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靜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七八三臺
?
無線局節目傳輸系統擴容改造工程的思考
何靜靜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七八三臺
摘要:中央廣播電視局節目無線數字化的覆蓋與節目傳輸的責任,多年以來都是由廣電總局的無線局承擔著的。無線局將要進行對傳輸系統容量的改造,而且將要把播出節目的保障等級給提高一個檔次,并且將著力于增強傳輸調度的靈活性,提高無線頻譜的利用率,最后達到實現節目傳輸系統數字化的目標,以適應現階段高速發展的事業需要。無線局于2004年就已經開始規劃,確立了多種傳輸手段綜合應用、天地一體,有線無線、光纜微波交叉立體結構,節目傳輸系統規劃方案,并且獲得了廣電總局的批準。
關鍵字:節目傳輸 系統數字化 擴容改造 中央廣播電視 傳輸手段
目前,中國電視公共服務最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如何把電視信號傳播到更廣的地方,讓更多的中國城鄉居民可以看到節目。中央廣電總局無線局承擔著無線數字化的覆蓋與節目傳輸的責任,將對傳輸系統的容量進行改造且把播出節目的保障等級提高,把電視信號傳播到更廣的地方。
無線局分步實施對地球站擴容改造、中央廣播節目傳輸系統擴容、安播工程等大規模的擴容改造。原始模擬微波傳輸系統的改造中雙向數字微波電路跨越了29個站,節目傳輸容量擴展到100路,節目傳輸核心網的主要應用節點都可全程自動監測、錄制、報警提示。
1.1利于建成全手段大規模的傳輸交換網絡
無線局經過近年來工程建設建成的傳輸交換網絡是全國手段最全,規模最大的。承擔的數據覆蓋了全國260套廣播、222套電視、20個數據業務,廣播電視衛星的應急播出和電子對抗任務方面用了全國7顆衛星。日常廣播電視衛星傳輸任務占了全國的百分之七十。
1.2有益于傳輸系統的應用
十七大前期,配合全國轉星工作,傳輸線路上千條在短期內準確的調整,充分發揮了網絡安全性和靈活性。全面實現節目傳輸系統化確保黨的十七大和北京奧運會衛星廣播電視傳輸的安全性。
1.3擴容改造工程還可以產生很多其他益處
首先是多手段的綜合應用空間地面的立體結構和平戰結合,經濟又安全;其次,在項目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時間緊、地域廣、領域寬、在線改造的難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再次,頻段寬度功放750W的功率依靠自主創新集成得到了突破。然后,具有很強的系統互聯互通性,并且使不同的網絡協議得到統一,接口得到統一。最后,這次改造提高了自動化程度,并使播出安全得到了保障。除此之外,有效上行能力與優化波導網絡結構具有很大的提高,寬帶和高功率的矛盾得到了最大化的解決,并且是以經濟的方式滿足了總局對安全的需求。
目前,廣播電視傳輸的三種主要形式為由光纜、衛星、微波構成的通信線路。通信型和廣播型是電視節目傳輸的兩大類別。無線電視臺、有線電視臺和衛星電視廣播都是單方向性的并且是由一點向多點傳送的,所以是由廣播型傳輸的方式傳輸的。而各電視中心它們內部節目的交換和電視新聞的采集都是雙方向性,這種傳輸方式是通信型的傳輸。
2.1衛星模擬代替寬帶模擬技術
因為寬帶的信息就是電視節目,早期的彩色電視節目是使用寬帶模擬傳輸系統。電視節目的傳輸具有非線性失真的特點,即DP/DC指標不滿足要求。之所以產生非線性失真是因為960路普通電話的平均功率才能和一路PAL制彩色電視節目平均功率相當。而他的寬帶是普通電話寬帶的1800倍。信道機基本寬帶達不到8MHz時較大的線性失真將會被引入。八十年代后節目由減少了中間環節、提高傳輸質量和可靠性的衛星模擬轉發器傳送,使用數字技術可以進一步提高質量、擴大傳輸能力。
2.2數字微波技術的崛起
廣播電視事業有了飛快的發展,電視節目也越來越多。但為了讓更多的節目被觀眾欣賞,電視節目分配傳輸系統任重而道遠。之所以地面微波傳輸電視節目更有優勢,是因為地面微波建設方便、運行費用低并且抵抗自然災害能力強。我國正在由模擬微波向數字微波改造地面微波電視節目傳輸網絡的主干部分,以達到傳輸容量擴大、傳輸質量提高的目的。
2.3用數字壓縮的方法對傳輸系統擴容改造
因為數字微波系統多次轉接后有很小的質量損失,所以得到廣播電視事業的熱捧。數字壓縮技術會使在多路電視節目傳輸在同等帶寬的傳輸信道內。但還需要復雜的數字調制,把經過壓縮的數字信號寬帶再壓縮到標準的電視傳輸信道中。數字調制技術及其復雜,發信機的功率可能要增加,縮短微波站的站距改變站址。所以用數字壓縮的方法對電視節目傳輸系統進行擴容改造。
總之,這次大規模的擴容改造建設過后,我局的節目傳輸網絡交換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央和部分地方廣播電視節目的傳輸安全得到了更有利的保障,中央和總局領導提出來的建設目標終于得到了很好的實現,無線局的事業發展擴容和節目的安全播出的保障升級的建設任務有了很好的完成。無線局擴展傳輸系統容量、全面實現節目傳輸系統數字化的決定適應了新形勢下事業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盛國芳,高鵬,吳智勇.中央廣播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試點工程技術方案[J].廣播與電視技術.2015(05)
[2]劉毅.節目傳輸機房接地系統淺析[J].科技與創新.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