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老年性髖部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及應用效果。方法 于2012年10月~2015年3月間,我院接收的老年性髖部骨折患者中,隨機擇取92例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將其隨分為兩組各46例。觀察組選用手術療法,對照組選用保守療法。觀察兩組療效,并行對比分析。結果 觀察組46例患者,其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顯效及好轉患者,共計45例,所占百分比為97.83%;對照組顯效及好轉患者,共計27例,所占百分比為58.7%。觀察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滿足手術治療要求的老年性髖部骨折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可增強療效,促進其髖部骨折面的愈合。
關鍵詞:手術治療;髖部骨折;愈合;老年性;保守療法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2012年10月~2015年3月,接收入院的老年性髖部骨折患者,共計92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各46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為47~73歲,平均(58.34±3.28)歲。本組46例患者中,股骨頸骨折者,共19例;股骨粗隆間骨折者,共27例;因車禍致傷者,共17例;墜落致傷者,共14例;摔倒致傷者,共1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齡為48~74歲,平均(58.03±3.21)歲。分析后,發現:本組股骨頸骨折者,共2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者,共25例;因車禍致傷者,共22例;墜落致傷者,共13例;摔倒致傷者,共1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手術治療。本組46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若為股骨頸骨折患者,需借助加壓螺紋釘,對其骨折面實施內固定;若為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則可視其具體情況,合理采用下述兩種方法中的一種:動力髖螺釘固定;股骨近端髓內釘固定。
術后,提醒患者進行適當的肌肉功能鍛煉;術后第2~3d,指導患者進行膝關節訓練,比如:被動屈伸運動等。針對接受骨折內固定術治療的患者,需于術后的第6~8 w內,讓其借助雙拐進行活動。若為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則需指導其于術后第8 d,在雙拐亦或者是步行器的幫助下,做適量的床下活動。
1.2.2對照組,保守治療。結合患者髖部骨折面的實際情況,為其選取最適的保守治療方法,比如:丁字鞋制動;皮牽引;骨牽引。治療周期:1~3個月,需視患者的情況而定。
1.3治療效果的判定標準
1.3.1關節功能評分標準 選取\"Harris\"評分法,科學評定92例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越好。
1.3.2療效判定標準 結合92例患者的\"Harris\"評分結果與病情恢復情況,合理判定其療效。本次研究,療效的分級標準共有4個,詳細如下:顯效。骨折面的愈合情況較好;關節功能恢復正常;癥狀與體征完全消失。好轉。骨折面愈合良好;關節功能部分恢復;生活可自理;癥狀與體征部分消失。無效。關節功能未改善;癥狀及體征未緩解;生活不能自理。療效的總有效率計算式為:(組例數-無效例數)/組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0.0軟件,對其進行分析與研究,比較以t作為檢驗標準;計數資料的比較經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分析兩組的關節功能評分 經\"Harris\"評定后,觀察組的得分為(96.8±3.1)分,對照組為(85.7±5.3)分。觀察組的得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觀察組46例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情況,比對照組更好。
2.2分析兩組的療效 手術治療后,觀察組顯效37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97.83%。
對照組經保守治療后,顯效患者,17例;好轉患者,10例;總有效率58.7%。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58.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臨床上,髖部骨折可被劃分為2種類型:其一為股骨粗隆間骨折,其二為股骨頸骨折。研究,發現:髖部骨折在老年性疾病中,具有非常高的致死與致殘率,可對患者造成身心兩方面的損害。
過去,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法(包括:骨牽引;丁字鞋制動;皮牽引),對髖部骨折患者進行治療。但,由于該療法具有較多的缺點,比如:并發癥較多以及臥床時間較長等。因此,我們并不提倡對患者實施保守治療。
經過大量的實踐研究,我們發現:針對大部分具有手術耐受性的患者,對其實施手術治療:①縮短患者臥床的時間;②促進其骨折面的愈合;③減少并發癥;④改善患者預后;⑤降低死亡率。故,我們可將手術治療法,作為髖部骨折老年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到的髖部骨折手術療法主要有4種,它們分別為:關節置換;鋼板固定;外固定架;髓內釘固定。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關節功能評分(96.8±3.1)分,明顯高于對照組(85.7±5.3)分。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總有效率97.83%,明顯高于對照組58.7%。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總之,老年人突發髖部骨折,且其無較為明顯的手術禁忌癥時,根據其骨折情況,為其選取最適的手術治療法,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成果。
參考文獻:
[1]陳曉霞,陳莉.老年性髖部骨折的外科治療[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11(6):232-232.
[2]陳星.老年性髖部骨折患者72例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傷殘醫學,2014,(7):46-47.
[3]馬更海,孫明輝,趙云丹,等.老年性髖部骨折的臨床治療方法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22):152-152.
[4]姚墨.老年性髖部骨折臨床治療方法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44):144-144.
[5]羅春強,羅兆雄,王紅艷,等.老年性髖部骨折術后康復治療[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4,5(2):23-24.
[6]王為民.老年性髖部骨折36例治療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127-127.
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