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后抑郁嚴重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一般在產后6w內發生。產后激素水平的改變、甲狀腺機能減退以及免疫機能的下降,是產后抑郁發生的重要生物學原因,而心理、社會和遺傳因素也與產后抑郁癥有關。產后抑郁診斷方法主要有Zung抑郁自評量表和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早期識別、產前教育、護理干預、產后隨訪是預防產后抑郁發生的主要措施。
關鍵詞:產后抑郁;原因;預防措施
產后抑郁是產婦以心境低落為主要特征的綜合征。通常是產后6w內發生,可持續整個產褥期,甚至持續到1~2年,具有高患病率、高發率、高自殺率的特點, 同時卻又是識別率低、診治率低的疾病。不僅危害產婦的身心健康,還影響到嬰兒、家庭、婚姻、社會,處理不當易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為此,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對產后抑郁的發生原因,影響因素以及護理干預等方面已有諸多報道。但目前國內研究報道多限于案例分析或是統計調查,尚缺乏較為全面的綜合分析,現將近幾年來國內有關產后抑郁的研究報道進行綜合分析[1-3],闡述產后抑郁的臨床表現和危害,對產后抑郁的原因進行較全面的分析,提出產后抑郁的預防對策.旨在為產婦的身心健康提供科學依據。
1產后抑郁的臨床表現及危害
產后抑郁的臨床表現主要有:情緒方面:常感到心情壓抑、沮喪、情緒淡漠,傷心、流淚,甚至焦慮、恐懼、不安、易激惹,每到夜間加重;自我評價降低:表現為自暴自棄、自責、自罪,或表現對身邊的人充滿敵意、戒心、與家人、丈夫關系不協調;創造性思維受損:表現為主動性降低,行為上反應遲鈍,注意力難以集中,處事能力下降;對生活缺乏信心:覺得生活無意義,出現厭食、睡眠障礙、易疲倦、還可能伴有一些軀體癥狀,如頭昏頭痛、惡心、胃部灼燒、便秘、呼吸心率加快、泌乳減少、產后出血等。病情嚴重者甚至出現幻覺,自殺或殘害嬰兒等傾向。產后抑郁僅在產褥期內表現出明顯的癥狀,但有的發病時間也可長達數。產后抑郁的母親還可對嬰幼兒的情感、營養狀況、智力發育及行為發展產生不利影。甚至成為新生兒卒死綜合征的誘發因素之一。
2產后抑郁的原因分析
2.1生物學因素 產后激素分泌紊亂是導致產后抑郁發生的重要原因。主要與性腺機能減退以及下丘腦-腦垂體-甲狀腺軸的相互作用有關[4]。懷孕期間雌激素水平的增加,使甲狀腺結合球蛋白水平增加了150%,導致孕婦體內游離甲狀腺濃度下降,體內甲狀腺素較低的孕婦患產后抑郁的風險明顯增高[4]。分娩后雌激素水平急速下降至基礎水平,由于雌激素水平過快下降,腦內多巴胺D2受體呈超敏狀態,多巴胺轉運蛋白表達水平在大腦中增加,引起相應的抑郁情緒和行為的改變[5]。中樞神經系統中的5羥色胺神經元的胞體主要集中在延髓、腦橋和中腦的中縫核, 其神經能纖維幾乎遍及整個中樞神經系統。5羥色胺不僅可以通過自身受體發揮作用, 還可通過其他神經通路的調節發揮對精神活動的調節功能。抑郁癥患者可出現5羥色胺1A受體功能低下以及5羥色胺、2A、2C受體功能亢進, 使下丘腦一垂體一腎上腺軸(HPA)負反饋功能減弱, 導致HPA軸功能亢進。HPA軸功能亢進是抑郁癥生物學特性, 表現為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分泌增多, 血漿和尿游離皮質醇濃度普遍升高。海馬內有大量的糖皮質激素受體, 皮質醇的增高可通過損傷海馬、藍斑等處而使抑郁癥患者產生認知功能障礙、情緒低下、失眠等癥狀。因此, 5羥色胺功能低下可引起認知障礙, 阻礙抑郁癥狀的緩解。說明應用量表評定, 結合測定5羥色胺可預測產后抑郁癥預后, 補充多巴胺可能起到緩解產后抑郁癥癥狀的作用[5]。
近來的研究還認為產后抑郁為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懷孕所造成的壓力開啟了潛在易患體質人群患病的閥門,但由于懷孕本身的保護和屏障作用,使產后抑郁多在懷孕后期和產后發生[6]。
2.2心理因素 產后抑郁多見于以自我為中心、成熟度不夠、敏感、情緒不穩定、好強求全、固執、社交能力不良、與人相處不融洽和內傾性格等個性特點的人群中。產前情緒不穩定,有經前期緊張綜合征者發生產后抑郁者較多。產褥期婦女情感處于脆弱階段,特別是產后1w情緒變化更為明顯,心理處于嚴重不穩定狀態,由于產婦對即將承擔母親角色的不適應,造成心理壓力而出現抑郁焦慮情緒。而產婦的過度焦慮和抑郁可導致一系列生理、病理反應,如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以及其他內分泌激素的改變,可致子宮收縮減弱、疼痛敏感、產程延長、出血增多進一步加重產婦的焦慮、不安情緒,成為產后抑郁癥的促發因素。
2.3社會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是一支持系統,是影響產后抑郁發生的重要的外在因素.其中家庭因素、經濟條件、社會支持等功能均能影響產婦心情,從而緩解或加劇產后抑郁的發生。夫妻關系、經濟收入、性格因素、分娩知識、醫務人員的服務態度、嬰兒的性別和健康狀況等有著顯著的統計學差異。住房環境、產后生活的應激、產婦經歷的負性生活事件、分娩不順利、新生兒疾病、母乳不足等均是產后抑郁發生的重要誘因。同時,低齡、單親、低社會地位、多子女的母親、低學歷、低收入、新移民等因素均可增加產婦產后抑郁的易感性。
2.4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是精神障礙的潛在因素。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別是有家族抑郁癥病史的產婦,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高。此外, 過去有情感性障礙的歷史、經前抑郁史等均可引起產后抑郁。而產婦患有產后抑郁癥如果再次懷孕分娩,則具有較高的復發率可達20%~30%.過去任何時候有過重癥抑郁癥的婦女,發生產后抑郁癥的危險性可增加30%~40%。
3產后抑郁的診斷和現狀分析
目前運用較多的產后抑郁診斷方法主要有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Zung抑郁自評量表是一個20道題的自評調查表,將抑郁程度分為4個等級;中國常模SDS標準分為(41.88±10)分,分界值標準為53分,即將SDS>53分者定為陽性(抑郁癥狀存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可用于孕期篩查可能患有抑郁癥的婦女,也可用于產后抑郁癥的粗略診斷,EPDS為自評量表,共有10個項目,分別涉及心境、樂趣、自責、焦慮、恐懼、失眠、應付能力、悲傷、哭泣和自傷等,得分范圍0~30分,9~13分作為診斷。
目前認為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3.5%~33%。綜合國內文獻得出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在15%~30%。產后抑郁癥通常在6w內發病,可在3~6個月自行恢復,但也可持續1~2年,如再次妊娠則有20%~30%的復發率[7]。
4預防
4.1產前教育 產后抑郁要從產前教育進行,做好產前的孕期保健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胎兒學校對孕婦及家人進行講課宣教,使其樹立正確的分娩觀和良好的健康行為;使其正確認識妊娠分娩的生理,促進家庭成員間的相互支持,減少孕婦的壓力。開展孕婦心理咨詢保健服務,并解答孕婦提出的各種問題,對重男輕女的家庭進行優生優育,改變世俗觀念[8]。產前入院時的環境介紹、產時導樂分娩、醫務人員熱情周到的服務、給予產婦生理和心理支持與科學指導,能促進自然分娩,對產婦的健康產生良好的影響,有助于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
4.2早期識別 產前的不良情緒狀態明顯影響產后情緒,具有產前焦慮的孕婦,患產后抑郁機會增加2.6~3倍。產前焦慮是發生產后抑郁最強的預測因子之一。此外,發生產后抑郁的生理因素是體內激素水平的迅速改變、孕婦血液中的甲狀腺素皮質醇濃度、單胺遞質水平如5-羥色胺和多巴胺水平以及免疫能力下降均了作為產后抑郁的早期識別指標.針對高危孕產婦采取咨詢,教育及個別指導幫助等預防性干預措施。
4.3護理干預 護理干預在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以產婦為中心,人性化的服務于產婦,用愛心、細心、貼心、耐心換取產婦的放心。產后針對性的開展心理護理工作,予以心理疏導,使用護患溝通藝術性的語言,如用友善、親切、溫柔的語言可表達更多的關愛。產婦因分娩時體力消耗很大、易疲勞、產后切口的疼痛,更需要充分的睡眠和休息,護士應盡量集中進行所有的操作,給產婦創造一個良好的修養環境。宣傳母乳喂養的優點,促進母乳喂養,指導新生兒撫觸,促進母嬰互動情感的交流,教會產婦護理嬰兒的相關知識,使產婦很快適應母親這一角色的轉變。加強產婦產后早期鍛煉,指導產后體操,有利于產婦產后體形的恢復,從而增強產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認知心理護理干預:通過運用心理學專業知識和技巧,影響改變產婦的認識、情緒和行為等心理活動,從而改善產婦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以及與此有關的痛苦與癥狀。同情產婦,通過傾聽、解釋和指導等方法,為產婦排憂解難,提供幫助和支持,幫助產婦改變不良認知態度和信念,疏導壓抑的心理或情緒,調動產婦的積極情緒,學習調節不良心境,從而解除或緩解癥狀。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就是支持療法,其核心就是向產婦提供支持和力所能及的幫助。首先就是耐心傾聽,包括產婦的問題、感受和需要等。傾聽時要有耐心、同情心和理解力。其次就是安慰與開導,產婦總是有很多顧慮和擔憂,如對分娩有恐懼感、對承擔母親角色的不適應、擔心嬰兒性別家人能否接受等等。再次就是及時解答產婦的各種疑問,消除其顧慮,并針對產婦存在的問題提出建議和指導,為產婦提供新的思維和方法,重新認識問題,改變其思想觀念,樹立其信心[8]。
4.4產后訪視 有社區工作者或護理人員對出院的高危產婦提供心理和情緒的支持, 產婦出院后定期上門訪視, 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導, 包括嬰兒喂養、輔食添加、乳房護理、性生活及避孕方式的選擇。同時加強對產婦心理的關注和指導, 及早發現不良個性的產婦, 減少精神刺激, 幫助其正確認識和處理生活難題。延續出院后產婦的醫療服務, 給予產婦強大的信息及情感支持, 可有效降低產后抑郁的發生。增加產后隨訪的次數,可促進產婦的心理健康,減少產后抑郁的發生。長時間的隨訪對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有一定的作用,開展產后的服務咨詢門診,對反映產婦的心理問題的電話,信件咨詢,要及時給予解答和幫助。
綜上所述:產后抑郁的原因很多,產后抑郁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和遺傳因素等多方面。產后抑郁給母親、嬰兒、家庭和社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因此,針對各種相關因素,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進行個別干預,尤其是住院期間的護理干預極為重要,孕產婦從入院到分娩、產后每個過程都與我們護士息息相關,以產婦為中心,人性化的服務于產婦, 使用護患溝通藝術性的語言,給予更多的關愛. 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護理工作, 予以心理疏導,對這類產婦加強產后隨訪,制定隨訪計劃,給予更多的知識、信息和情感的支持,可以有效地預防產后抑郁的發生,提高產婦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對保護產婦和兒童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于秀梅.產婦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
[2]翟桂榮,閆瑰娟,方明珠,等.產后抑郁癥產科相關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
[3]李淑芬,趙淑新,李香芹,等.產母郁悶相關因素分析及其干預措施.[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
[4]Pedersen C A,Johnson J L,Silva S et al. Antenatal thyroid correlate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07,32:235-245.
[5]羅陽,鄭樂知,周建偉,等.產后抑郁癥與雌激素及單胺遞質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11,42(11).
[6]Gleicher N.Postpartum depression,an autoimmune disease[J].Autoimmunity Reviews,2007,6:572-576.
[7]王曉丹.產后抑郁的誘發因素及護理措施[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3).
[8]王芳.心理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產婦的影響[J].新醫學學刊,2009,6(2).
[9]王偉炳,徐飚,欒榮生,等.多中心產后門診婦女抑郁和/或焦慮癥狀現況研究[J].復旦學報(醫學版),2006,33(6).
[10]陳眾,陸雯,湯月芬,等.心理健康教育對孕期焦慮抑郁及產后抑郁的影響[J].上海醫學,2007,30(12).
[11]陳焱,湯月芬,漆琨,等.孕期和產后焦慮、抑郁的隨訪及社會心理因素分析[J].上海醫學,2006,29(2):85.
[12]金三麗,李明子.易感性人格類型量表預測產后抑郁癥的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9,41(9):781.
[13]施慎遜,湯月芬,程利南,等.上海市孕產婦焦慮、抑郁癥狀發生率及相關危險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7,21(4):257.
[14]熊偉,賀桔英,肖建春.心理干預對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的探討[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6,32(2):149.
[15]何萍,趙靜波,白雅賢,等.廣州市社區產婦產褥期抑郁、焦慮的發生情況及其危險因素[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
[16]張慧琳,李樂.之三種國外產后抑郁量表應用的比較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2,42(2).
[17]翟桂榮,閆瑰娟,方明珠,等.產后抑郁癥產科相關因素分析及防治[J].中國婦幼保健,2007,22.
[18]高俊平,韓莉君.產后抑郁的觀察及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7,5,21:1363.
[19]王曉丹.產后抑郁的誘發因素及護理措施[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3).
[20]伍允嬈,蒙順好,吳冬冰.影響產后抑郁的新生兒相關因素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8,12,2(23).
[21]黃玉珍,朱少慧,徐惠燕,等.心理護理對產后抑郁癥的干預效果[J].現代護理,2006,3,3(9).
[22]熊海燕.寧景春,譚小平,等.圍生期心理護理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8(11).
[23]劉新生.認知干預對產后抑郁癥的影響[J].當代護士,2008.
[24]蔡東紅,周梅娟,楊偉芳.護理干預與問題解決訓練方式緩解產后抑郁癥的比較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6.
[25]郭珍.產后抑郁癥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11,7(11):111.
[26]馬軍,賈燕.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及護理干預對策[J].實用醫技雜志,2008,9,15(25).
[27]靖麗娟,向鈞,郭盛菊.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社區護理干預[J]. 護理研究,2006,10 ,20(10):2719.
[28]李錦屏,洪秀儀,林怡,等.產后抑郁癥的調查與護理干預[J]. 現代護理,2007,11,4(32).
[29]潘紅玲.產后出血患者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干預[J].中國實用醫藥,2008,9,3(25).
[30]高俊平,韓莉君.產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7,5,21(5):1363.
[31]葉朝,呂衛華.產后抑郁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天津護理,2009,2,17(1).
[32]吳斌.全程護理干預對產后抑郁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7,3,22(6):63.
[33]靖麗娟,向鈞,郭盛菊.初產婦產后抑郁的社區護理干預[J]. 護理研究,2006,10,20(10):2719.
[34]陳靜.產后抑郁癥病因分析及護理干預[J].江西醫藥,2008,43(3).
[35]陳建英.全程式健康教育對產婦產后抑郁的影響[J].廣東醫學院學報,2008,8,26(4).
[36]肖素香.產后抑郁癥相關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12,25(12).
[37]歐曉紅,王宇薇.產褥期抑郁癥的護理干預及預防[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9).
[38]狄冬梅.IKAP模式護理干預對高齡初產婦心理狀態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06,1,12(1).
[39]覃桂榮,雪麗霜,徐明,等.產后抑郁的觀察及護理干預[J].廣西醫學,2006,11,28(11):1849.
[40]龍錦云,黃小玲.產后抑郁癥的隨訪調查及社區護理干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23):2913.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