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微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符號學將表明符號是由什么構成,符號受什么規律支配。符號大體上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符號,行為文化符號,精神文化符號三類。符號學在旅游中的應用即表現為旅游吸引物埃菲爾鐵塔象征著巴黎,巴黎成為一種“浪漫”的象征,這個符號成為一種旅游的國際通用語言。對旅游者而言,埃菲爾鐵塔不僅僅只是一個由鋼筋水泥制作的冷冰冰的建筑,而是具有某種情感某種意義的象征,其關鍵就在于埃菲爾鐵塔這個被賦予的符號所傳達的意義。本文對洛陽老集的探討也主要是想通過某種創意傳播的形式對老集現有的資源賦予老集新的認知符號。
洛陽因其先后105位帝王在此定鼎九州,積累了大量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已成為中原地區重要的旅游城市,近五千年文明史、四千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使得洛陽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同時它也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樞紐,絲綢之路的起點。老集亦可稱之為洛陽老街,位于洛陽市老城區,以西起麗京門,東至鼓樓為主體。中心部分大都為十字街。洛陽老集的文化主要形成于金中京時期,興建于隋唐東都的東城舊址。老集現今仍保持著特有的慢生活的節奏,街巷里追鬧嬉戲的孩童,沿街叫賣的商販,往來參觀旅行的行人都使這座距今3050年的城區充滿生活氣息。
筆者在對洛陽老集進行實地考察,同時結合一些對老集的研究出版的刊物,大致掌握了老集現今歷史文化遺跡狀況。
3.1.1 古建筑
(1)鼓樓,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建福王府時修建,正名“譙樓”,位于東大街中段,是一座始于明朝的建筑,距今已有350年。已歷經清順治十三年和清乾隆十年兩次重修。(2)河南府城隍廟,時間年代不詳,據相關記載推測該廟該廟遲建于明初,坐落于西大街北側,坐北面南,占地120畝。(3)董公祠,始建于明代,坐北向南,現遺址在東大街東路北,這座為紀念東漢大夫強項侯京兆洛陽令董宣而建的建筑現已被改成旅社。但“民國年間的洛陽縣同善局產業碑”仍存在院內,印有“乾隆四十一年歲次丙申”字樣的石碑置于門前。
3.1.2 古代商業
(1)幌子,客棧、琴行、水席等店鋪都懸掛著各種各樣的幌子,在很長的時期里,商販為了推銷貨物,都以懸掛幌子為特色,也算是最原始的廣告形式。古時民間就流傳著“敲鑼賣糖,各干一行”的說法,現在在老集中在各式各樣的幌子中間,就能帶給旅游者不同的想象空間,感受著老集昔日的輝煌和繁榮。(2)招牌,除對老集的幌子印象深刻外,老集的木質招牌也不得不提。在我國古代,招牌已經成為了經營者的主要品牌標識。招牌“全聚德”、“六必居”、“同仁堂”等,早就成為我國特色文化的一部分。老集中的商鋪至今還保留著招牌的原始形態,給游人別樣的感受。
3.1.3 近現代商業
(1)縫紉機商店,縫紉機曾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曾帶給人們極大的便利,但隨著工業化的進程,更為先進、便捷的工業縫紉機已逐漸將其取代。但是縫紉機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符號,很容易就引起人們的懷舊情緒。那個年代特有的記憶在黑色的機頭,鍍鉻的滾輪,鑄鐵的腳踏板,棕色的實木臺面上表現的一覽無余。(2)橡膠廠,老集湯氏老店是洛陽老城區最早的橡膠廠,至今店內店外的陳設仍保留著最初的橡膠的感覺。
3.2.1 傳統的“街市文化”
老城的十字街布局是中國傳統“街市文化”最典型的特征。唐宋以來,街市就在中國人的生活中占據重要位置。東漢的洛陽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市,洛陽這種“市”的布局形態,一直延續到北魏時期。
3.2.2 民俗文化
民俗,通俗地講就是由人民群眾創造并在民間傳承文化,是一種集體性的文化創造和積淀活動。譬如每年的4月14日至4月25日在老集舉行的民俗文化廟會便是洛陽文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獅舞,排鼓,龍燈秧歌,斗雞,皮影,等民間藝術節目。洛陽的民俗文化在老集中除了表現在方言,衣食住行,禮儀中,更是在民間藝術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3.2.3 手工藝文化
(1)牡丹畫,從《詩經》牡丹進入詩歌算起,牡丹文化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作為洛陽的市花,牡丹一直是作為洛陽的城市名片出現,每年的牡丹花會都會引起很大轟動,全國各地甚至很多外國友人都會來到洛陽觀賞牡丹爭奇斗艷的姿態。而洛陽老集至今已經積累了一大批的優秀的牡丹畫的畫家,為洛陽牡丹也為國畫做了很好的傳承。(2)洛陽牡丹銀絲酥是老集特色小吃之一,主要是由細面絲加上當地盛產的牡丹花瓣制成,香甜宜人,質地潔白,具有綿酥、化渣等獨特風味,加上主要由手工藝人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很大的觀賞和食用價值,深受洛陽當地人和外地游客的歡迎。(3)吹糖人,漢族民間手工藝品之一,雖不是洛陽的主要手工藝,卻在洛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洛陽老集現今積累了一大批優秀的吹糖人手工藝人。
3.3.1 洛陽水席
作為中國迄今為止保留下來的最久遠的名宴之一,洛陽水席屬于豫菜系,興起于唐代,在漢代達到鼎盛,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水席的興起是依托于其特有的地理氣候,洛陽四面環山,雨少而干燥古因此,膳食多用湯類,喜歡酸辣以抵御干燥寒冷。造成了洛陽大多數區域的人們善于制作經濟實惠、湯水豐盛的宴席。老城區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傳統水席的老店,作為代表之一的真不同飯店始創于1985年,作為中國馳名商標,國際餐飲名店,是中華老字號,迄今已有百余年的歷史。
3.3.2 不翻湯
不翻湯是一種漢族的民間小吃,迄今為止已有120余年的歷史,現已成為洛陽老集最有特色的小吃之一,以味道純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膩,別具特色而著名。創始人劉振生,名劉呼欄,現已傳三代人。洛陽老集的清香園是目前公認的最為正宗的一家。
3.3.3 小吃街
洛陽老城區的小吃街位于老集的中段,當地人稱之為“十字街”,這條于晚上六點開始營業的商業街自古便是商賈的云集之地,建國之后這里就成為洛陽市重要的商業區之一,同時這里更是洛陽小吃的匯集之地。
洛陽老集的鼓樓,麗景門,縫紉機商店,幌子,招牌都是具有很好的辨識度,也有區別于其他景點的“特點”,老式的縫紉機記錄著那個時代的輝煌,很容易營造出復古的感覺,大街小巷懸掛的幌子除了它本身大都為長方形帶流蘇棉綢布之外,還有特殊的顏色大紅色,徜徉在街道中間就瞬間感受到古時那種熱鬧繁華的場面。
將老集的符號的構建過程也就是對老集資源的整合過程,以便人們更好的理解和傳播,洛陽的歷史遺跡有著易于保存和便于傳播的特點,同時知名度又相對較高可以洛陽老集的歷史遺跡與年輕人喜愛娛樂傳播相結合作為洛陽老集主要認知符號。
[1]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2] 潘艷玲.基于符號認知的歷史街區旅游體驗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2.
[3] MacCannell.旅游者:體閑階層新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23-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