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成為了我國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為了有效降低環境污染對于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影響,緩解其對于現代化生產等方面的危害,應當采取科學合理的手段。文章從林業種植的角度出發,通過合理開發并利用林業資源,探討其在改善環境中所發揮的主要作用,從而有效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間存在的矛盾。
關鍵詞:林業種植;環境;改善;作用
引言
從上個世紀開始,全球范圍內已經發生了不同危害程度的環境污染事件。具體包括: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大氣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城市環境問題等。受到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經濟一體化、貿易全球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環境污染問題逐漸呈現出國際化的趨勢。污染問題不僅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還嚴重威脅人們的健康,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環境污染事件可以輕易的奪取人類的生命,總而言之,環境污染問題已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以及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造成了及其不利的影響。我國為了有效的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以環境保護法規標準為依據,從林業種植方面入手,通過改善空氣的質量,特別是針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酸性氣體等進行處理,有效降低現代化工業生產對環境帶來的危害,使空氣得到凈化,進而保護人們的生存環境。
1 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
在現代化工業生產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源,而能源的燃燒,會向空氣中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隨著我國能源消耗量的不斷增多,碳排放量也逐漸的提高。2014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為355億噸。其中,我國的碳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一,高達97.6億噸。為了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等問題,保護生態環境,我國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林業種植作為改善環境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方面,能夠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可以有效地為人類解決碳排放的后顧之憂。在光照的條件下,樹木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含有的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達到了凈化空氣的作用。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減少,還能有效抑制全球氣候變暖。與此同時,二氧化碳會轉化為碳水化合物,儲存在樹木當中,促進了樹木的生長,從而為人類提供更多的能量。
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樹木所提供的木材,可以取代部分金屬材料,發揮同等的作用。金屬在冶煉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能量,而減少對于金屬的冶煉與消耗,不僅可以節約大量的資源,還能夠有效控制大氣中的碳含量。然而,當前我國在林業種植的過程中,受到自然災害、過量采伐、林業開發等因素的影響,尚未形成足夠的林業面積來完全解決碳排放這一問題。當前我國的林業種植需要滿足兩個方面的要求。其一,通過林業種植來改善生態環境,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其二,通過林業種植以支持木材的產量,滿足市場需求。因此,要想調節大氣中的碳含量,完全解決溫室效應問題和木材供應問題,仍然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
2 改善大氣酸含量
如果大氣中的酸性物質含量過多,在降水的條件下,會形成酸雨。酸雨沉降具有很大的危害性。不僅對林木有腐蝕的作用,甚至還會摧毀樹木的生命。在我國的四川、貴州等地,就曾發生過酸雨沉降的災害,不但損害了大量的木材,還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2016年6月2日,我國環境保護部通報了《2015中國環境狀況公報》。根據該公報中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480個監測降水的城市(區、縣)中,酸雨頻率平均值為14.0%。與2010年相比,2015年我國出現酸雨的城市比例下降10.0個百分點,目前為22.5%。其中,酸雨污染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以南-云貴高原以東的地區。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酸雨仍然以硫酸型為主。
隨著我國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在生產的過程中,燃料的消耗會向空氣中排放大量的含硫物質。2015年,我國空氣中的SO2年均濃度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21.9%;NO2年均濃度與2014年相比,下降了7.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酸雨情況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以降低空氣中SO2、NO2等酸性物質的含量,保護生態環境。林業種植在控制大氣中的酸含量方面,能夠發揮很大的改善與控制作用。不同的樹木種類對于抗擊酸性物質腐蝕的能力也不盡相同。有些樹木對于酸雨的抵抗能力相對來說比較脆弱,如杉樹類等樹木。而有些樹木,如山茶樹等,具有很強的抵抗酸雨能力,這主要是因為,山茶樹等樹木能夠吸收空氣中的酸性物質,并轉換為能量儲存在樹木自身中。因此,可以在酸雨沉降比較嚴重的地區,選取適當的樹木來種植,通過吸收酸性物質,改善大氣中的酸含量。
3 防止水土流失
林業種植還可以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從而在改善環境的質量中發揮一定的作用。首先,在大量發展林業種植的過程中,森林地面會被樹葉掉落的物質所覆蓋。隨著時間的推移,森林地面會變得疏松、綿軟。這種結構可以增強土壤的抗沖蝕力。其次,在林業種植的過程中,可以選擇樟樹、杉樹等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應的樹種,以有效的吸收和排放水分。再次,枝葉繁茂的樹冠能有效阻止雨滴對地表面的直接擊濺,在林內形成二次降雨,增強地表面的抗沖蝕力。最后,樹木根系之間具有錨固作用,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植物根系與土壤之間的凝聚力。這樣就會使得樹木在遇到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不僅減少了水土流失,還可以有效降低洪水侵襲的猛烈程度,最大限度的減少經濟損失,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進而保護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對于一些缺少水分的地區,更應當大量的進行林業種植,發揮其保護環境的作用,有效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含量。因為,在缺少水分的地區,如果不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土地的結構會漸漸變得脆弱,嚴重時,會存在沙化的現象。與此同時,在風力的影響下,大風會不斷侵蝕沙化的土地。長此以往,會逐漸地形成沙漠,這對環境保護來說是極其不利的現象。通過采取林業種植的手段,可以有效利用樹木來改善土地沙化這一現象,根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地面的森林可以減弱50%流過的空氣速度,風在距離森林200m以外時,空氣的流速基本保持不變。但是,當空氣流過森林后,需要通過 500-1000m的距離,才能夠重新獲得之前的風速。換而言之,森林的存在能夠有效阻擋地面的空氣流動,緩解刮風帶來的地面沙化侵蝕。樹木強大而復雜的根部結構能夠牢牢地抓住地表土壤,避免土壤表面因缺少水分被常年的空氣流動沙化帶走。綜上所述,森林是地面的風速緩沖區,能夠很好地保護水分缺少地區的地表結構,從而有效的避免該地區的進一步沙化。
4 結束語
我國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尤其是工業的現代化發展,不可避免的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燃料等能源在燃燒的過程中,會向空氣中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質,這些物質都在不同程度的影響環境,如溫室效應、酸雨等環境污染問題。通過采取林業種植的方式,不僅能夠大量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質,還可以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的質量、緩解洪水等災害的影響。林業種植作為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需要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通過植樹造林等方式,共同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趙明輝.分析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應用[J].科技傳播,2014(14).
[2]李亞楠.淺談林業種植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村科技,2015(13).
[3]胡安紅.林業種植在環境改善中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