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固沖湯合舉元煎加減治療脾虛型崩漏的臨床療效。方法 以中藥固沖湯合舉元煎為基本方劑,隨證加減對40例脾虛型崩漏患者進行治療。結果 治愈22例,好轉15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5%。結論 固沖湯合舉元煎加減治療脾虛型崩漏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關鍵詞:固沖湯合舉元煎;脾虛型崩漏;臨床觀察
崩漏指婦女不在行經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者,前者稱為“崩中”,后者稱為“漏下”,若經期延長達2w以上,也屬崩漏范疇。現代醫學將之稱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多發生于女性青春期及更年期,患者常表現為月經的周期、經期、經量發生紊亂。長期、反復的陰道流血可引起貧血,嚴重者甚至發生失血性休克,成為威脅廣大婦女健康的疑難重癥之一。《諸病源候論》認為崩中之病是因“沖任之氣虛損,不能制其經脈,故血非時而下”所致。臨床所見亦以脾虛致沖任不固者為多。筆者所收集的40例患者,均為筆者在2013年1~12月婦科門診所診治的患者,以中藥固沖湯合舉元煎為基本方劑,隨證加減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40例均為筆者在楚雄州中醫院婦科王敏主任醫師門診跟師學習期間(2013年4~7月)所診治的患者。年齡13~50歲,未婚者16例,已婚者24例。其中13~23歲12例,24~35歲7例,36~48歲21例。病程16d~17個月。血量多者15例;伴頭暈、乏力、心悸、怔忡者16例;伴腹脹、納呆食少者17例;伴心煩易怒、胸脅乳房脹痛者12例;伴腰酸膝軟、耳鳴、盜汗者8例;伴下腹疼痛、經血有塊者15例;伴夜臥不安者5例。
1.2診斷標準 按《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及全國中醫高等院校規劃統編教材《中醫婦科學》中崩漏有關內容制訂,癥見:陰道流血淋漓不斷,無周期可循,量或多或少,或暴下如注與漏下不止交替出現,伴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萎黃或蒼白,舌象多為舌質淡,苔薄白或薄黃,脈沉細。需與胎漏、異位妊娠、產后出血、赤帶以及瘕瘕、外傷引起的陰道出血相鑒別,排除全身性疾病及生殖器官病變引起的出血癥(經超聲學診斷排除占位性病變)。本組40例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且正值出血期。
1.3方法
1.3.1基本方 給予固沖湯合舉元煎,黃芪30g,黨參25g,白術20g,升麻15g,白芍15g,煅龍骨20g,煅牡蠣20g,山茱萸15g,海螵蛸15g,茜草根15g,棕櫚炭15g,五倍子10g,炙甘草10g。
1.3.2隨癥加減 血量多者加阿膠(炒珠)、大紅袍、白茅根、仙鶴草;見頭暈、乏力或心悸、怔忡者重用黃芪,加酸棗仁、龍眼肉、阿膠;見腹脹、納呆食少者,加茯苓、山藥、大腹皮、山楂;見心煩易怒、胸脅乳房脹痛者加柴胡、元胡、川楝子、香附;見腰酸膝軟、耳鳴、盜汗者加菟絲子、杜仲、續斷、生地、知母、麻黃根;見經行下腹疼痛,經血夾血塊者加丹參、蒲黃、五靈脂、益母草;伴夜臥不安者加夜交藤、炙遠志、合歡花。血多之時,加大方中止血藥的用量,而血止之后,則酌減收澀止血之藥。
1.3.3服用方法 水煎服,頭煎加冷水600ml浸泡15min煎煮30min,取汁300ml,二煎加開水500ml,煎煮30min,取汁300ml,兩煎混勻,分早、中、晚3次口服,連服2劑。1個月經周期為1個用藥療程。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
1.4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相關標準,①治愈:經量、經期、周期恢復正常,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以上,或血止絕經者;②好轉:經量、經期、周期雖恢復正常,但不能維持3個月經周期,或經量減少,或經期縮短;③未愈:陰道出血無變化。
2 結果
40例患者中治愈22例,占55%;好轉15例,占37.5%;無效3例,占7.5%。總有效率為92.5%。
3 討論
月經以血為物質基礎,女子以血為本,只有氣血充足,月經才能正常。中醫認為,崩漏之基本病機為“沖任虛損,不能制約經血,而致經血非時而下”。其臨床最常見者,多因脾虛氣弱或久病氣虛下陷,統攝失司所致。《沈注金匱》中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司中氣,脾主統血、升清。若脾氣虛弱,不能攝血,血無所主,必然導致經血“或暴下如注,或淋漓不止”。其病因不論腎虛、血熱亦或血瘀,日久都可以損傷脾氣,導致統血功能失常。脾虛有失統攝,致使沖任不固,經血非時妄行,而成脾虛崩漏。固沖湯出自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上冊,具有健脾益氣、固沖止血之功,主治脾氣虛弱,沖脈不固之血崩。舉元煎出自張景岳的《景岳全書》,具有益氣升提之功,主治氣虛下陷、血崩血脫、亡陽垂危等證。筆者選用固沖湯合舉元煎治療脾虛型崩漏,意在二方合用,加強其健脾益氣、固攝升提的作用。方中人參、黃芪為君藥,健脾益氣,以止血調經。其中黃芪用量最多,因肺為氣之本,重用黃芪以補肺氣;因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則肺氣先絕,故輔以白術、甘草,補脾胃中的元氣;白術為健脾之要藥,亦可助黃芪補氣;生白芍味酸收斂,功能補益肝腎,養血斂陰;煅龍骨、煅牡蠣、棕櫚炭、五倍子味澀收斂,善收斂止血;海螵蛸、茜草固攝下焦,既能止血,又能化瘀,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升麻升陽舉陷。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固沖攝血之功。崩漏的臨床證候往往錯綜復雜,表現出虛、熱、瘀夾雜的混合證型,但究其根本,仍不離“脾虛致使沖任不固”這一基本病機。固沖湯合舉元煎功在健脾益氣、固沖攝血,故治脾虛型崩漏常能獲效。臨證治療時,針對主病機,以\"健脾益氣、固沖攝血\"為治療大法,同時抓住主癥分析,通過四診合參,辨證論治,根據患者的不同伴隨癥狀,隨癥加減,靈活運用,且血多之時,加大方中止血藥的用量,治療偏于固沖攝血,而血止之后,則酌減收澀止血之藥,治療重在健脾益氣,使脾氣健運、沖任得固,從而治療上仍然“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而最終達到“塞流、澄源、復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第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06.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