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骨中下1/3開放性骨折是一種情況較為特殊的骨折,因供應中下1/3段的脛骨的血循環顯著減少,同時中下1/3段脛骨幾乎無肌肉附著,脛骨端獲得的血循環減少,并且同時伴有開放性損傷,易受細菌的侵襲而感染,嚴重者易引起敗血癥而導致死亡,我院自2012~2014年通過vsd引流技術治療脛骨中下1/3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2例 取得良好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脛骨中下1/3開放性骨折術后2例感染中,男1例,女1例,年齡在40~60歲,平均50歲,術后第4 d發生感染1例,術后第5 d發生感染1例,均于傷口換藥時有黃色,帶有腥臭的液體流出,患者術后第3 d體溫均超過38.5℃,取傷口分泌物作細菌培養加藥敏敏感試驗,給予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檢查無活動性出血,查看化驗結果無凝血功能異常,清潔創面周圍皮膚,用生理鹽水將周圍血擦拭干凈,將創面壞死角質層揭除,在用75%的酒精擦除殘留餓結合碘,皮脂,角質,皮屑等,便于粘貼半透膜,根據創面的大小準備大小合適的vsd材料,比照創面形狀設計修剪vsd材料,先將vsd材料整體密封,再將引流管密封,在次用鹽水將周圍皮膚擦拭干凈,用干紗布擦去殘液一定要保持周圍皮膚的干燥,取出半透膜,除去粘貼面的背襯紙暴露粘貼面,采用疊瓦法逐層逐片開始粘貼,邊粘貼邊按壓,到健康皮膚上,檢查密封完整性,是否漏氣,將壓力調整至-125 mmHg~-450 mmHg,或根據創面情況,選擇合適的負壓值。
2 結果
2例患者術后隨訪無在感染發生,痊愈出院,使用vsd引流至創面完全愈合時間14~20 d,平均住院17 d,細菌培養均為陽性,細菌均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3 護理
3.1心理護理 患者均為車禍致傷脛骨中下1/3開放性骨折,因意外遭遇車禍,經過重大手術打擊,術后又遭遇傷口感染,住院時間延長,增加了新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患者易產生悲觀,焦慮甚至對醫師的治療措施產生懷疑,此時護理人員應關心,體貼患者,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病情,告知患者及家屬,脛骨中下1/3開放性骨折本病屬于開放性外傷,皮膚的完整性遭到破壞,血運較少,傷口不易愈合,易受外界細菌的侵襲,患者處于外傷的應激狀態下,抵抗力降低,術后發生感染的機會較大,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vsd引流這項新技術的優點,既vsd引流技術是聚乙烯酒精水化泡沫填塞機體皮膚或軟組織缺損,感染,壞死形成的創面,充當創面與引流管之間的中介,將傳統的點狀引流變為全方位引流,以生物半透膜為為全密封材料覆蓋,封閉整個創面及腔隙,同時將負壓引流管與引流源使整個創面處于一個全表面封閉負壓引流狀態以促進創面,腔隙的滲液,液化的壞死組織及時排除體外,隔絕感染機會,促進毛細血管與肉芽組織的生長,控制感染,促進創面愈合,2008年vsd引流技術成為入選衛生部十年百項外科組的唯一項目。并請患者及家屬觀看成功病例的小視頻,消除患者及家屬的疑慮,使患者及家屬以積極,客觀,信任的心態接受手術。
3.2護理
3.2.1術前護理 術前2 d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向患者及家屬介紹此次手術的目的,意義,注意事項,以及具體治療過程,傷口周圍給予脫毛劑備皮,清潔皮膚,協助醫師做好vsd引流的物品準備,指導患者進食高熱量,高蛋白,營養豐富的飲食,根據患者平時的飲食習慣及特殊口味為患者準備飲食,并鼓勵患者適當在床上活動以促進食欲,使傷口早期愈合,檢測體溫,神志的變化,以了解感染的進展狀態。
3.3術后護理
3.3.1引流管的護理 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引流設備及裝置,如:負壓沖洗管,負壓引流管,負壓吸引器,妥善固定導管,避免滑脫,扭曲,變形,受壓,做好導管的風險評估并在床頭懸掛防導管滑脫的標示并做好嚴格的床頭交接班,班班交接,防止導管滑脫,告知患者及家屬負壓吸引器的壓力應維持在-125 mmHg~-450 mmHg,負壓過小達不到引流的目的,負壓過大易損傷肌肉及血管,影響傷口的愈合,引流效果直接決定了治療和護理的效果[1]發現問題及時通知主管醫師及護士長,護理人員要按時巡視病房,傾聽患者主訴,觀察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如有大量新鮮血液流出應及時聯系醫師,每天更換引流瓶,及時調整負壓,及時檢查并發現三通接頭處是否漏氣,引流管是否堵塞,發現異常及時通知主管醫師及護士長,協助醫師處理,更換引流瓶時要嚴格掌握無菌操作技術并夾閉引流管防止返流引起感。
3.3.2創面的護理 護理人員要及時,細致的觀察創面的情況,應當確保創面及周圍皮膚干燥,包括周圍皮膚顏色,有無異味,有無分泌物并做好護理記錄[2],注意敷料有無凸起及塌陷,在確保負壓源在穩定的正常值范圍內可能為血液及分泌物堵塞,此時應及時通知醫師并配合醫師處理,可逆行注入生理鹽水或加快沖洗的速度,待堵塞物變軟后可適當加大負壓值以利堵塞物吸出,要嚴格交接班制度,告知上一階段護理工作情況和下一階段工作計劃,防止因交接班疏忽而導致的人為的護理事故[3]。
3.3.3患肢護理及功能鍛煉 觀察患肢血液循環,皮膚顏色,溫度,濕度,及肢體的感覺,運動情況,注意肢體保暖,指導并協助患者患肢采取功能位,患肢抬高20°~30°以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減輕肢體腫脹,同時確保引流管出口處于低位便于引流,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肌肉收縮鍛煉及足趾活動,3次/d,30 min/次,或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制定個體化的鍛煉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肌肉鍛煉要循序漸進,切忌過度勞累而引起肌肉萎縮等并發癥[4]指導患者在臥床期間要進行上肢的擴胸運動及健肢的屈伸及抬高肢體的運動,以防長期臥床引起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肺部及泌尿系并發癥,并向患者及家屬講解鍛煉的目的,意義,注意事項,使其以積極的態度配合治療。
3.3.4疼痛的護理 患者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創面疼痛[5],向患者及家屬詳細介紹疼痛的原因,傾聽患者主訴,了解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時間,伴隨癥狀,采用疼痛評估表評估疼痛的程度,根據疼痛程度采用適宜的方法減輕或緩解疼痛,若疼痛未減輕或反而加重,應考慮有感染加重的可能或負壓值過大,應及時調整負壓值,如仍無緩解應考慮使用止痛藥[6]使患者免受疼痛的折磨,有利于傷口的愈合,及睡眠質量的提高,促使疾病早日康復。
3.3.5創面及創面周圍皮膚的護理 護理人員要注意創面及創面周圍皮膚的護理,要保持創面及創面周圍皮膚清潔,干燥,光滑,利于透明貼膜的緊密粘貼,避免創面及周圍皮膚受壓,定期變換體位,可采用將患肢3次/d,30 min/次用拱形支架將患肢抬高懸空,避免患肢長時間受壓而引起壓瘡。
4 討論
通過對vsd引流技術治療骨科術后感染的護理充分說明vsd引流技術在快速控制感染,充分引流且減輕水腫,減少長期使用抗生素帶來的細菌耐藥和導致菌群失調的并發癥,減少了頻繁換藥帶來的疼痛及緩解緊張情緒方面效果顯著,明顯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增強了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而且護理人員積極,有效的護理對于提高臨床效果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積極護理觀察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后患者的滿意度提高了34.24%,臨床效果增加了27.46%,值得在臨床大力推廣[7]。
參考文獻:
[1]吳義剛,趙龍,等.外固定架聯合封閉負壓引流技術脊柱治療嚴重脛腓骨開放性骨折[J].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4,36(2):231-233.
[2]李璟.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骨科感染創面的護理[J].當代護士 2010,(6):171-172.
[3]王志慧.外固定架聯合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脛腓骨開放性骨折伴軟組織缺損的效果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刊,2015,5(42):120-121.
[4]莊麗霞.骨科創傷及感染創面應用負壓封閉引流的臨床護理配合 [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10):153-154.
[5]姜愛平.封閉式負壓引流治療外傷后感染創面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14):90-92.
[6]孫雪梅.一次性負壓引流技術在骨科創傷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天津護理,2011,8(19):202-203.
[7]吳春嬌,李靜.骨科感染創面負壓引流術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14,6(52):82-8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