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新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生態環境治理路徑探究
楊佳新
(西北師范大學 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蘭州 730070)
推進生態環境治理是我國新常態下的重要戰略目標,對生態文明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意義重大。本文從供給側改革的視角出發,探究我國當前形勢下生態環境治理路徑:深入治理計劃實施,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改革環境治理模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遵循五大發展理念,深化環境治理改革;健全環境治理機制,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供給側改革;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1.1環境污染嚴重
我國大氣主要污染物為二氧化硫和大氣總懸浮顆粒,2014年全國開展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其中空氣質量達標城市16個,空氣質量超標城市145個。PM10達標的城市比例為21.7%,PM2.5達標城市比例僅為11.2%。全國470個城市中,29.8%為酸雨城市,酸雨頻率在17.4左右。
1.2耕地退化加劇
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結果,我國現有耕地面積20.3億畝(1 畝=666.7平方米),人均耕地面積1.4畝,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中建設用地面積的擴增和農業生產失衡、水土流失、土壤污染、自然災害等因素,耕地面積將逐漸縮小,人地矛盾加重。
1.3森林、草原退化,荒漠化現象不容樂觀
我國森林資源總量相對不足且質量不高,近年來,森林生態系統功能呈現不斷降低趨勢;天然草場不同程度退化,草原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明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局部仍在擴張,全國4億多人的生存受到荒漠化威脅。
2.1供給側改革涵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思維,從供給和生產端著手,在協調需求變化的同時進行結構性調整,通過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產權結構,從稅收等各項政策上降低企業負擔,促進資源整合,降低成本,激發生產力潛能,提高全要素生產效率,最終達到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2.2供給側改革核心觀點
第一,優化要素與資源配置,提高生產率,降低企業成本。第二,依靠科技創新和要素驅動來形成新的增長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第三,簡政放權,健全良性政府運作制度體系,切實轉變政府職能,進一步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協助企業降低成本,優化供給體系。第四,健全金融體制,提高經濟效益,推進金融體系改革和制度創新,減少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資本的配置效率。第五,在完善人口政策的條件下,強化供給基礎,提升資源承載潛力。
3.1生態環境治理的特點
第一,生態環境治理具有外部性,人類生產生活活動過程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外部性影響,而人類對生態環境的治理過程中又會產生正外部性。第二,生態環境治理的難度大,自然資源環境破壞程度的進一步加劇和生態環境治理時間的滯后,導致現階段生態環境治理的任務艱巨。第三,生態環境治理中的政府缺位和市場失靈,良好生態環境伴隨人類消費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嚴重影響到社會經濟的發展。
3.2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
第一,部分人只顧自己的利益,只希望享受公共物品帶來的生活質量的改善,卻不愿意為其支付任何費用和代價,于是在生態環境治理的各方面往往就會產生“公地悲劇”“公水悲劇”等等。第二,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缺陷造成市場主體收入與財富分配不公,市場難以解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外部負效應問題。第三,政府作為公共管理領域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核心主體,也會追求政府本身利益,消耗資源謀求經濟發展,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治理效率低下。第四、現階段遺留的生態環境問題再次反彈,新的環境問題也開始顯露,生態環境問題的疊加使得治理任務更加艱巨,更具挑戰性,直接影響到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供給側改革重點強調改善供給體系的供給效率和供給質量,協調供給側和需求側,提高生產力水平。生態環境治理的本質是解決發展的問題,解決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就要處理好自然資源的供給與需求問題,兩者是互存互通的。
4.1供給側改革可以助推生態環境治理
供給側改革可以推動政府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優化資源配置,建構新型生態環境多元共治的治理范式,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健全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供給側改革可以助推生態環境治理。
4.2生態環境治理是評價供給側改革的標準
生態環境治理是供給側改革的基礎和發力點,提高生產率是供給側改革的目的。供給側改革可以滿足人類對物質資源和生態環境的需求,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供給側改革的一個關鍵因素和評價標準就是生態環境治理成效。
5.1深入治理計劃實施,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作為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環境的主要短板,嚴重影響我國如期建成小康社會。必須進行頂層設計,加大生態環境治理計劃的實施力度,加強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深化生態環境治理改革,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5.2改革環境治理模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隨著各種生態環境問題的積累和疊加,必須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模式,進行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與修復,這就需要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生態環境治理創新模式來完成。環境治理供給側改革應全面考慮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問題,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供給側與需求側的關系,以政府為主導,聯合企業在內的多元主體共同治理,要嚴格生態環境監管和執法,整合生態環境治理多方面需求和供給,促進生態環境治理,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程。
5.3遵循五大發展理念,深化環境治理改革
生態環境治理改革是我國改革思路的升華,落實供給側改革視角下的生態環境治理就必須遵循五大發展理念。第一,以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不斷培育新興企業,擴大有效供給,刺激多元需求;第二,健全改革的制度體系,將協調發展融入到我國五位一體和五化同步的全過程;第三,以綠色發展為宗旨,充分認識資源的有限性,推動綠色發展;第四,要以開放式發展為前提,推動我國生態環境治理供給側改革;第五,堅持共享發展,強化共享機制,使人民大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5.4健全環境治理機制,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第一,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配套體系建設,強化生態環境監管執法,創新生態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維持市場環境公平運行;第二,引導產業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發展方向轉變,實現綠色發展。第三,制定生態環境治理激勵政策,調動政府、企業、公眾生態環境治理的積極性,形成生態環境多元共治格局。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是我國“十三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生態環境治理在這關鍵時期,挑戰與機遇并存。在當前生態環境危機下,依靠供給側改革戰略措施的實施,以供給側改革的視角提出生態環境治理的發展路徑尤為重要,要從生態環境供給和需求的兩側同時發力,協調發展,促進改革成效,打好生態環境治理的攻堅戰,推動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國家環境保護部.2014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Z]. 2014.
[2]曹紅輝,熊文.如何認識供給側改革的基本內涵[J].人民論壇,2015(36).
[3]邵宇.供給側改革——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J].新金融,2015(12).
[4]劉元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路徑[J].國家治理,2016(13).
[5]曾國安.環保產業聯盟:環境治理供給側改革的新模式[N].光明日報,2016-05-22(006).
[6]肖建華,鄧集文.生態環境治理的困境及其克服[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7(1).
[7]田千山.生態環境多元共治模式:概念與建構[J].行政論壇,2013 (3).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145
X171
A
1673-0194(2016)14-0195-02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