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護理干預對提高助產質量及預防產后出血的作用。方法 選取226例在我院分娩產婦,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13例,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并比較兩種護理方法對提高助產質量與預防產后出血的效果。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加行護理干預后,產婦的總產程明顯縮短,產后出血量顯著減少,且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顯著提高(P<0.05)。結論 在分娩過程中實施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助產質量,減少產后出血量,促進母嬰預后的改善,可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護理干預;助產質量;產后出血
目前,我國社會越來越重視母嬰的安全及保健。分娩作為一個特殊的生理現象,其過程十分復雜,對母嬰生命健康安全和預后有直接影響,能否順利分娩,不僅受孕婦產道、產力和胎兒等方面的影響,也與助產士的助產質量有關。本研究分析了護理干預對提高助產質量及預防產后出血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本研究中的226例產婦均為單胎頭位陰道分娩,其中,初產婦189例,經產婦27例;年齡在21~35歲,平均年齡(27.2±4.9)歲;孕周37~42w,平均孕周(38.5±1.3)w。將這226例產婦按照隨機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113例,兩組產婦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方法
1.2.1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內容有健康教育、宣教分娩前后的知識和注意事項等。給予觀察組除常規護理外,還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主要有以下方面。
1.2.1.1責任干預 成立助產組,組長由1名有豐富經驗的助產士擔任,組員為4名助產士,\"一對一\"地服務于患者,該助產小組對產婦進行全面的助產服務,對于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專業指導。
1.2.1.2環境干預:保證待產室、產房環境舒適、干凈、安全;保證良好的通風,保持良好的溫、濕度[1];室內光線充足且柔和,不要出現強光對產婦造成刺激;定期進行紫外線消毒。
1.2.1.3入院宣教 在產婦入院后,助產士要為產婦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詳細告知產婦及家屬分娩相關知識,特別是產程知識、可能出現的疼痛及相關注意事項等;向產婦介紹醫院、待產室及產房環境,與產婦建立良好的關系。
1.2.1.4心理干預 產婦在面對分娩時都會出現情緒緊張焦慮等現象,助產士通過對分娩過程中,產婦的行為、情緒、心理活動等判斷,掌握其心理狀態,結合產婦性格特點,實施相應心理疏導方法;鼓勵家屬與產婦進行交流,予以情感上的支持,協助助產士開展工作[2]。
1.2.1.5行為干預 根據產婦的身體耐受情況,鼓勵其進行適量活動,以促進產程順利進行[3];囑體弱、宮縮情況差的產婦,取半坐臥或側臥位,以減輕疼痛,提高舒適度;鼓勵產婦在宮縮的間歇時段適當飲食,要選擇高營養、清淡和易消化的流食,使體力得到補充。
1.2.1.6產程干預 第一產程,對產婦分娩知識的掌握情況加以了解,且進行必要的補充,對患者的下腹部及腰骶部進行按摩,使其疼痛得到緩解;第二產程,對產婦宮縮時的屏氣進行指導,增加腹部壓力,使全身肌肉在宮縮間歇時放松,保存體力,將胎兒情況及時告知產婦,對其進行心理上的寬慰,予以充分的精神支持;第三產程,胎兒娩出后,立即告知產婦一切情況正常,使其情緒得到安撫,囑其不可過于激動,防止宮縮乏力而出現大出血;分娩后根據產婦個體情況,給予其子宮收縮劑和會陰沖洗等,以免并發產后感染及出血等癥[4]。
1.2.2評價指標 對產程總時間進行記錄,即第一+第二+第三產程時間;對產后2h出血量與產后出血率進行記錄,測定時使用容積法和稱重法,即聚血盆收集血量+(分娩后2h敷料重-分娩前敷料重)/1.05=失血量;滿意度調查在分娩后進行,并及時回收。
1.3統計方法 本研究中的數據選用SPSS15.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或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實施了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后,產婦的總產程平均為(7.5±2.2)h,而對照組為(9.3±2.6)h;產后出血量觀察組平均為(136.3±52.4)ml,而對照組為(231.5±70.1)ml,觀察組較對照組明顯減少;觀察組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出血5例(4.42%),對照組17例(14.16%),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助產士屬特殊護理群體,在產婦分娩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助產質量與母嬰生命安全密切相關。在本研究中發現,在分娩過程中實施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縮短產婦總產程,減少產后出血量,降低產后大出血發生率,提升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P<0.05),這表明護理干預有助于提升助產質量,預防產后出血,改善母嬰預后。
助產士實施\"一對一\"的全程陪護,為產婦提供了建業的健康教育、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需求以及精神情感的支持。良好的分娩環境是干預實施的基礎,相關研究表明[5],不良環境會使產婦產生緊張、焦慮等情緒,所以應為產婦提供舒適、干凈、安全的環境,放松產婦的心情,以最佳的狀態進行分娩。在產婦入院時,應將每個產程中各種疼痛出現、持續時間、發生原因和如何緩解詳細地告知產婦,提高產婦對分娩過程的認識,達到精神鎮痛的目的。在分娩的整個過程中應貫穿心理干預,不良情緒會刺激交感神經,增加兒茶酚胺分泌量,減少去甲腎上腺素分泌量,使中樞神經功能紊亂,引起宮口擴張緩慢和宮縮乏力,影響產婦產程和預后,所以助產士和家屬應配合充分,對產婦每一階段的心理狀態進行密切關注,根據她們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保證產婦能夠順利分娩。助產士在進行產程干預時,其中第一產程應鼓勵產婦在宮縮間歇適量進食,增加分娩體力,第二產程應指導產婦宮縮時屏氣,宮縮間歇放松,以保存體力,而第三產程應安撫產婦情緒,防止過于激動造成產后大出血等并發癥。
綜上所述,在分娩過程中,通過實施護理干預措施,有助于提升助產質量,預防產后出血,改善母嬰預后。
參考文獻:
[1]章福珍.應對產科護理不安全因素-構建和諧護患環境[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3(6):100-101.
[2]潘燕英.205例產婦產時心理狀態與護理對策[J].中國醫藥導報,2015(4):85.
[3]黃秋群,黃偉娥.預見性護理干預在產后出血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4(8):60-61.
[4]蘇瑞玲.護理干預對助產質量及產后出血的影響[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12(11):127.
[5]王愛寶.產后出血患者的臨床分析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3(03):35-36.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