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IPB)經尿道等離子雙極電切術后即刻單次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化療的療效。方法 分析26例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雙極電切術,術畢即刻行吡柔比星40mg+5%葡萄糖溶液40ml膀胱灌注,保留40min后經導尿管排出。每3個月復查膀胱鏡,隨訪6~48個月。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均證實為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隨訪過程中有1例復發,復發時間為術后27個月,病理證實為膀胱低級別移行細胞癌,再次行經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切除,并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化療,至今未見復發。結論 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后即刻單次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可以取得滿意的效果,但由于其存在惡變傾向,因此我們建議術后嚴格隨訪膀胱鏡。
關鍵詞: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膀胱灌注;經尿道等離子雙極膀胱腫瘤切除術
膀胱內翻性乳頭瘤(inverted papilloma of thebladder,IPB)是一種以內翻性生長為特征的尿路上皮良性腫瘤,隨著檢測方法的改進和對本病認識程度的提高,發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對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的生物學潛能存在不同意見,使得目前臨床上對于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后是否定期行膀胱灌注化療以及是否需要長期隨訪膀胱鏡產生了不同的意見。本實驗對26例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行經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雙極電切術,術后即刻單次灌注吡柔比星,并嚴格隨訪膀胱鏡,觀察其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齡28~79歲,平均55歲。臨床表現為間歇性無痛性肉眼血尿15例,膀胱刺激癥狀6例,排尿困難2例,無癥狀體檢發現3例。病程1個月~3.5年。所有病例均行彩超和膀胱鏡檢查。彩超均提示膀胱內實體性占位,膀胱鏡檢查:26例中,單發腫瘤17例,多發9例;單發腫瘤中有10例位于膀胱三角區, 3例位于膀胱頸部,2例位于右側壁,1例位于左側壁,1例位于頂壁;9例多發腫瘤均發生在膀胱三角區,其中2枚腫瘤6例,3枚腫瘤3例;腫瘤直徑0.5~4.0cm,表面光滑;腫瘤無蒂3例,蒂較寬11例,蒂細長12例。所有患者行靜脈尿路造影(intravenou s urography IVU)檢查均未發現上尿路病變。術前膀胱鏡檢查,23例確診為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3例為膀胱息肉樣改變,術中冰凍病理檢查證實為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經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雙極電切術,對于腫瘤位于輸尿管口附近者,術中留置雙J管,以防輸尿管損傷,腫瘤切除范圍包括腫瘤周圍2cm范圍正常膀胱壁,深達淺肌層。術畢即刻行吡柔比星40mg+5%葡萄糖溶液40ml膀胱灌注,保留40分鐘后經導尿管排出。所有患者術后膀胱鏡檢復查,每3個月1次,共4次,以后6個月1次,隨訪至今,最短者6個月,最長者4年。
2 結果
所有患者術后均病理證實為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隨訪過程中有1例復發,復發時間為術后27個月,病理證實為膀胱低級別移行細胞癌,再次行經尿道膀胱腫瘤等離子切除,并行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化療,至今未見復發。
3 討論
膀胱內翻性乳頭瘤的生物學特征,因其局限性生長,最多侵犯粘膜固有層,不侵犯肌層,鏡下表現細胞大小一致,異型性不大,核分裂象少見,這些都支持內翻性乳頭瘤的良性特征,故膀胱內翻性乳頭瘤被普遍認為是良性腫瘤,復發及惡變率低。Urakami等[1]對膀胱內翻性乳頭瘤生物學特性進行了研究并與淺表性和浸潤性膀胱移行細胞癌進行比較,發現膀胱內翻性乳頭瘤增殖細胞核抗原(PCNA)及抑癌基因p53的免疫反應顯著低于浸潤性膀胱移行細胞癌,但與淺表膀胱移行細胞癌無明顯差別,表明內翻性乳頭瘤有較高的細胞增殖活性。Kyirakos等[2]報道3%~7%的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可轉化為膀胱移行細胞癌,約10%可同時伴有膀胱移行細胞癌,并發現有些內翻性乳頭狀瘤病灶中,有約10% 的表淺病灶由低惡性度移行細胞癌細胞構成,提示內翻性乳頭狀瘤與膀胱癌有著某種程度的關聯。Kilciler 等[3]對13例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進行隨訪觀察發現,有2例患者分別在術后13個月和17個月復發,復發率為7%,他們認為,經尿道腫瘤電切術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但由于其存在復發及惡變的可能,建議長期隨訪。Monge等[4]認為應將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定性為癌前病變,Riesz 等通過對30例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隨訪發現,有3例患者分別在術后17、60、90個月惡化為膀胱移行上皮癌。其惡化率為10%,他們認為不能將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看做為良性腫瘤,而應看作為早期低級別移行細胞癌。Tiwari等通過對24例病理確診為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患者的跟蹤隨訪發現,在兩年半的隨訪時間里,未見任何腫瘤復發,因此他們認為經尿道腫瘤切除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沒有必要按照膀胱移行細胞癌進行嚴格的術后灌注及隨訪。因此,目前臨床上對于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后是否定期行膀胱灌注化療以及是否需要長期隨訪膀胱鏡產生了不同的意見,而膀胱內翻性乳頭瘤的生物學惡性潛能也成為非常重要的臨床課題。
本研究中,26例患者術畢即刻單次膀胱灌注吡柔比星,其后隨訪膀胱鏡,結果顯示共1例復發,病理證實為膀胱低級別移行細胞癌,惡變率為3.85%,與國外報道的相似。我們認為,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術后即刻單次灌注吡柔比星可以達到滿意的預防腫瘤復發的效果,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雖然生物學上屬于良性腫瘤,但由于其存在惡變傾向,因此,術后應該嚴格隨訪膀胱鏡。
參考文獻:
[1]Urakami S,Igawa M,Shirakawa H,et a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verted papilloma of urinang bladder[J].Br J Urol,1996,77(1):55-60.
[2]Kyriakos M,Robert K.Multiple simultaneous inverted papillomas of the upper urinary tract[J].Cancer,1989,63(2):368-380.
[3]Kilciler M, Bedir S, Erdemir F et al. Evaluation of urinary inverted papillomas: a report of 13 cases and literature review[J]. Kaohsiung J Med Sci, 2008 ,24(1):25-30.
[4]Monge-Mirallas JM,Asensio-Lahoz A,Martinez-Bretones F,et al.Report of 2 new cases of bladder inverted papilloma ,one with them copplicated with acute urinaryobstruction[J]. Actas Urol Esp,2000,24(5):419-422.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