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慧敏
(長江職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是市場營銷專業的核心專業課,也是其他專業課程的先導課程,大多市場營銷專業的專業課程都是從市場營銷學一課程中衍生出來的,因此該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地位非常重要,同時也是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程的必備條件。這門課程應偏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知處理實際問題能力,讓學生踏上工作崗位后擁有從事銷售職業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
我國高職院校的市場營銷專業大多是在普通高校市場營銷專業發展多年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很多高職院校開設《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只是單純追求市場營銷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在講授《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這門課程的時候習慣用傳統的“學生聽,老實講,理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然而職業院校的學生的理論基礎薄弱,對書本知識興趣較差,但動手操作能力強、思想活躍,并且《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出“服務需求,就業導向”的辦學原則。職業教育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因此市場營銷專業的課程應始終圍繞所培養對象的職業核心能力,將課程與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能力進行有機結合, 從改革理念入手,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標準等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多從實踐環節著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課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建立理論教學基礎之上的實踐教學環節,實現技能競賽與課程教學想結合。
目前,企業對于高職層次的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生所適合的崗位正逐年上升,市場營銷高職畢業生有著較好的市場前景。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轉型,企業越來越需要具有營銷管理與策劃能力,市場調研能力,以及公關策劃能力的具有辦事效率、良好職業道德的服務營銷人才,相反對學生計算機能力和英語能力只要求中等以下水平。
企業對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需求其實就是《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的核心知識即“6P策略—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公眾關系(Public relation)、政治權利(Political Power)。”傳統理論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通過市場營銷理論學習根據與市場競爭對手對抗的需要而制定富有競爭力的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政策。但結合企業需求和學生學習接受能力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要按需、有正對性的進行講授,著重通過課程講授培養企業急需的“營銷策劃、營銷管理、市場預測、公關策劃”等能力,從而達到服務區域經濟,為學生出提供許多種選擇的方向和更加寬廣的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得到與他們的崗位需求符合的職業能力。
近年來,高職院校招生形勢較為嚴峻,為保證生源的數量各院校采用國家政策允許的多元化的招生方式,導致學生的基本素養愈發參差不齊,高職院校錄取分數線呈明顯下降趨勢。隨之帶來的后果就是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緒較重,學習目標模糊,學習態度消極,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較低,自我學習能力不足,適應能力差,不善與人溝通等現象。無論是學習能力還是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都存亟待提高。為了實現高職教育目標,必須以專業課程教育為載體和突破口,解決當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學習能力、職業能力與素質不足的突出問題。為學生出提供許多種選擇的方向和更加寬廣的空間,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得到與他們的崗位需求符合的職業能力。
市場營銷專業是一般單位都會需要的普遍適用性專業,,飛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形勢下,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就業率一直較高,引得開辦市場營銷專業的高職學校越來越多。受我國教育體制陳舊!教學方法落后等諸多問題的影響,各個院校培養的營銷人才同質化嚴重,大多數學校對于應該培養什么樣水平、適應什么崗位的營銷人才有模糊性,也使得各高等本科院校與高等職業院校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本質上沒有區別"市場營銷專業培養目標大同小異,是不分行業與領域沒有特色的人才培養定位。按這樣培養目標教出的學生,給用人企業的感覺是百校一樣!千人一面。
長期以來,中國的營銷研究基本上是在對西方營銷理論的介紹和解釋的階段,缺乏對其內容和本質的充分理解和吸收的應用。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市場的蓬勃發展,大多數高校都意識到市場營銷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脫離了市場,并在相關課程的教學理念和內容上做了相應的調整。然而,在課程開發中,雖然也參考了社會工作對高職畢業生的要求,但和詳細調查,職業能力分析也只是做了大致分析,所有的準備工作都不是很充分,他們缺乏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行為概念很多院校想當然的認為加上一些新的內容和新的教學手段就可以了,在教學模式上遵循以傳統教材為中心,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法,缺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的學生沒有發揮作用,達不到職業能力要求。
傳統的《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在授課中偏重于市場營銷理論的研究,實踐環節顯得非常薄弱,難以體現高職院校課程組織特色。盡管有些高職院校在課堂理論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開展教學,但實訓項目的情景性不足,不利于學生綜合職業實踐能力的形成“實踐環節的建設與開發遠未達到職業教育的要求,處于與職業崗位工作明顯脫節的狀態。”
《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中,分配理論與實踐環節學時也存在較大偏差。為了讓學生掌握分析市場和競爭對手的能力,必須在掌握市場營銷相關理論知識的前提下,加大實踐教學課時。以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來說,《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總學時48學時,理論學時40學時,實踐學時只有8學時,僅有的8個學時完全沒有足夠的時間保證實訓內容保質保量完成。因此,培訓內容的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教師知識能力、工作責任感和培訓時間等。事實上,營銷專業課程與營銷領域的課程有一定的相關性,同一個知識在不同的地方重復出現,因此可對課程內容是非熟悉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一些重組或裁剪,縮短重復知識點的講解,保證實訓課時。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高職院校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需求和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責任。因此,我們說,只有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才是高素質的人才,只有高等職業教育的社會整合是隨著高等職業教育的競爭,營銷理論和實踐課程更是如此。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大綱就是我們首先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們應該通過這門課程培養具有什么職業能力的大學生?如何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去培養?即以企業需求為前提,首先我們培養的人才是為社會服務的;其次就是課程大綱的編寫要跟上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步伐,要適應多層次、多樣性的市場需求。
企業越來越需要具有營銷管理與策劃能力,市場調研能力、以及公關策劃能力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我們只有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才能對教學內容提出合理的增減增,最大限度的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樂意參與理論學習、課堂討論以及課后實踐。既兼顧營銷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又保證了教學的可操作性,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及業務員、區域經理所具備的職業能力使學生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工作角色。
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全國高職高專技能大賽(市場營銷專業)的設計可以充分體現教學改革的要求。該項比賽主要依托大賽官方指定軟件(ITMC市場營銷技能軟件)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以賽促學”就是將把營銷技能競賽活動和常規市場營銷理論與實務課程教學相結合,將比賽內容和方法融入常規教學活動中,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這種教學方法充分能突出大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參與理論學習、課堂討論,讓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賽課結合”也是檢驗教師的教學改革成效, 發現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的好辦法。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師教學改革的主動性, 全面提高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1] 姜大源,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方案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153.
[2] 謝俊利.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市場營銷專業課程發展研究)以浙江省高職院校營銷專業分析為例[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0:41-50.
[3] 石濱.就業導向與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J].職教論壇,2005,(10):41-43.
[4] 劉玉鳳.“以賽促教”的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高教高職研究,2015:42.
[5] 衷小菊.淺議市場營銷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