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風
?
基于物聯網對電商業務的擴展與應用之智能購物
魏風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物聯網以其高新技術以及智能化和統一化信息服務的理念迅速被世界各國確立是繼互聯網之后的下一個改變人類意識生活形態的重大產業革命。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正式確認物聯網這一概念。2009年8月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視察了中科院無錫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對微納傳感器研發中心予以高度關注,提出了把傳感網絡中心設在無錫、輻射全國的想法,盡快建立中國的傳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國”中心。
物聯網;電子商務;智能
物聯網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物聯網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浪潮。根據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預測,物聯網所帶來的產業價值將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將成為下一個萬億元級別的信息產業業務。2011年12月,醞釀已久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正式印發[1]。《規劃》明確,將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民資、外資投入物聯網領域。《規劃》提出,到2015年初步完成產業體系構建的目標: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培育和發展10個產業聚集區,100家以上骨干企業,一批“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2]。“十二五”期間,物聯網將實施五大重點工程:關鍵技術創新工程、標準化推進工程、“十區百企”產業發展工程、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從物聯網的市場來看,至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0%。物聯網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必將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受益于國家政策扶持,進入科技產業化的過程中。從行業的角度來看,物聯網主要涉及的行業包括電子、軟件和通信,通過電子產品標識感知識別相關信息,通過通信設備和服務傳導傳輸信息,最后通過計算機處理存儲信息。
物聯網與電子商務物聯網作為一種新興技術,物聯網起初是基于物流系統提出的,以射頻識別技術作為條碼識別的替代品,實現對物流系統進行智能化管理。在研究物聯網技術在電子商務應用中,RFID功不可沒。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作為物聯網的重要技術,又稱電子標簽、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3]。電子商務利用物聯網技術通過把人、財、物、商店等實體聯結起來并在網絡環境下進行交互。在實現交互時,一個關鍵技術就是利用RFID技術給各個實體標注獨一無二的標簽,從而將不同實體加以區分。物聯網技術不僅承擔著標注實體角色,而且在記錄生產過程、跟蹤物流以及防偽查詢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國內學者就電子商務發展進程中涉及到的主要環節并結合物聯網技術做出相關研究,并在其研究的基礎之上根據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狀況提出了針對性建議,這些環節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支付環境、信用環境以及發展環境的改善等等[4]。
國內對電子商務的研究熱度頗高,然而對物聯網技術下電子商務的研究相對匱乏。近年來我國基于物聯網技術對電子商務研究集中在物聯網技術在各行業電子商務中的應用、物聯網對電商的影響以及基于物聯網技術新型模式的研討等方面。因此,圍繞物聯網環境下電子商務發展動向及趨勢并進行相關比較分析,對把握電子商務發展中關鍵問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通過實現三維物品可視實體化,即利用數字圖像處理技術實現通過攝像機參數標定的基礎上利用空間成像幾何關系,計算出網格各特征點的三維坐標,從而重構出整個成形工件的外形,將現有的計算機動態可視化技術應用于時態GIS中,真實反映時空數據的時空信息和旋轉過程,從而實現三維全方位旋轉實物觀察圖。針對實體通過全方位的觀察,在網上查找商品,你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全面了解物品的性價比,從累斷雙腿的逛街發展到鼠標操控的網絡購物,將現實生活中的購物逛街帶回家中。在云計算的模式下,物聯網基于云計算平臺和智能網絡,可以依據傳感器網絡用獲取的數據進行決策,促進物聯網與互聯網的智能融合。物聯網與電商互聯網的智能設想融合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大大節約成本。物聯網與電商業務的融合必將利于整合經濟資源,打造物聯網商業高地。
[1]閻曉軍,王維瑞,梁建平.北京市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構建[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4):149-154.
[2]潘曄.物聯網孕育新經濟增長點[N].經濟參考報,2009-09-16(12).
[3]申閆春,朱幼虹,曹莉,等.基于OSG的三維仿真平臺的設計與實現[J].計算機仿真,2007,24(6):207-211.
[4]張繼東.物聯網發展應用動態及電信運營商的應對思考[N].江蘇郵電報,2009-10-26(05).
F724.6;F326.6
A
1009-6434(2016)05-00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