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珍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004)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曹珍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長沙 410004)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模式轉型的必然,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促進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依靠環保職教平臺,加強工學結合,促進了專業與產業的有機對接。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也是高職培養合格應用型人才的必然趨勢和要求。2011年8月,《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進一步促進高等職業學校辦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其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可以說,工學結合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有效途徑。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利用環境保護職業教育集團平臺,與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合作企業進行長期工學結合和校企合作,提高了高職院校的人才輸出質量。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在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過程中,以合作共贏為原則,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該模式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①以就業為導向;②以“工”與“技能”為中心;③以“學”為根本;④頂崗工作、合理報酬;⑤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制訂教學方案和課程計劃;⑥雙方分段管理,學校全程監控。
2.1構筑三方利益共享平臺
在新形勢、新常態下,高職教育改革勢在必行,各高職院校在改革浪潮中開展校企合作是必然趨勢。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是否成功取決于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是否可以形成合力。要實現三方利益的最大化,挖掘各方的積極性尤為重要。而積極性的源頭就是三方的利益均衡。學校的利益是:通過教學改革提升辦學水平,降低辦學成本,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辦學綜合實力。企業的利益是:降低用人成本,獲得優質人力資源,獲得國家或政府相關稅負減免或經濟補貼,擴大企業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學生的利益是:減少求學成本,獲得更多實習實訓機會,實現良好就業。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構筑實現三方利益最大化的優質平臺,促進三方合作共贏。
2.2修訂培養方案,改革教學模式
高職院校要從實際辦學出發,結合經濟發展特別是區域經濟發展轉型需求,以新常態下人才市場新需求為基礎,適時地調整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計劃和人才培養目標。聯合行業企業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行業(企業)崗位對接;聯合行業(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和產學研合作基地,實現資源共享共建;引進企業專業人才和先進技術,服務于教育教學,協助企業進行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實現雙方優勢互補。
2.2.1優化專業結構
高職院校要根據區域的新興產業、基礎產業、優勢產業、傳統產業和特色產業等的發展趨勢和狀況,結合自身的辦學方針和特色,適時優化調整專業結構。特別要針對自身辦學的優勢,結合新興產業發展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人才,將人才輸出由勞務型人才輸出向服務地方產業發展型轉變,切實提高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適應度和契合度。
2.2.2構建校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
工學結合人才培養重在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職院校要切實滿足企業的利益與需求,要根據企業發展和崗位需求現狀進行教學改革。高職院校要主動出擊,密切聯系企業,根據企業崗位設置和職業需求,探索符合校企雙方利益的辦學模式。在具體辦學過程中還要緊貼企業崗位生產過程的實際需求,對教學方法、教學場景、教學手段進行改革,可以引進或邀請企業一線人員到校進行培訓式或兼職教學,還可以采用案例教學、工作過程導向式教學、項目化教學和模擬場景教學等方式貼近崗位一線,實現教學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崗位適應性。企業也要放眼長遠,積極投入教學改革,要主動支持、全程參與高職的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過程,發揮主觀能動性,為高職人才培養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和策略。
2.2.3構建新的專業課程體系
職業院校應當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結合產業發展實際,以行業、企業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標準為基本依據,重新調整專業體系,優化專業結構。要突出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聯合專業開發新的課程,制定新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計劃,實現高職人才培養與區域行業產業的無縫對接。
2.2.4企業要通過校企合作謀求人才和長遠發展
企業要高度重視與校企合作辦學,在聯合過程中學校不是唯一的贏家,校企雙方完全可以實現共贏。在校企合作問題上,企業高層應當具有戰略性眼光,要樹立大局意識和擔當意識,放眼未來高職培養的人才大多是為企業和區域經濟服務。雖然在短時間內企業難以獲得收益,但從長遠來看,深入的校企合作絕對可以為企業界、為社會培養優質人才。同時企業聘用通過工學結合培養的人才,可以提升自身的實力和水平,以及企業形象和社會影響力,并可以直接從合作學校獲得優質人力資源。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依靠環境保護職教集團平臺,通過工學結合促進了專業與產業的有機對接。環境保護職教集團吸收了50余家行業內的知名企業、10所高職院校、6所本科院校、3所中職學校的廣泛參與。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充分依托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優勢背景,緊密對接行業,開展校企合作,不斷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產學研發展,實現教育教學與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
3.1校企合作開發課程
依托集團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組織集團內院校深入行業、企業一線開展調研,以專業任職崗位的職業活動為依據,引入職業資格標準和行業企業技術標準,構建由基礎能力、專項能力、綜合能力和頂崗能力遞進的課程體系。校企雙方共同組建課程開發團隊,將行業企業技術標準、工藝規范、工程案例等引入課程教學內容,開發集知識傳授、能力訓練、素質培訓為一體的項目化課程。校企共同開發課程35門,編寫工學結合特色鮮明的校本教材62部,建成省級精品課程環境工程微生物、環境影響與評價兩門,教育部教指委精品課程水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基礎兩門,院級精品課程28門,立項省級教改課題50項,產學合作項目18個。
3.2職業標準融入課程內容
各專業以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為指導,聯合行業、企業合作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聘請行業專家、一線技術專家來學院進行現場指導,或成立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舉辦課程建設研討會。各專業根據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和學生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來選取課程教學內容,并將生態規劃、環境整治、園林景觀、工程治理和生物技術等行業職業崗位(群)對應的職業資格標準融入實踐教學,重新制定課程標準,體現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實現教學內容與職業標準的精準對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提高課程教學效果人才培養質量。
3.3建立“責任共擔、成果共享”的產學研合作機制
以互利共贏和自愿合作為原則,集團作為牽頭單位,與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組建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中心”“湖南清潔生產審核中心”“分析測試中心”3個應用技術中心。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開展研究項目每年達到150余個,與企業合作訂單培養學生每年超過1 000人,面向環保行業技能培訓項目每年超過100個,社會培訓規模達年均5 000人以上。
總之,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要順應時代發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實踐,創新辦學思路,深入改革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從而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易靜.高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6).
[2]馬樹超.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轉型的必然要求[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0).
[3]宋建軍.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機制與管理的創新[J].教育探索,2008(8).
[4]石建敏,趙立影.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9(4).
[5]陳德清,劉安華,高仁澤.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21).
[6]陳德清.試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內容及其特征[J].中國成人教育,2010(14).
10.3969/j.issn.1673-0194.2016.14.167
G642.0
A
1673-0194(2016)14-0230-02
2016-06-2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YBA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