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珠 顏 亮
(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眾所周知,一個人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要素構成,知是情的基礎,情又影響知的提高,行是知、情、意的外部表現。同時,知是行的先導,行又是知的目的。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聚焦到個人,擴散到整個社會,其在促進青年成長、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展現了巨大的精神價值和實踐價值。兩年一次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評選表彰活動,正是在充分把握青年志愿服務活動規律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潛在價值,通過一種特殊的宣傳模式,從社會范圍內選樹志愿服務的優秀典型。優秀青年志愿者的感人事跡從知、情、意、行諸方面加深社會對志愿服務的認知和理解,感召一批又一批熱血青年用滿懷愛心的行動詮釋并弘揚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
所謂“知”,既指知識層面,也指認知層面。自1994年成立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以來,在眾多志愿服務中涌現出了大批優秀志愿者,這些優秀典型始終活躍在大型賽事、搶險救災、關愛農民工子女、“西部計劃”、“海外計劃”等各項重大志愿服務活動中。從“感動中國”的徐本禹到2008年汶川地震現場志愿者堅強的身軀,到北京奧運會志愿者那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再到西部建設中志愿者們無悔的身影,廣大青年一步一個腳印地從事志愿服務事業,用自己的行動去服務社會,用高尚的精神去感染身邊的人,不僅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志愿服務活動,了解相關情況,也促使人們更加認同這一行為,自覺投身于其中。眾多的志愿者優秀典型,傳播了志愿服務知識,擴大了社會認同,引導廣大青年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榜樣的力量滲透進社會的每個角落,從而推動了文明新風尚在全社會的樹立。
徐慶群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名字了,她是一名志愿者,但是她又區別于其他的志愿者,她不僅從事志愿服務,而且傾情記錄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的發展。徐慶群源于“助人為樂”而加入志愿者,對志愿服務的認知由起初的淺顯了解到最后的深刻領會,在一次次的志愿活動中,她逐步地成長起來,不僅成為了志愿者的優秀典型,更成為了志愿服務理論研究的專家。她撰寫了多篇宣傳志愿服務的文章先后發表在《學習時報》和《人民日報》上,創作并參與主編了多本志愿者紀實的圖書,參與了各種形式的志愿服務的宣傳報道,用志愿者的先進感人事跡加深群眾對志愿服務的認知,感召群眾擇善而從,對于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無疑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所謂“情”,既有情緒層面,也有情感層面。優秀青年志愿者是眾多志愿者中的典型人物,他們參與到每一項的志愿服務活動中,既在服務活動中實現了自己的社會價值,獲得了自我發展的空間,也將自己積極向上的情緒、心態傳遞給被服務者,增進了被服務者與志愿者之間的感情,以愛傳愛,促使更多的青年加入到志愿服務的大軍中。另一方面優秀青年志愿者所從事的志愿服務事業也得到了社會的肯定與認可,被服務者的一張張笑臉、一句句感激之語乃至服務地區社會文明建設的促進、社會風貌的提升無疑對于志愿者而言在心理層面都是一種鼓舞,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情緒,更好地凝聚廣大青年志愿者的力量,為共同追求的理念去奮斗。
優秀青年志愿者是志愿者的典型與標桿,他們進一步深化了志愿者對志愿活動的投入和認同,激發了志愿者與被服務者的自豪情感。如志愿者優秀典型徐本禹,其從事志愿服務初衷是將愛心繼續傳遞下去,他在困難的時候接受過別人的幫助,那么他也要用自己的行動來幫助那些生活上需要幫助的人,這就是情感的升華與傳遞。徐本禹樸實的話語、堅定的行動感染了很多人,帶動了更多的人加入了“本禹”志愿服務隊,不斷壯大著志愿服務的力量。
所謂“意”,既為意識層面,又為意志層面。現階段的志愿服務已經從簡單的“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邁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志愿服務不單單局限于小范圍的援助弱勢群體,更跨越到了為社會需求和國家建設乃至國際合作服務的新高度。志愿服務活動中這種從被動意識到主動意識的轉變,從自發到自覺意識的升華,充分展現了社會進步帶來的人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以及新時代新風尚的發展潮流。優秀青年志愿者在眾多志愿服務活動中的脫穎而出,順應了這種轉變,站在時代的高度,引導廣大團員青年和青年志愿者、基層團組織和青年志愿者組織向先進典型學習,有助于全社會養成關注、關愛、關心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識。優秀青年志愿者在一線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在志愿服務活動中感受到了奉獻的力量,體會到了作為一名志愿者的榮耀感,志愿服務活動帶給了他們最堅實的精神依托,最堅實的社會后盾,而這些優秀志愿者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更加堅定了無數志愿者前赴后繼長期從事志愿服務的意志。
如第九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典型許曉艷,她從最初的自發成為大學生西部計劃志愿者,將自己的愛心與熱情都揮灑在新疆木壘西吉爾鎮那片熱土之上,她的努力換來了社會群體對志愿服務的肯定與認可。許曉艷帶著對志愿服務的熱情和社會對她的志愿服務的高度褒獎,更加堅定了將志愿服務進行到底的意志,她于2009年毅然放棄穩定、高薪的工作機會,又一次來到了她魂牽夢縈的木壘,筆耕不輟盡己所能,去宣傳推介被她視為心靈故鄉的木壘。許曉艷由最初的自我意識成為志愿者到最終具有了堅定從事志愿服務的意志,這種心靈升華的典型之路必將引領著更多的青年投入到志愿服務的大軍之中,推進社會文明風尚的建設。
所謂“行”,一是行動層面,一是行為層面。優秀青年志愿者是中國廣大青年志愿者的典型與楷模,他們得到了服務對象乃至全社會的肯定與褒獎,他們志愿活動的行為方式、服務范圍與力度也是對今后志愿服務活動方向的引導,把志愿者的精神、熱情、專長和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銳意創新,不斷培育和完善新的有創意、可評估、可推廣的志愿服務項目,開展更多符合社會需求、彰顯時代特色的志愿活動,在行動層面上體現出“實干精神”,匯聚萬千志愿者的智慧,以典型帶創新,以先進促發展,力爭將志愿服務活動推向更高的起點。
郎坤是第八屆中國青年志愿者優秀個人,也是志愿者的典型行動標桿。她的志愿活動起源于“屋頂小學”,她用自己的力量招募志愿者成立義務支教團隊,在初步的志愿服務得到了肯定和認可之后,她將志愿服務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由支教團隊慢慢發展成了“郎坤志愿服務隊”,她帶領著團隊奔赴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奉獻青春,錘煉自我,先后創建、成立了“七彩陽光工作室”、“5+1彩虹計劃”志愿服務體系,并參與了“共青團關愛農民工子女志愿服務行動”專項計劃。郎坤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書寫著志愿者的青春之歌,她不斷地在志愿活動中總結、創新、完善志愿者服務項目,將“實干精神”落實到志愿服務事業之中。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常態化”,這對志愿服務活動提出了新希望新要求,強調了對志愿服務中涌現的典型模范的宣傳工作要實現常態化、規范化,促進社會文明、和諧地發展,從行為層面指出了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方向和根本舉措,宣傳優秀青年志愿者,傳遞優秀青年志愿者的正能量正是實踐這一舉措的重要方式。
[1] 尹建平.規范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2] 張弛.關于高校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幾點思考[J].金融經濟,2010,(14):104-106.
[3] 李輝,孫雅艷.志愿文化:高校德育的新載體[J].思想理論教育,2012,(3).
[4] 劉偉.志愿服務視角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路徑探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1):29.
[5] 新華社.習近平給華中農業大學“本禹志愿服務隊”回信[N].人民日報,2013-1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