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楠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淺析中小企業的員工培訓問題
高亞楠
(河北大學,河北 保定 071000)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人力資源逐漸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員工培訓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職能活動,在提高員工素質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等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間較短,中小企業在員工培訓方面尚不成熟,其表現出來的問題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障礙。基于此,筆者對中小企業的培訓現狀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解決措施。
中小企業;員工培訓;人力資源
2011年3月,“十二五規劃”的正式提出,大力促進了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現階段,我國中小企業約占經濟總市場的40%,在推動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促進市場繁榮和社會穩定、緩解就業壓力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小企業的競爭日益激烈,而企業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加強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科學而有效的培訓活動,在改善員工整體素質和促進企業發展等方面顯得尤為重要。
培訓有助于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并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企業通過有效的員工培訓,完善了員工與工作有關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這有助于提升員工的工作績效和企業整體的績效水平,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能力。
培訓是吸引人才和激勵員工的有力保障。培訓作為一項人力資源的投資,可以有效實現激勵員工的作用,充分調動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同時,培訓作為人才自身發展和提高的需要,對優秀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培訓滿足了員工的自我實現需求。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是指實現個人的理想、抱負,并且最大程度地發揮個人的能力。企業應當及時根據員工的需求進行培訓活動,通過培訓使員工更好地勝任現有工作,提高員工對自身價值的認識和對工作目標的理解。同時,培養員工接受具有挑戰性工作的能力,促進員工自我價值的實現。
培訓促進管理者和員工的雙向溝通,增強企業文化的向心力。科學而有效的培訓活動,有利于加強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雙向溝通,從而增強員工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培訓有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通過培訓,企業可以使員工的工作行為與企業的標準相一致,從而提升企業的形象。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員工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投資不足。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素質的限制,尚未形成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其往往將員工視為成本,不愿意對員工進行培訓,唯恐為他人作嫁衣。這種對培訓的錯誤認識,導致企業對員工培訓的投入較少。
中小企業的培訓體系缺乏科學性與規范性。部分中小企業的培訓流于形式,其培訓體系不完善,缺乏培訓的需求分析和培訓效果的評估。培訓需求分析是培訓活動的首要環節,對培訓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小企業在進行員工培訓的過程中,往往忽視培訓需求分析,其培訓工作缺乏科學的制度與合理計劃的引導。培訓作為一項投資,其目的是加強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并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為有效實現培訓的目的,應完善對員工培訓效果的評估機制。然而,部分中小企業的培訓流于形式,在培訓活動結束后,并未及時對員工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致使員工不能充分認識培訓的意義,打擊員工的積極性。
中小企業未以戰略目標為基礎來制訂合理的培訓計劃。培訓作為人力資源管理的一項職能活動,應具有針對性。同時,企業制訂的培訓計劃,應當以企業的戰略目標為基礎,著眼于企業的長期發展。而部分中小企業的培訓計劃只滿足企業的眼前利益和短期需求,并未從企業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
中小企業缺乏對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部分中小企業認為中高層管理者的自身素質和能力較高,沒有必要對其進行培訓,而將培訓對象僅僅設定為基層員工。
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應轉變觀念,形成對員工培訓的正確認識。多數員工希望通過培訓來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因此,企業應當及時滿足員工的培訓需求,以避免人員的流失。同時,員工通過培訓可提高個人績效水平,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收益。
中小企業應改善現有的培訓方法,并建立系統的培訓機制。企業應當從戰略角度出發,進行員工的培訓需求分析,并制訂具有針對性的培訓計劃。同時,企業應當及時對員工培訓的效果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與績效管理相掛鉤,并作為人力資源管理決策的依據。
中小企業應當加強對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力度。中高層管理者是企業的中堅力量,決定著企業未來的發展戰略和方向,其決策的正確與否將直接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為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企業應不斷提高中高層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
員工培訓作為人力資源的投資,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中小企業應當充分認識員工培訓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作用,并真正重視員工培訓,在提升員工個人素質與能力的同時,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69
F272.92
A
1673-0194(2016)14-0101-01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