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汝,李 威,孫可傾,王鵬杰
(大連民族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高校指紋考勤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李澤汝,李威,孫可傾,王鵬杰
(大連民族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作為高校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指紋考勤管理用于考察教師的出勤情況,是計算教師工資的重要依據,其效率與正確性直接影響高校的經濟效益。建立指紋考勤管理系統,有利于規范教師的工作時間并提高工作效率。針對目前手工計算考勤信息效率低、準確度差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將教師課表和指紋考勤數據相結合的考勤管理系統。系統分為管理教師和普通教師兩種用戶權限,經過在大連民族大學的測試使用,筆者發現其提高了考勤管理的效率和準確度,加快了高校智能化、規范化管理的步伐。
高校;指紋考勤管理系統;設計
考勤管理是目前各個單位日常活動之一,也是保證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前提。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各個單位的管理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相應的人才戰略變得格外重要,因此隨之而來就是員工績效測評與績效激勵的實現。單位新的人才戰略管理的實施使傳統的人事管理制度明顯過時,其要求將公平考勤作為評價員工績效的關鍵。而高效的考勤管理在企事業單位完善信息化管理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考勤管理工作復雜而煩瑣,需要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管理,其中不乏人為因素的干擾,造成考核結果不真實等一系列問題。為了在考勤管理工作中提高效率、杜絕頂替,作為生物識別技術中最為成熟的技術之一,指紋識別考勤就成了很多單位的首要選擇,更由于其操作簡便、性能可靠等特點,近年來被普及到各單位的考勤管理中去,為各單位的考勤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是現有的考勤系統不可能千篇一律地適合所有的工作單位和部門,仍有很多問題需要根據本單位、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去進一步研究和改進。
本文依托大連民族大學計算機學院指紋考勤管理,結合不同類別教師員工的特點及其上課時間,設計并實現了基于指紋信息的高校考勤管理系統,并推廣到學校其他各學院,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傳統教師員工考勤的管理方法,提高了行政教師的工作效率,為本校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系統設計的目的是改變以往考勤統計純手工方式,根據教師指紋信息及其上課課表信息,統計其出勤信息及績效補貼,通過與校園一卡通系統、人事管理系統進行無縫連接,實現了高校人事信息的統一管理。將考勤統計管理人員從繁重的費時費力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使本系統根據功能分為兩類用戶,即普通教師用戶和管理教師用戶。
系統為普通教師用戶只提供了瀏覽和查詢等基本功能,普通教師能夠在系統中查看與自己相關的出勤信息和補貼信息。
管理教師用戶的功能分為3個模塊,即用戶管理模塊、上傳數據模塊和統計導出數據模塊。管理教師需要在每學期開學初上傳每位教師的課表數據,在每個月的月末上傳當月指紋考勤信息,其中課表數據是教務處下發的Excel電子課程表,指紋考勤信息是通過指紋打卡機導出的Excel表格數據,根據大連民族大學教師績效補貼計算方法,結合教師指紋信息和上課時間,計算出每位教師的當月績效補貼,并導入Excel表格中,以學院為單位提交給人事部門。
其中管理教師的用戶管理模塊又分為教師用戶信息管理和教師指紋考勤信息維護模塊。
教師用戶信息管理模塊包括教師工號、登錄密碼、所屬學院、職稱信息以及是否為管理教師等信息的維護功能,管理教師用戶都能夠對其所屬學院的普通教師用戶進行管理,如添加新進的教師用戶信息及維護已有教師用戶信息等。
教師指紋考勤信息維護模塊在每次上傳新的指紋考勤信息后,對教師指紋打卡的特殊情況進行處理。普通教師用戶在指紋考勤信息導出后二日內,如果有忘記打卡等特殊情況,可通知管理教師用戶對出勤信息進行修改,在確認信息無誤之后再統計并導出最終績效補貼結果數據。
2.1存儲課表的方式直接影響計算的邏輯和系統執行的效率
由于課表數據的產生采用上傳Excel表格的方式進行,將解析Excel表格的數據準確地存放到數據庫中。為了能讓系統方便對比教師的上課時間,數據庫表中存儲教師上課時間的方法就很重要。因此,本系統設計的難點是怎樣設計數據庫表,來提高系統執行的效率。本系統使用了3種方法實現了存儲課表的功能,逐步從空間和時間性能上提高了效率。
2.1.1第一種方法
本系統使用的第一種設計方法,即空間換時間的方法。設計840(20周×一周7天×每天6節課=840)個Column來存儲教師的課表信息,某個位置值為1,說明這個時間教師有課,值為0,說明沒課。按照這種設計,在根據指紋考勤信息計算績效補貼時,通過當前信息的日期和時間,直接定位到相應的Column。通過對比就能確定該時段該教師是上課還是坐班,從而計算出其績效時間,通過這種方法的計算績效補貼的時間復雜度是O(1)。
這種設計方法是可行的,但冗余度也非常高。本校教師通常一周上2~4節課,那么數據表中存儲的“無課程”的Column可能會超過90%(4/(6*7) < 10%)。課表數據的存儲設計思想應該遵循盡可能顯示有課的時間,盡量避免顯示沒課的時間。因此本文對上述方法進行了優化和改進。
2.1.2第二種方法
本系統使用的第二種設計方法是一種極端設計方法,只提示有課的信息且讓存儲空間利用率達到最高,只用一個字符串類型的Column來存儲某教師整個學期的所有課程。考慮到教師一周的課程占一周總體時間的比例是比較小的,這種設計不會出現冗長復雜的字符串形式。在計算教師績效補貼時,從課表中提取的必要信息有某一時段有沒有課,哪幾周上,即3個信息:星期幾、第幾節、哪幾周。
2.2.3第三種方法
在對出勤信息和課表作比對時,有一些操作是必須進行的。①通過日期確定周次;②通過時間確定是哪節課;③定位數據庫表中信息,判斷該時間是否是正常上課時間。
確定這3個必須進行的操作之后,在數據庫關于教師課程的數據表中,設計6個Column,分別代表每天6節課的信息。
第三種方法和第一種方法相比,在數據庫表的設計上極為精簡。和第二種方法相比,雖然增加了字段數,但是在比對次數上有大幅度下降,從而提高了效率。
當然本方法也可以用7個Column,分別代表一個星期7天的設計方法,與本方法設計思想是一致的。
2.2考勤管理規則模塊的設計
績效補貼規則都是由高校人事部門設計制定,設計考勤管理系統只需要按照原本已經制定好的規則將邏輯直接體現在系統中,本系統完全按照大連民族大學人事部門制定的規則進行設計。
隨著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開展,在規則實施過程中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料情況,會對系統的使用或維護產生一定影響。為了順應這種可能的規則微變,讓系統變得更加靈活,并有利于推廣使用,本系統將考勤管理規則設計成系統可管理的一個部分,設計一種抽象方式來完成這種需求,把管理規則中的諸多元素都考慮進來,至少需要考慮以下因素:①績效補貼單位額度的變化;②坐班時間是否可以按天積累;③不能計入坐班時間的時段變化。
將以上元素都抽象成可控的成員,這樣可以再增加一個模塊——規則管理模塊。在執行統計時,坐班時段的判斷和補貼的額度都可以根據數據庫中獲取的內容來決定。這種設計方法對系統的維護和擴展是有利的,并且對系統的后臺邏輯并沒有很大改變,只需把原本規則中固定的邊緣條件變成了可變的變量。
本文主要對高校教職員工指紋考勤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的考勤管理系統進行了闡述,并對系統實現過程中的關鍵問題進行了分析。本系統的使用將管理教師從繁重的費時費力的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實現工作效率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利用本系統能夠更加客觀真實地統計考勤數據,避免人為因素的干擾,使考勤結果更加真實可靠,使考勤管理工作進入科學化、規范化、智能化的管理模式。
本系統已在大連民族大學一些學院使用,效果較好,接下來會對使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做進一步改進和優化,期望達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主要參考文獻
[1]唐業,張申生,戴偉.基于智能卡的分布式考勤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現[J].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05(5).
[2]陳燕俐,蔡捷.網絡指紋考勤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工業控制計算機,2005(12).
[3]王玲玲.考勤管理與企業文化的關系[J].中國科技信息,2006(15).
[4]楊洋.基于NET的人事考勤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計算機與現代化,2011(9).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00
TP391.41
A
1673-0194(2016)14-0142-02
2016-06-02
遼寧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S20151202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