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4月~6月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分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并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效果評價。結果 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后除軀體強迫和偏執因子外的SCL-90 其他因子分及陽性項目數顯著降低(P<0.05)。結論 心理護理可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心理護理;效果評價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5 to June, 9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evaluation.Resul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number of other factors, except the body forcing and paranoid factor,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P< 0.05)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n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improve the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Key words:Schizophrenia;Psychological nursing;Effect evaluation
精神分裂癥是指因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而導致患者的意識、思維、行為出現障礙的一種精神疾病,隨著現代社會帶給人們的壓力日益增高,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也成上升狀態[1]。精神分裂患者往往疾病反復,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探討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效果,隨機抽取我院2015年4月~6月的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了心理護理干預并對干預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取的臨床研究資料為 2015年4月~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0例,其中男女各45例,年齡 17~59歲,平均為(27.21±5.18)歲,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45例)和觀察組(45例),經過相關統計學分析,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年齡和性別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 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記錄患者的生命體征,告知患者病情等。
1.2.2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心理護理。①集體健康教育:講解有關精神疾病的病因、藥物治療、用藥后不良及應對方法,預防復發,交流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等方面的知識,②個體心理干預: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根據存在的問題,采用勸解、啟發、疏導、鼓勵等方式進行個別心理指導。③開展工娛療活動:根據患者的自身情況,指導患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以及參加各種娛樂活動,如打球、下棋、讀書、唱歌等,讓患者從中體驗到生活的情趣。④社會技能訓練:重點訓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基本人際交往的技巧,矯正不良行為,建立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等。
1.3評定工具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患者進行評估。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心理護理后兩組患者SCL-90評分比較見表1。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常起病于成年早期,其明顯的功能損害和慢性化的病程對醫療資源的消耗巨大,給社會帶來了嚴重的負擔。單純藥物治療雖能夠緩解或減輕患者的幻覺、妄想等陽性癥狀,卻難以完全消除其精神衰退和行為退縮等陰性癥狀。所以,精神分裂癥的治療目標是消除患者的精神癥狀,恢復原有的工作或學習能力,重建恰當穩定的人際關系,以達到全面的康復。因此,對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幫助患者達到康復的理想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心理干預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模式,在臨床其他精神疾病中取得較好效果[2],研究顯示,心理護理能夠顯著改善反應性精神病的癥狀,并且改善患者的預后[3]。通過護理人員主動與精神分裂癥患者交流溝通,耐心地講解精神分裂疾病發生、發展和轉歸知識,幫助患者穩定情緒,避免患者的焦慮情緒,使患者的焦慮癥狀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除應給予有效的抗精神病藥物維持治療外,更應進行以心理護理干預為主的綜合護理,尤其是患者出院前,應針對其自尊、自信及社交能力低下等問題給予重點干預,并給予合理的家庭干預,增加家庭照顧,以減輕患者壓力,幫助患者提高治療依從性、鞏固療效、預防復發,進而全面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恢復和重建其社會功能,提高生存質量,最終獲得全面的社會康復。
參考文獻:
[1]張春雨.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恢復期的影響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3,13(22):425.
[2]羅媛玲,于大林,郭麗霞.帕金森病患者抑郁狀況的調查及心理干預護理[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6):1912.
[3]蘇麗華.42例反應性精神病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2):214.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