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邢俊標主任治療周圍性面癱強調中醫與西醫理論互參,辨病與辨證結合,分期治療,針藥并用或多法聯用,施法因人制宜,整體調節,同時注重對患者心理的疏導,促進康復,臨床療效明顯。
關鍵詞:名醫經驗;周圍性面癱;邢俊標
邢俊標系天津中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天津針灸學會刺絡與拔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市武清區首批名中醫師帶徒指導老師。筆者有幸跟師臨證3年,獲益頗多,現就導師診治周圍性面癱的特色治療經驗作一總結,以饗同道。
1遵循分期論治,結合辨證施治
導師指出該病應根據病程特點分期辨證治療,結合臨床經驗,認為應將其分為3期:急性期(發病7 d內)、恢復期(發病1w~1個月)、后遺癥期(發病3個月~6個月以上),從恢復期1個月~3個月,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或劃為恢復期,或劃為后遺癥期,兩期不可拘泥時日絕對劃分。在不同的時期,結合辨證論治療效更佳。
2針灸的分期辨證治療
2.1急性期:針刺宜輕且淺,忌刺翳風穴 急性期是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關鍵時機,治療愈早,療效愈好。導師進一步指出,急性期的面部針刺宜\"淺\",手法宜輕柔。局部取穴宜少,可取患側陽白、下關、頰車、地倉、雙側風池等穴;循經遠端取穴:對側合谷。面部穴位均為淺刺、平刺,治以宣泄表邪為主。導師指出: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忌針刺\"翳風\"穴。此期針刺翳風穴有加重面神經水腫的可能性,故而忌刺翳風。
2.2恢復期:透刺為主,多法合用 恢復期表邪已入里,局部經絡筋脈瘀滯。面神經水腫情況較急性期有所改善,針刺穴位可由少到多,針刺深度可較前加深,刺激強度亦可加大,以透刺法為主。如太陽透地倉、地倉透頰車,水溝透地倉,陽白四透(陽白透神庭、頭維、絲竹空、攢竹),迎香透鼻通,合谷透三間等。其中翳風穴可予溫針灸,取其溫通經絡,活血化瘀,促使面部神經功能恢復正常。
此期也可加用電針治療,選用疏密波、斷續波,但同一種波形連續使用不得超過1w,一般持續通電30 min,強度以面部肌肉出現輕微抽動,患者能耐受而無痛感為度。
2.3后遺癥期:淺刺透刺,兼以扶正 進入后遺癥期,癥狀遷延不愈者,多為正虛邪戀,治以扶正祛邪,調和氣血,補法為主。導師指出,后遺癥期患側針刺仍采用透刺的方法,選穴如下:翳風、陽白、魚腰、絲竹空、瞳子髎、口禾髎、地倉、承漿等。3個月后仍不能恢復者,取足三里溫針灸,意在溫經通絡,補氣養血;此期配合電針,取穴陽白、四白為一組,地倉、顴髎或下關為一組,負極接主穴,正極接配穴,以疏密波與斷續波交替使用,刺激20~30 min為宜。
對于病程超過3個月的頑固性面癱,導師常采用頰里穴用三棱針刺血,或用毫針透刺,具體透刺方法:以咬線(上下齒咬合時對應的頰粘膜)為基線,\"上癱刺下,下癱刺上,上下癱刺中間\"(即面上部癱瘓為主的透刺咬線以下的頰粘膜,面下部癱瘓為主的透刺咬線以上的頰粘膜,上下癱無明顯側重的透刺咬線。)臨床取得較好療效。
3中藥的分期辨證施治
導師推崇清·李學川《針灸逢源》:針藥并用,左右逢源之說,臨證倡導針藥并用。周圍性面癱的形成以虛、風、痰、瘀四者為基本病理基礎,正氣虛為病之本,風痰瘀為病之標。祛風化痰,活血通絡,補虛益氣為治療本病的基本大法,多以牽正散加減。
3.1初起風邪客絡,治宜祛風為主,佐以通絡牽正 藥選茯苓、秦艽、甘草、防風、地龍、僵蠶、全蝎、白附子等。其中重用茯苓20g,秦艽30g,甘草10g,一派祛風藥中佐以茯苓健脾扶正,以達到祛邪而不傷正的目的。結合疾病初期,神經損傷水腫嚴重,茯苓中含有的茯苓多糖可以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減輕免疫性神經損傷,其具有的利尿作用,對減輕神經水腫有益。秦艽、甘草其藥物有效成分相當于ACT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明顯的抗水腫作用,對面神經恢復是非常有利的。風寒證者主方中可酌加麻黃、桂枝各6g,葛根10g以加強疏風散寒之力;風熱證者,方中酌加桑葉、蟬衣、菊花各10g,咽痛加玄參、板藍根各10g;風痰證者方中加入白芥子、膽南星各10g。
3.2恢復期氣血瘀滯,法當行氣活血通絡 恢復期病機轉歸為經脈痹阻、氣滯血瘀,患者面部麻木不仁,面肌萎弱無力,故治療側重活血祛瘀,佐以通絡牽正。藥選丹參、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地龍、川芎、僵蠶、全蝎、蜈蚣、白附子等。
3.3后遺癥期虛中挾實,重在補氣升陽,活血養血通絡 藥選牽正散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黃芪、黨參、雞血藤、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全蝎、蜈蚣、僵蠶、白附子等。導師常于上方中加入生地、何首烏二藥,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表明,生地和何首烏中含有的多糖類物質均能明顯提高淋巴細胞DNA和蛋白質的合成,對活性淋巴細胞的白細胞介素-2(IL-2)的產生有明顯的增強作用,使低下的細胞免疫功能增強,能保護由于使用了環磷酰胺和地塞米松而引起免疫抑制的機體[1,2]。同時,生地能擴張血管,減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質血管內皮炎癥。何首烏中的有效成分--大量的卵磷脂,是神經營養的重要元素,使用首烏與現代醫學觀點不謀而合。
4面癱的變證治療
4.1面癱\"倒錯\" 一般發生于面癱后期,病癥延久者,其患側面肌跳動,自覺發緊,或癱瘓肌痙攣,口角歪向病側,此即為\"倒錯\"。導師認為,該病多屬肝血虧損,筋脈失養所致。治當養肝柔筋,滋陰通絡,中藥以一貫煎為主加赤芍、紅花、雞血藤、伸筋草、全蟲、僵蠶等活血通絡之品。針刺常采用\"巨刺法\",取健側地倉、頰車巨刺配四關穴。同時,用足三里、三陰交生血養肝,陽陵泉柔筋。
4.2面癱后面肌痙攣 導師多從肝風論治。辨證屬肝陽上亢,肝風內動者,以天麻鉤藤飲加減;若病程日久,陰虛風動者常結合一貫煎加減治療。針灸治療,多采用健患側交替針刺法,具體操作:針刺2次患側,針刺1次健側,交替應用,刺激量不宜過大以免加重病癥。
5典型病例
項某,男,65歲,左側口眼歪斜3月余,于外院間斷針灸及中藥外敷治療,效果不明顯,就診時左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淺,左側眼瞼閉合不全,鱷魚淚征,左側口角下垂、流涎,鼓腮不能,耳后無壓痛。導師根據患者癥狀、病史及相關輔助檢查,確診為周圍性面癱?;颊呙姘c3月余,正虛邪戀,治以扶正祛邪,補氣升陽,活血通絡。穴?。呼栾L、陽白、攢竹、絲竹空、口禾髎、地倉、承漿,健側合谷,雙側足三里,足三里予溫針灸,其中陽白四透,結合電針治療,留針30 min,起針后局部閃罐配合頰里穴透刺,1次/d。同時結合中藥牽正散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藥用黃芪30g、黨參20g、雞血藤15g、當歸10g、川芎15g、赤芍10g、桃仁10g、紅花10g、全蝎6g、僵蠶10g、白附子10g,何首烏30g,生地黃20g,顆粒劑溫水沖服300ml,早晚分服。連續治療3個月,期間依癥加減,患者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兩側口角對稱無歪斜,左側眼瞼閉合正常。
參考文獻:
[1]張蘭,李林,李雅莉.何首烏有效成分二苯乙烯甙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的機制[J].中國臨床康復,2004,8(1):118-120.
[2]徐國鈞,徐珞珊.常用中藥材品種整理與質量研究[M].(中國南方版).福州福建科技出版社,199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