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樂樂 張 寧
(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從“鄉土中國”到“流動中國”,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有一群孩子,他們在城鎮化的洪流中被迫留在農村,成為一群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
從《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這項文件中,不難看出留守兒童是指留守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護能力、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這一現象的出現揭示了我國在發展中存在地區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公共教育資源嚴重分布不公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全國婦聯于2014發布《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該報告根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樣本數據,推算出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55萬,占農村兒童37.7%,占全國兒童21.88%。另外根據報告可以得出不同地區的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情況,大多數東部沿海地區的留守兒童都能夠接受義務教育,中部地區只有少數的農村留守兒童與部分山區留守兒童無法正常接受義務教育,而西部地區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與大多數山區留守兒童都無法接受義務教育。
報告中還提到將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在校園生活中的表現情況進行對比,發現留守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均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包括學習積極性不高,成績不太理想;與父母溝通存在更多障礙,與父母關系不太融洽;較易形成比較孤僻、自卑等性格特點。其中又將寄宿的留守兒童與非寄宿的留守兒童相比,發現寄宿留守兒童在生活上比較消極,個人生活習慣比較差,在學習上比較懶惰,學習成績通常更不理想。
對孩子而言,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是無可替代的。然而當前,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孩子期望得到父母的關愛與陪伴,這是一件極其“奢侈”的想法。
我國留守兒童學校教育與健康成長問題層出不窮,但人們普遍認為造成這些現象的最根本原因只是由于留守狀態而造成的。社會應該意識到,孩子不僅屬于家庭,更是屬于國家,而且他們代表著國家的未來與希望。
眾所周知,少年強則國強。目前,在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青少年的教育問題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自然而然,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必須引起社會各階層的高度重視。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使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與教育,亦會導致孩子在學習與生活中形成一種既難以取得優異的成績也不會健康成長的局面。
由于我國地域與城鄉之間發展差異較大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暫時無法實現教育公平。我國留守兒童大多數生活在農村或者山村,因此他們就讀的學校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與城市學校相比都要落后一大截。
2.1.1 教學住宿環境差,環境安全難以保障
農村的學校建設不能夠達到城市里的標準,尤其是山村的學校。留守兒童所接受教育的學校,教室里通常只有黑板,講臺,桌子椅子等。而中西部地區山區的教室,條件則更差。有的教室是一層平房,有的甚至是破舊的土房,黑板是坑坑洼洼的,桌子、椅子、講臺也都是破舊的、不配套的。城市的學校都是寬敞明亮,設備齊全。教室安裝有空調暖氣,冬暖夏涼,每個教室有電腦與投影儀。有的城市重點小學,每個教室還配有飲水機。這些條件,是農村與山區的學校無法滿足的。
部分農村的孩子學校離家庭還是比較近的,那么就不需要住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農村的,還有很多一部分山區的孩子,山區的學校并不能都保證提供有學生宿舍。提供宿舍的,孩子則可以在學校住宿,但由于是山區,住宿環境存在很大隱患。通常是一間大屋子住著幾十個孩子,門窗都是老化的,每當刮風下雨孩子們就要忍受寒冷。而那些不提供住宿的學校情況更是令人擔憂,孩子每天要步行幾十里山路才能來到學校,上完課之后,又要步行幾十里山路才能回到家。山路本來就蜿蜒曲折加之路燈較少,而有時遇上雨雪天氣步行會更加困難,甚至容易發生意外。
2.1.2 師資力量差,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術有專攻,但農村或者山區的學校由于教學環境與工資待遇差,很難招到老師。農村的情況比山區會好一點,雖說不像城市里老師那樣專業出身或者經驗頗多,但是還是可以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然而由于農村的教師缺少進修學習的機會,在教學質量方面很難實現不斷提升,這樣在學習成績方面會加大農村留守兒童與城市孩子之間的差距。
山區學校教師的配備狀況,更是令人難過。除了在少數志愿者來到學校進行支教以外的情況下,通常學校的老師都是在村里選出一位知識水平較高的成年人來做老師。而這位老師則是全能的,既要教語文、數學、英語,還要教體育、音樂、美術。在遇到老師生病的情況下,孩子們只能放假回家。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讀書,恐怕這些留守兒童連正常的義務教育都難以順利完成。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了父母的悉心照顧與呵護。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由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撫養監管,這些親人無論怎樣關心照顧他們,仍然無法替代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發揮的作用。當孩子的生理或者心理出現問題時,他們也難以立馬察覺并消除。孩子長期帶著生理或者心理的不適生活與學習,勢必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2.2.1 孩子缺少關愛,影響身體健康成長發育
孩子在六歲到十二歲之間正是長身體的關鍵階段,他們需要補充各種營養才能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大多是生活在農村與山區生活質量難以得到保障,加上他們是依靠爺爺奶奶或者其他親戚撫養,再親近的親戚對于孩子的關愛自然與父母無法比較。這些親戚無法細微耐心地觀察到孩子生理與心理體的不適,甚至有時孩子生病他們也未能及時發現。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性格不太開朗不愿意主動與爺爺奶奶交流,孩子出現了心理上或者身體上的不適都更傾向于選擇默不出聲。這些兒童在十二歲左右身體開始明顯發育,女孩會經歷生理期,男孩會出現變聲等明顯的生理發育特征。孩子們遇到這些狀況一方面由于缺少了解會出現莫名的恐慌與焦慮,另一方面自己的親生父母不在身邊更是感覺無人可以依靠。
2.2.2 精神恍惚,容易出現抑郁癥、自閉癥、自卑等心理
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與陪伴,孩子的心理會感到孤獨,而這種孤獨無助感無法得到正確的排解與釋放便會越來越重。這些孩子在學校里,不喜歡與老師和同學交流玩耍,回到家里也無人傾訴與指引,經常一個人發呆胡思亂想,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出現精神恍惚、抑郁癥、自閉癥、自卑等負面情緒的產生。農村的老人只知道孩子只要不生病能吃能睡就是健康的,對于孩子的一些心理問題是很難發覺。留守兒童就讀的學校連從事教學的教師都難以配備齊全更不用說配備心理指導老師。孩子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心理上的一些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就會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學習取得優異的成績才能奏效。能否取得優異的成績對于這些孩子將來的發展至關重要,由于留守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都較容易產生一些負面的情緒因此與正常的孩子相比,這些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2.3.1 家庭作業難以按時完成
俗話說得好,“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上課聽老師講課,課余時間是要自己主動學習才行,家庭作業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修課。老師課上布置的作業,一般第二天會檢查和講解。大多數留守兒童回到家里,主動完成家庭作業的情況比較少見。他們要么是不想完成,要么是不能完成。不想完成,可能是由于過度思念父母無心完成作業,或者是由于叛逆就是不愿意完成作業。這兩種情況都可以歸結為心理上的問題而導致的無法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對于不能完成這種情況而言,則大多是因為孩子沒有對知識掌握透徹,回到家自己又吃不透面對作業沒有能力完成。爺爺奶奶們年紀較大受教育水平也不高,無法對孩子的學習起到幫助的作用。農村與山區沒有輔導班也沒有家庭輔導老師,因此孩子們不能夠按時完成家庭作業。
2.3.2 學習成績明顯較差
由于城市里的孩子每天都能見到自己的父母,生活上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除了學習與玩耍以外再也不用擔心其他的事情,因此城市里的孩子只要認真學習,成績都會不錯。但是這些留守兒童由于思念父母,心理與生理出現的問題也較多,不能夠做到心無雜念的學習,長期這樣下去,本來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再者由于農村學校的老師受知識水平與教學方法的影響,本不能像城市學校里的老師那樣精益求精的傳授給學生知識。老師們缺乏淵博的知識與豐富的經驗,也不易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果,這個原因也會影響到留守兒童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兩者原因綜合而知,農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與城市非留守兒童相比相差甚遠。
留守兒童的教育與成長問題一直受到國家層面的密切關注,此次新政策的提出更是證實了國家對于這些留守兒童的關心與愛護。國務院于2016年2月4日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下文中簡稱《意見》。這項《意見》從完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救助保護機制、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強化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保障措施四個大的方面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與保護工作。
兒童的教育既包括生理與心理的教育,也包括學校的教育與家庭的教育。根據上文所提出的留守兒童在學校教育與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若干問題,相應地從《意見》中屬于四大方面的細小部分來提取與之配套的解決措施并進行分析。
孩子的健康成長與教育離不了父母的關心與教導。如今太多孩子處于留守狀態,如果不能夠強化家庭監護主體責任,孩子們的這種留守狀態很難改變。國家在《意見》中也強調,父母必須對孩子履行監護責任與扶養義務。至少有一方要留在家里照顧孩子,如雙方出去務工,則需要攜帶子女。對于不履行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的,村委會、當地政府要予以勸告、教育。對于孩子出現生理或心理問題的家庭,如果不聽取勸告,則交由當地公安部門進行處理。這種強化家庭監護責任,強制父母必須陪伴兒童的做法應該會使情況有所改觀。
當地政府部門與教育部門要保證留守兒童能夠正常接受義務教育,對于不能夠正常接受教育的留守兒童,要實行登記制度,明確輟學的原因,盡最大的努力幫助輟學兒童重返校園。學校還要經常開展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的講座與班會,并定時為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測試,發現心理問題及時進行治療與疏導。學校與班主任也要經常布置一些親子作業,讓孩子經常與家長進行互動與交流。
當地經濟發展不景氣,農民工為了養活家庭才不得已背井離鄉到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去務工。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會導致出現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為了減少這種現象,當地政府與各部門要通力合作,多多引導支持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不僅對農民工創業提供資金與技術的支持,還予以各種稅費減免政策。國家一直以來對農民工實施免費培訓與學習的政策,這項政策要由當地的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積極貫徹實施,加強農民工就業的能力。
各地民政部門要做好對農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幫助的工作。農民工家庭一般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困難,但是由于貧困戶有限,不可能把每個農民工家庭都列為困難戶,每月給以一定數量的金錢補助。除了此方法以外,當地政府與各部門還可以在住房、落戶、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方面各盡其職,各司其事。各地要大力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符合落戶條件的要準許落戶,符合保障性住房的要納入保障入房范圍。所有的公辦學校要允許農民工家庭的孩子接受義務教育。通過這些方法,使得更多的農民工可以留在家庭,關心與陪伴孩子的成長。
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但是多個微小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就會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上到國家,小到街道辦事處,既有國家的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各種非營利組織,又有社會公民自發成立的多種規模較小的團體機構。呼吁這些組織,關注地方留守兒童健康教育問題。每個組織可以專門指派一名負責人進行留守兒童專職工作,并把留守兒童在學校教育與健康成長中遇到的困難及時向組織反應,必要時向當地主管部門匯報??傊鱾€團體組織一定要齊心協力,無論在物質還是精神上都要對這些兒童予以幫助,共同關愛當地留守兒童教育與成長問題。
留守兒童通常生活在農村或者山村,離城市比較遠。城市里的一些公民對于留守兒童生活或者教育中存在的困難情況可能不太了解,所以自然不會給予太多幫助。社會上的許多公民并不是不愿意幫助這些兒童,他們既不了解這些孩子所需幫助的具體方向,也不知道該通過何種渠道進行有效的幫助。當地政府、宣傳部門、工會團體要經常組織一些宣傳工作,把這些留守兒童的困難告訴社會民眾,呼吁大家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教育與成長貢獻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1] 王亦君.61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能否被妥善照顧[N].中國青年報,2016-2-16.
[2] 李亦菲.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R].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5.
[3] 李明葉.西南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現狀分析[J].管理學家,2013,(13).
[4] 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國發〔2016〕13號)[EB/OL].http://www.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