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穎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004)
高校教育成本及其控制方式分析與討論
喻 穎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004)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教育方面的問題成為了大家廣泛關注的問題。高校想要正常地運轉,就需要投入教育成本,并對成本進行嚴格的把控與管理,建立一個良好的運營體制以保證高校穩定發展。本文就高校教育成本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結合現在高校的現狀與教育模式,有針對性地研究教育成本控制工作。
高校;教育成本;控制方式
現在我國高校大部分都是由財政給予撥款,來維持高校正常運營。根本不用對高校投入產出進行核算,因此,忽視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出現了經常透支的不良現象。
高校教學成本的意義。成本是經濟中的一個簡單的概論,成本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應付出資源的價值犧牲,它可用貨幣單位加以計量。所謂教育產生的成本就是教育所要支出的費用,最后得到相應教育成果的整個過程價值體現,從而促使教育良好的發展。在高校教育界整個發展的歷程中來看教育成本就是無條件的付出與服務,讓教育者受到良好的教育,體現出教學的價值,為教育事業做出貢獻。狹義的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用于培養學生所耗費的,可以用貨幣計量的教育資源的價值,不包括資源用于高等教育喪失的機會成本。廣義的教育成本并不適用于高校微觀的成本核算,比如:對學生培養成本的計量,高校應該借鑒企業產品生產成本的概念,從會計學的角度來定義高校教育成本,即高校教育成本是高校為培養學生所耗費的能夠用貨幣來可靠計量的教育資源耗費。
在高等教學中成本的特征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就是間接性補償。所謂的間接性補償就是教學成本不在相應的單位進行價值體現,而是在社會與個人中凸顯出來,繼而對準備參加工作的學生在社會上有一定的提高與幫助。一般生產的物品中只要通過出售就可以得到成本的回饋,而高等教育成本就不一樣了,幾乎在是整個教學中是得不到補償的,僅僅得到一些學生的培養費,大部分的補償都是在間接的過程中獲取回報的,譬如教育經費都來自國家的供給、社會的無償贈予等。第二,就是逐漸增長性。在科學進步的今天,物品生產力在高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不斷發展,產品成本越來越低,但高校教育中的成本在一直上升。當今的社會在飛速的發展,投入到高校中的教學設備越來越多,各方面的支出也越來越大。因此,高校是一種不以贏利為目的,消耗最大成本的一種增長性的教育體系。
當今的財政資金壓力越來越大,特別像高校教育這樣消耗成本的機構體制,面臨的壓力更大。所以想有效地控制成本,就要高效利用成本
3.1加強成本管控
目前,我國教育運行模式一直效率很低,相關的人士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發生的基本原因就是教育成本一直屬于一個模糊的狀態。所以想要讓這種概念清晰明了,就要合理地利用與分配資金,這對經營與效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高校的教育成本一定要歸屬清晰,盡量得到最大化利用,減少經費的支出。
3.2提高成本核算的合理性與利用性
在高校的教育經營中,出現很多影響教育成本的因素,主要分布在各個院校、各部門等的教學活動中。因此,想要有效地對教育成本進行管理與控制,首先就要對高校內部進行有效的分工管理,各就其職,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存在一些矛盾,例如:在不干預學校正常運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管理,可能會出現很多困難,但只要校方有效地將控制成本問題下派到各個部門,構建良好的控制體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方針,定能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3.3減少高校的不必要支出
直接進行成本控制工作的部門是高校的財務部門,以往的財務部門只是進行簡單的財務核算與管理,職責不清晰。因此,想要對高校的成本進行良好的控制,就要對財務部門進行優化,在之前的職責基礎上增加一些籌備資金及運營方面的管理,配合校方各項工作的開展。
3.3.1設定預期目標,落實成本控制
首先可以根據前一年的成本,確定當年的預期目標,然后將成本預算細化,分配到每個部門,并有效落實成本任務。這樣高校的每個員工都能有效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合理控制成本。
3.3.2制定有效成本評定措施
在正常的運營體制下對成本進行有效的評定,對控制成本有一定的指導作用。譬如:把實際成本與目標成本進行比較,明確哪些成本超出預期范圍,然后進行適當的調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3.3.3建立成本控制獎懲制度
獎懲制度能有效保障成本控制的順利進行,不僅可以激發教職人員工作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也可以對管理起到一個良好的導向作用,融合員工的成績與高校成本,促進高校良性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黃翠林,曾娟.高校教育成本控制的思考[J].當代經濟,2012(14).
[2]張建初.試論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與控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3]李奇鳳,袁明哲.高等學校教育成本及成本分擔研究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4(1).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15
G647.5
A
1673-0194(2016)14-0028-01
2016-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