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切口保護套的應用在預防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作用。方法 對我科2014年9月~12月份收治的 170例行上腹部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使用切口保護套的患者有95 例(觀察組),未使用切口保護套的患者有75 例(對照組)。結果 觀察組有3例患者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對照組有8 例患者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兩組有明顯差異(P<0.05)。結論 術中使用切口保護套可減少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
關鍵詞:切口保護套;切口脂肪液化;預防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incision protector. Methods 170 patients after epigastrium surger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December 2014 were chosen. 95 patients were used incision protector in the surgery (observation group)when the other 75 patients were not(control group) . Results There are 3 patients who suffered with fat liquefa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 There are 8 patients who suffered with fat liquefaction in the control group .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incision protector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at liquefaction.
Key words:Incision protector;Fat liquefaction;Prevention
脂肪液化是指手術切口處脂肪細胞無菌性變性壞死過程中細胞破裂后脂滴流出,在切口內(nèi)形成一定量的液態(tài)脂肪,并伴有局部細胞反應,屬于無菌性炎癥反應[1]。切口脂肪液化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已知的常見的病因有:①肥胖者腹部脂肪層厚,血供較差,切開脂肪組織后局部血運進一步被破壞,組織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差。皮下脂肪層越厚,發(fā)生脂肪液化的幾率越高,皮下脂肪超過3 cm以上的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就會明顯增加[2]。②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本身微循環(huán)小血管已經(jīng)發(fā)生病變,組織血供較差,再加上手術創(chuàng)傷,導致脂肪組織血供更差,易發(fā)生脂肪液化。③術中高頻電刀使用不規(guī)范,過度使用電凝模式灼燒脂肪組織內(nèi)的出血點。④切口過小或切口位置不當,為暴露術野大幅度牽拉擠壓脂肪組織,使之缺血、壞死;切口暴露時間過長,脂肪組織脫水。⑤術中鉗夾大塊脂肪組織結扎止血。⑥縫合時方法不正確,皮下留有死腔,其內(nèi)留有積血、積液或打結過松使脂肪組織間留有空隙,滲液易積存,另外打結過緊時或縫皮時針距過小易使皮下組織血供障礙,易發(fā)生脂肪液化[3]。切口一旦脂肪液化,術后切口感染幾率相應增加,患者住院時間會相應延長,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經(jīng)濟負擔,同時也給醫(yī)務工作者增加了額外的工作量。我科自去年9月份開始在術中使用切口保護套,本意為預防切口感染,但在術后觀察到切口脂肪液化率有明顯下降,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自2014年9月~12月共進行上腹部開腹手術170例。其中術中使用切口保護套的患者有95 例(觀察組),未使用切口保護套的患者有75 例(對照組),僅在術中給予治療巾常規(guī)護皮。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皮下脂肪厚度、切口大小、手術時間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1.2判斷標準 目前對于切口脂肪液化的診斷尚無統(tǒng)一標準,所以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參考以下標準[4]:①大多發(fā)生在術后一周左右,大部分患者切口有較多滲出,無其他自覺癥狀;部分于常規(guī)檢查切口時發(fā)現(xiàn)敷料上有黃色滲掖,按壓切口皮下有較多滲液;另外還有一部分患者切口外觀無明顯異常,但患者訴切口疼痛,重新?lián)伍_已愈合切口后可見有較多滲出或穿刺抽出黃色液體或彩超檢查探及皮下有積液;②切口愈合不良,按壓切口可感知皮下空虛感,擠壓切口時可見滲液中游離的脂肪顆粒;③切口無紅腫及壓痛,切口邊緣及皮下組織無壞死征象,切口滲出液多為清亮,其內(nèi)漂浮有脂肪滴或因混有血液而呈淡紅色;④患者血常規(guī)結果正常,無發(fā)熱等感染征象,切口敷料培養(yǎng)無細菌生長。
1.3方法 對于液化患者均加強換藥,拆除液化切口處縫線,撐開液化處切口皮膚,放置引流條,輔以紅光治療等,對于滲出較少者給予瘡瘍靈散等輔助治療。所有切口液化患者均在術后20~30 d切口愈合。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 (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觀察組有3例患者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液化發(fā)生率為3.2%,對照組有8例發(fā)生脂肪液化,液化發(fā)生率為10.7%,算得P=0.049<0.05,兩組有明顯差異,切口保護套可有效減少切口脂肪液化發(fā)生率。
3 討論
近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手術患者中肥胖患者及合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高齡人群逐漸增多,再加上術中電刀的廣泛使用,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那么,針對以上幾個原因,我們可以從術前、術中采取各種措施來減少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①對于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可采取措施積極控制患者血壓、血脂、血糖,補充白蛋白,盡量在理想范圍內(nèi)擇期行手術治療。而在我們搜集病例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觀察組及對照組中發(fā)生切口脂肪液化患者均合并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這一點可以和上述觀點相互印證。②術中合理使用高頻電刀,盡量使用電刀的電切模式,盡量少用電刀的電凝模式,同時將電刀的強度調(diào)到以恰好能切割組織為佳。另外還應盡量縮短電刀與脂肪組織接觸的時間并避免反復切割[5];對于皮下出血點盡量采用壓迫止血的方式,電凝止血時灼點盡可能準而小,不在鉗夾組織較多的血管鉗上長時間電凝而造成大塊組織壞死[6];③以濕紗條或切口保護套保護切口,避免對脂肪組織造成摩擦,手術過程中動作輕柔,避免過度牽拉或暴力牽拉皮下脂肪組織;④切口皮下縫合前可以大量生理鹽水或稀釋碘伏沖洗切口內(nèi)已變性壞死的脂肪組織;縫合切口時應理清層次,不留死腔,打結時切口縫線松緊度適中以切口對攏為原則,過松或過緊都會影響皮下脂肪血供;盡可能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脂肪組織暴露時間[7]。⑤必要時可于術中放置皮下引流條,術后保持引流管通暢,次日拔出皮下引流條。本次研究中我們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脂肪液化發(fā)生率為3.2%,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0.7%,這與朱細平[8]、龍生[9]等人的皮下引流管效果研究的結果相似,術中使用切口保護套可有效減少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對于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①切口保護套本身對切口有一定的撐開作用,可有效減少對脂肪組織的牽拉次數(shù),同時還可以避免操作過程中拉鉤等手術器械對脂肪組織的摩擦;②切口保護套可使整個切口受力比較均勻,可有效避免局部過度牽拉情況的出現(xiàn);③切口保護套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脂肪組織水分丟失,減輕脂肪組織脫水情況。
但是從本次研究來看,即使術中應用了切口保護套,仍有切口脂肪液化情況出現(xiàn),所以預防切口脂肪液化單從某一方面入手是不行的,應該多管齊下,術前積極完善術前準備,將血糖、血壓控制在理想范圍內(nèi),術中規(guī)范操作,合理應用電刀,避免過度牽拉脂肪組織等。同時還可以與其他方法相結合,比如術中使用切口保護套,手術完成后可在皮下放置血漿引流條或負壓引流管,或者對目前現(xiàn)有的切口保護套的制作工藝進行改進,在制作切口保護套的材料中添加輔助藥物或離子,進一步減少切口感染和切口脂肪液化的發(fā)生率。而切口一旦發(fā)生液化,應積極給予換藥,切口滲出較多者可1~2次/d,盡量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對于切口滲出較多或疼痛的患者可給予紅光治療以緩解癥狀;切口滲出減少時可輔以中藥制劑[10]等促進切口愈合。
參考文獻:
[1]周智慧.引起婦產(chǎn)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24):193.
[2]羅芳.剖宮產(chǎn)術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相關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5,28(3):23.
[3]張允申,劉海紅,龔旭初,等.外科手術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防治[J].醫(yī)學信息,2013,26(11):184.
[4]蘇明寶,王一平,王旭飛.切口脂肪液化20例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9,19(3):144.
[5]姜華.切口脂肪液化96 例診治及預防[J].醫(yī)學信息,2015,28(30):289.
[6]楊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06例診治體會[J].中華現(xiàn)代外科學雜志,2005,2(2):178-179.
[7]章璉,方國恩,王嘉鋒.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療分析[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7):720.
[8]朱細平.皮下血漿引流管防治腹部手術切口脂肪液化效果觀察[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14,17(10):809-811.
[9]龍生,彭藝.自制皮下引流管聯(lián)合持續(xù)負壓吸引預防肥胖患者腹部術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16):173-175.
[10]陸繼梅.中藥包外敷聯(lián)合微波照射治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不愈57例[J].中國藥業(yè),2015,24(8):116-117.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