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青榮城際鐵路的運營,傳統的檢養修合一模式已在鐵路養護維修中暴露出一定的弊端。文章通過剖析養修合一模式存在的弊端,探討“檢、養、修”分開維修模式的特點及成效,最后介紹了目前車間實行“檢、養、修”分開維修模式遇到的問題。
關鍵詞:檢養修;維修;檢查;模式
隨著中國鐵路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檢養修合一的維修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鐵路的運營模式。因此,實施“檢、養、修”分開模式尤為重要。
“檢、養、修”分開模式有別于傳統檢養修合一的線路維修管理制度,將以工區為單獨的作業生產單元,改為由車間承擔生產主體,本著“資源綜合、專業強化、集中管理”和“精干、高效”的原則,對車間內部進一步細化分工,按各自功能分別承擔不同的生產任務,實現資源共享化、檢查數據化、作業集中化、維護專業化的目標。
1 設備概況及檢修合一作業模式的現狀
1.1 設備概況
萊陽客專線路車間管轄青榮城際上下行線K44+000-K141+000,合計194km,管內有夏格莊站、萊西北站、萊陽站Ⅰ場和海陽北站四座車站,其中道岔33組,到發線8條(共5.252km)。車間共有4個線路工區、1個檢查工區。
1.2 檢養修合一作業模式的現狀
1.2.1 線路工區輔助用工太多,生產效率低。隨著青榮城際線的開通,新成立的客專線路工區定員10人,除去現場防護員、駐站聯絡員、司機及職工公休,實際每天正常從事線路作業人員只有4-5人,線路工區的日常維護能力不夠。
1.2.2 以線路工區為基本生產單元的維護模式不適應高速鐵路對線路平順性的要求。一是無法準確確定病害特點及里程,利用動檢車波形圖消滅動態超限處所時,因檢測里程和動檢車里程差異的原因,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尋找病害地點,或者不能準確找到線路病害地點,作業效率低下甚至形成了有害作業;二是勞動力不足,難以完成長波長病害整修。對于動檢車長波長的病害,從工作量調查、現場整修、整修后復核等一系列工作,單一的依靠線路工區僅有的9-10人很難在的天窗時間內完成。
1.2.3 檢查工區力量不足,難以完成規定的檢查任務。檢查工區定員4人,負責全車間線路設備幾何尺寸檢查、無縫線路爬行觀測、焊縫平直度檢查及線路大機作業前的精測等工作,人力明顯不足,對設備靜態檢測質量分析、動靜態綜合對比等職能均無法實現。
1.2.4 車間對線路維護的日常指揮作用受到限制。由于點多線長,對沿線轄下的5個工區,車間管理力量分散,且因為工區生產力不足,難以建立正常維修秩序,造成作業計劃流于形式,重點病害整治心有余而力不足,長期下去,導致設備欠修、線路質量下降。
2 “檢、養、修”分開模式的特點
基于以上問題,經段同意后,車間對既有的生產布局進行調整。一是撤銷站區設備較簡單的夏格莊線路工區,成立維修工區,負責承擔專業化修理及車間重點生產任務;二是做大線路檢查工區,發揮先進檢測設備的優勢,將設備檢查與現場作業有機結合,擴展檢查工區的職能;三是車間承擔生產主體,將生產計劃、重點任務安排、工作量調查、方案制定、質量驗收統一歸口至車間組織,由車間安排周生產計劃。具體職能劃分如下。
2.1 檢查工區的職責和任務
檢查工區職責:按規定的項目和周期進行設備檢查分析,并及時傳遞檢查信息。
檢查工區任務:利用專業的檢查設備完成線路、道岔幾何尺寸檢查、無縫線路爬行觀測、焊縫平直度觀測、鋼軌廓形觀測等基本工作;對線路其他設備做好檢查工作;對段、車間下發的重點病害處所進行調查,例如:動檢車長波長病害地段、梁端低扣嚴重地段、路基疑似沉降和凍害地段;對病害產生原因分析并提出整治建議;對病害處所的整治情況負責復驗;利用精密儀器測量大機維修作業數據并合理優化,同時做好大機作業前現場標注工作;制定站內道岔設備健康卡片;配合維修工區做好工作量調查;制定次日作業計劃和回檢記錄并于當晚上報以便及時下發;負責當月重點維修保養地段的幾何尺寸驗收;參與日常值守。
2.2 線路工區的職責和任務
線路工區職責:負責線路設備巡檢、臨時補修和應急值守。
線路工區任務:負責管內線路(重點是站內設備)、路基、柵欄、排水溝、防災系統和安保區標樁等巡檢;對動檢車近似大值地段進行臨時整修;負責軌道結構及聯結零件周期性檢查及查缺補漏;根據車間下達的計劃,完成扣件成段保養計劃;配合車間完成春檢、秋檢工作;負責防脹、防斷、除雪、防洪等季節性重點工作;做好臨近營業線施工監控工作;做好應急值守工作。
2.3 維修工區的職責和任務
維修工區職責:主要負責線路綜合維修、配合大機維修和保養任務。
維修工區任務:負責段、車間安排的線路設備維修、保養生產任務,逐步組建鋼軌修理、道岔綜合整治、無砟軌道病害整治等“專業修”小組,培養精干高效的專業修隊伍;嚴格按照《修規》標準全面修理,尤其是綜合維修地段;配合線路大機維修、K車卸砟和應力放散施工;做好動態檢測長波長、梁端低扣等病害整修工作;參與日常值守。
2.4 車間的職責和任務
車間職責:發揮車間“生產組織平臺”的作用,整合車間資源,綜合管理全車間的維修生產組織,在車間層面實現:質量分析→計劃下達→工作量調查→作業計劃提報→生產過程組織控制→質量回檢驗收的閉合。
車間任務:分析總結設備整體情況,確定冬季作業計劃和年度輪廓維修、保養計劃;每月設備質量分析;根據動、靜態檢測資料綜合分析及線路狀態變化情況下達下月重點維修、保養地段及設備檢查計劃;提報維修、施工天窗計劃;審核工區每日作業計劃方案;制定大機維修、K車卸砟施工方案;當月維修保養地段和動道量超過車間審批標準的,工作量調查、組織制定方案;對人工添乘慣性地點、車載儀Ⅱ級報警重復地點,優先安排線路精測跟班;分析工時利用情況,逐步探索各項基本作業的最佳組織;組織防斷、防脹、防洪等應急演練;做好日常應急值守工作。
車間主任是設備質量分析的第一責任人,每月必須組織車間相關業務干部、各工區工長,就管內設備的靜態檢查巡檢、動態檢測監控情況進行總結、對比、分析。通過分析,明確管內設備的薄弱處所,確定“最差”工區、“最差”曲線、無砟軌道、結合部等單元,納入次月的重點保養計劃。
3 “檢、養、修”分開模式的成效
3.1 維修人員思想認識得到轉變
由于分工明細,各司其職,維修人員的思想得到了轉變。
3.2 利于提高作業效率,均衡提升線路設備養修質量
通過職能分工,減輕了線路工區工作負擔,轉移大量的工作去維修工區,由于維修工區人員充足、機械較多,通過精細組織作業,從而能夠有效提升線路作業效率。
3.3 利于安全控制,能夠有效消除作業人身安全隱患
由于線路工區只承擔臨補應急工作,不需要分多組作業,安全卡控得以控制。車間維修工區安全盯控力量較強,車間較為重視跟班作業,可有效消除大量作業安全隱患,從而極大減少作業人身安全隱患。
3.4 線路維修組織環節進一步完善
線路的維修計劃由車間依據對線路狀態的數據分析,既考慮設備綜合修數量的均衡性又考慮維修的周期性,按月下達給工區按計劃執行,使得維修計劃在安排上,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安排在最需要的地方。這樣人力、物力得到充分發揮,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浪費。
3.5 檢測數據得到充分利用
3.5.1 檢查工區利用軌道檢查儀調查并同步現場標注工作量,確保病害位置的準確性,節約了人工。
3.5.2 線路大機維修、道岔大機維修時,檢查工區利用安伯格小車精測數據作業,提前做好大機前的現場數據標注工作。大機作業后,安排檢查工區利用安伯格小車或者軌道檢查儀復核,及時消滅不良處所,保證了大機作業效果。
3.5.3 對檢查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同時對歷史數據也可以進行對比分析,預測設備變化規律、變化周期,分析設備質量下滑原因,采取有針對性的整治措施,對重點公里、重點項目重點安排整修,大量的動靜態檢測數據發揮了其最大的指導作用。
4 目前車間實行“檢、養、修”分開模式存在的問題
4.1 檢查工區作用未充分發揮,數據分析能力欠缺
檢查工區除承擔檢查任務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功能是病害分析,從這點來看,現階段檢查工區還不具備分析、診斷的功能,只是籠統地將病害分臨補、保養后下發給了相應的工區。而工區收到較粗的信息沒有進一步升華為有價值的整修方案。致使后期擔當整修的工區還得去現場重新檢查,再做工作量調查,拿具體的整修方案。檢查工區檢查結果利用價值大打折扣,甚至有的工區只當作了擺設,作為備查的記錄。
4.2 維修工區職責未發揮,專業性作業人員缺少
雖然車間先后成立了檢查、維修、保養工區,但是僅僅檢查工區履行了職責,保養工區依然承擔著綜合維修任務,維修工區沒有發揮自身作用。同時維修工區缺少焊縫打磨人員,對重點焊縫無法獨自完成作業。
4.3 現場作業方式單一,作業質量不高
人工作業質量控制手段不多,出現較多作業不達標、無效作業,個別甚至出現了有害作業。主要原因是夜間人工作業視線模糊,病害找不準,質量回檢不細,回檢手段原始。
4.4 車間生產組織平臺作用未充分發揮
一方面雖然車間成立了相關工區,但是沒有充分整合車間資源,合理安排人員結構,造成線路工區定員偏多,維修工區專業性人才偏少等情況。另一方面對于重點維修工作,檢查工區、維修工區協助作業組織能力不足,造成實際作業時間的浪費。
4.5 生產、生活設施缺少
車間現有5個工區(3個線路工區、檢查工區和維修工區各1個),司機3人(含兼職司機1人),汽車4輛(依維柯3輛、皮卡1輛),存在工區多司機和汽車少情況,影響工區日常作業進度。
5 結束語
雖然我們車間成立時間不長,但是我們將在生產中不斷創新、不斷探索,大力推行“檢、養、修”分開模式,合理優化工區人力資源,發揮車間、工區職責,整合車間資源、強化專業,使養護維修工作從時間和效率上得到更大的提高,生產安全得到有效保證。
參考文獻
[1]劉培榮.關于鐵路線路檢養修體制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3(4):8-9.
[2]王曉宏.鐵路橋涵“檢養修”分開模式淺析[J].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2012(4):39-40.
[3]黃為.山區鐵路檢養修分開線路維修模式的探索[J].鐵道建筑,2006.
[4]何奇廉.修養分開的維修模式及實踐[J].哈爾濱鐵道科技,2001.
作者簡介:李浩德(1989-),男,甘肅省武威人,現就職:濟南鐵路局青島工務段,本科,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