要。
萬億京東夢
京東現在的對手是誰?
我們一般認為是阿里,但劉強東卻不這么看,雖然阿里的市值是京東的6.74倍,但他覺得阿里怎么能跟京東比!
劉強東覺得阿里比不上京東的主要是兩點,他在自己的新書《劉強東自述》中以不點名的方式正色道:京東“不會把假貨、水貨賣到全國,甚至賣到全球,淪為一個輸出假貨的企業”,也不會“只有自己賺錢,但是幾乎每個合作伙伴都不賺錢甚至虧錢”。
關于第一點,劉強東認為假貨和水貨問題的根本是模式問題:那種小集貿式的電商平臺必然會造成假貨和水貨,因為賣正品行貨支付不起高昂的廣告費,而假貨和水貨的利潤高,有錢買廣告,而廣告會促進銷量,從而買更多廣告,形成循環。除非放棄這種模式,否則不可能真正解決假貨和水貨問題。
前文提到,騰訊曾于2014年3月將旗下的拍拍網并入京東,這是一個C2C電商平臺,也出現了假貨和水貨問題,為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劉強東于2016年4月1日將拍拍網關閉了。他在新書《劉強東自述》中,在第一章第一節第一行寫道:堅持初心,不賣假貨。
不過,我們不能就此認為劉強東在道德上就比馬云高尚,他只是跟馬云的戰略選擇不同。馬云的目標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服務賣家的,而劉強東的目標是“不賣假貨”,是服務用戶的。
劉強東出身于中關村,他親眼見證了中關村的興衰,在他看來,中關村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賣假貨和水貨,不講誠信,最終失了人心。他認為自己和京東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為跟中關村的主流商家反著來,堅持以用戶為尊,一切都以提升用戶體驗為出發點和歸宿。
劉強東的戰略判斷是,在國內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那種小集貿式購物模式必然衰落,與此同時則會出現巨無霸式的零售企業,而這些巨無霸會壟斷標準化商品60%~70%的銷售份額。他希望并且相信,京東會成為其中最大的那一家。
事實上,早在2014年3月與騰訊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時,他就當著騰訊人的面宣稱:終有一天,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企業是京東,中國最大的民營企業是京東!
這個目標狂妄嗎?
看起來的確有點狂妄,京東目前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排名第四,前面是BAT,其市值也只有阿里的14.84%,要挑戰阿里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更何況,它2016年還不斷被外界嘲笑為“虧損大王”。
不過劉強東對于這些并不在意,他覺得京東不是不能盈利,只要減少投入,很快就能盈利,但他不想那么做,因為他和馬云拼的是未來,搶的是人心,他覺得自己現在每多投入一分,用戶體驗就會更好一分,最終贏的幾率就更大一分。
那么,劉強東具體想把京東做多大呢?
他在《劉強東自述》中表示:未來將公司的市值和凈收入(不是“平臺交易額”)雙雙做到1萬億人民幣,與此同時實現全球化,并推進金融、技術以及生鮮等項目,最終成為一家受人尊敬、信賴和驕傲的“國民企業”,而他本人的終極目標是“偉大”。
總結來看,劉強東自1998年創業以來只推銷兩種東西,一是向中產消費者推銷信用,二是向寒門子弟推銷希望。只要外界相信這兩種東西有遠大前景,那么劉強東的“萬億京東夢”就不會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