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項目隸屬于煤礦開采領域,對岱河礦業近十二年的∏梁支護工藝技術進行經驗總結。經過實踐證明,Π梁支護工藝能充分適應淮北礦區特殊的煤層賦存條件,作為綜采工藝的有效補充,具有一定的推廣前景。
關鍵詞:∏梁;高效;工藝
1 概況
岱河煤礦1965年12月25日建成投產。2011年礦井破產改制重組后更名為淮北岱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近些年在儲量減少,采場不斷萎縮、人員支援新區的情況下,年產穩定在80萬噸。
2 成果背景
2.1 ∏梁支護工藝是岱河礦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岱河礦屬濉蕭礦區閘河煤田,主采三、四、五煤層,于1965年12月建成投產,已回采50多年,所剩可靠儲量只有500多萬噸。由于礦井原設計生產能力較小(年產60萬噸),采區設計單翼走向長度均在500m左右,正規塊段少,巷道斷面小,工作面大都不等長布置,難以發揮綜合機械化裝備的優勢,實施綜采工藝不實際經濟。
以往該礦采用鉸接梁支護工藝,鉸接梁支護工藝有簡單方便、勞動強度較低的優點,但整體支護效果一般,在面對復雜條件時存在安全隱患較多,支護效果難以滿足設計需要,已不適應當前安全生產要求的大環境,為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保障安全生產,岱河礦業結合自身條件,從2004年引進∏梁支護工藝。經過十二年的摸索研究,不斷地管理創新,該工藝在岱河礦業已成功運用,并摸索研究出大量適合該工藝的管理創新。通過在岱河礦的大量現場工業試驗表明,在“三軟”煤層工作面采用Π型支護工藝,采煤工作面平均工效在16噸/工·天以上,最高日產達2751噸,最高月產達5.1萬噸,年產量穩定在40萬噸以上,條件較好的情況下能達到近50萬噸/年·個,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多年岱河礦業年產量均按照局計劃要求完成,采煤工作面也實現了安全生產,杜絕了死亡事故。實踐證明,實施∏梁支護工藝是岱河礦業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2.2 推廣∏梁支護工藝也是淮北礦區整體發展的重要補充
目前淮北礦區整體發展規劃是促向大型機械化,綜采工藝是發展主流。但由于淮北礦區地質條件復雜,多個礦區井下煤層分布不均勻,如果全部布置綜采工作面,不僅會難以發揮綜采設備的優越性,而且會造成大量邊角塊段煤層的浪費,因此推廣Π梁支護工藝,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對礦井走向較短、非正規和不等長塊段的高效回采提供了有效途徑。∏梁支護工藝應該作為淮北礦區整體發展的重要補充,在布置綜采工作面的同時,對一些走向較短、非正規和不等長塊段積極應用∏梁支護工藝,不僅能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而且有利于淮北礦區的長久發展。
3 主要成果
3.1 岱河礦業∏梁支護工藝流程
其支護形式為:采用3.3m∏梁對棚錯梁齊柱交替邁步形式支護,每對棚為“二梁七柱”;主梁定位:柱距梁尾分別為200mm、1200mm、2200mm、3200mm,副梁定位:柱距梁尾分別為200mm、1200mm、2200mm;主、副梁間距300mm,相鄰棚棚距800mm,對棚梁錯距1000mm,循環進度1000mm。工藝流程為:打眼——回柱——放炮——撅棚——移竄梁過頂——支設臨時支柱——人工出煤——移車——支柱。放炮前聯網吊網,放炮后展網移竄梁,移車后回老塘側點柱,貼刮板輸送機老塘側支工作面第一排柱。(如圖1所示)
3.2 ∏梁支護工藝的優勢
3.2.1 ∏梁支護工藝能減少實際工作棚數,降低勞動強度
我礦剛引進∏梁支護工藝時,勞動強度較鉸接梁支護工藝勞動強度大,在竄梁過程中整排單體支柱均需要調整搬運,與綜采操縱開關操作綜采支架更不能相比,很多基層工人不理解,覺得工作量大,對該工藝有抵觸情緒。
岱河礦業通過精心研究,創新改善工藝,最大化降低了勞動強度,經過多年的實施,目前基層職工已充分認識到該工藝的優越性,支持該工藝。
為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在竄梁過程中,我礦創新發明了新型竄梁托桿,把∏梁落到托桿上向前竄,既省力又安全。以往鉸接梁均采用1m鉸接梁,因此回采進寬只能是1m。而∏梁支護工藝是通過竄梁來邁步推進,經過支護設計及現場應用,現進寬普遍在1.1m-1.2m。鉸接梁棚檔600mm,∏梁支護工藝棚檔800mm,近些年引進大尺寸塘材(寬度1m),要求棚檔基本上在850mm左右,經過革新,以往采煤工一茬(2人)平均每班工作棚數在15棚以上,現在采煤工一茬(3人)平均每班工作棚數在10棚左右。由于進寬方面的優越性,其產量還高于以前15棚的產出。
3.2.2 ∏梁支護工藝安全系數高,并且適用于不規則復雜工作面
∏梁支護工藝采用“兩梁七柱邁步交替支柱”,其支護強度Pr=508kN/m2,鉸接頂梁采用“兩梁四柱”,其支護強度Pr=416kN/m2,∏梁支護工藝整體支護強度大,適用于礦壓大的工作面。
∏梁支護工藝由于是邁步交替支護,回柱放頂時通過主副梁交替竄梁,鉸接梁則需要去掉水平銷,由于老塘回料期間壓力顯現較快,鉸接梁回料易造成大面積竄矸,∏梁支護工藝,在回采不規則復雜工作面時,較鉸接梁面更具優越性。挑頂逮頂均接料嚴實,甩面按線調整栽柱,以往鉸接梁接頂難以接實,且甩面調定位勞動強度大,壓力大時更是會造成水平銷彈出,安全隱患大。以我礦回采Ⅲ3217外段工作面為例,工作面采上分層、礦壓顯現明顯、大面積甩面,過頂底孔、過老峒腰巷,該面如采用鉸接梁支護,安全隱患非常大。
∏梁支護工藝更有利于頂板管理,遇破碎頂板時,∏梁可以一邊扒窩一邊竄梁,能較好地防止掉頂。遇頂板壓力較大時,可以竄成齊梁齊柱,支護強度Pr=663N/m2,能防止工作面來壓造成的切頂垮棚。
3.3 安全高產高效技術
一是增加實際采煤人數。以往一個基本生產班組人數在50人左右,出勤率75%,每班僅為38人,開車及機電人員約5人,其他維護人員5人,工作面實際工作人數在28人左右。2008年經過調整整合,現在平均一個基本生產班組人數在80人往上,工作面實際工作人數均在40人。工作面人數上去,平均分到每個茬的工作量減少,采煤工有時間按質按量完成工作任務。
調整茬數,以往∏梁工藝都是三人一茬,后經研究,在部分段可以實施兩人一茬,有利于提高勞動效率。
二是減少工作時間。以往采煤班組勞動任務大,基本上都是送人車上下班,現在經過調整,礦安排半點車,要比送人車早一個小時專門接送采掘職工,在正常安排任務量的基礎上,基本上能坐半點車上下班,以往每月月底采煤交接班都需要打聯勤,由于打聯勤當班職工休息時間段,人非常操勞疲乏。因此從2010年起我礦取消了采掘打聯勤制度,改為最后一天中班集體休班,當天早班改為第二天中班,夜班該第二天早班,中班改早班,避免了連續施工人員勞累。
三是針對不同的煤層厚度安排合適的支柱。近年來引進DWS25-250/110/90支柱,適用支護范圍分別從1.5~2.5m,在下分層開采煤層厚度變化大的情況下,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四是實現了采煤工作面無縫對接。新面投產前,由生產礦長牽頭,組織預備及保運相關單位,使工作面及兩巷達到質量標準化。投產后,保運區要對工作面出煤系統負責15天,并要有跟班人員。采煤區要求做到合理安排,搬家前后班產量要和日常一樣,實現無縫對接。
五是通過理念創新,實施了大采區屬地管理。基層采區配備機電、巷修及下料等人員,方便采區集中調度管理,提高了工作執行力。每天由采區檢修班對屬地范圍內運輸及出煤系統全面檢查一遍,發現隱患及時處理,相關設備分包到人,極大降低了機械故障率。
六是積極使用新技術、新工藝,并鼓勵職工發明創造五小實用成果,提高采煤生產效率及安全系數。推廣應用復雜條件下無極繩連續牽引絞車應用技術,解決了長期以來采煤運料存在的安全隱患。同時充分調動基層職工發揮創新能動性,自創研制了適于∏梁支護工藝的五小成果,例如竄梁拖桿、雙鉤防倒鏈、刮板輸送機掐鏈裝置等,這些裝備簡單方便,安全可靠,有效地促進了現場的安全管理。
4 效果效益分析
岱河礦業經過十二年的生產實際,多個工作面回采證明,在“三軟”煤層工作面采用Π梁支護工藝,采煤工作面年產量穩定在40萬噸以上,與相同條件下的炮采工作面相比,每年每個Π梁支護工藝工作面可節約直接開采成本750萬元。同時,采煤工作面的單產水平和煤炭資源回收率也大大提高,避免了采煤工作面冒頂和人身傷亡事故,確保了Π梁支護工藝的安全生產。采用該工藝,也明顯降低了現場職工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和礦井質量標準化水平,實現對“三軟”煤層、破碎頂板非正規塊段和不等長塊段的高效開采。
受地質構造影響,淮北礦區的大部分礦井的煤層頂板均為“三軟”煤層、破碎頂板,并且存在大量的非正規塊段和不等長塊段,綜合機械化采煤的優勢難以全部發揮,Π梁支護工藝的成功應用,有力地推動了淮北礦區的高產高效開采進程。Π梁支護工藝的成功應用能充分適應淮北礦區特殊的煤層賦存條件,作為綜采工藝的有效補充,具有一定的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1]徐永析.采礦學[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閆守春(1969-),男,漢族,皖濉溪人,工程師,畢業北京煤炭工業學校采煤專業,現任安徽省淮北市岱河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