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對冠心病臨床診斷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自2013年8月~2015年8月診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選擇同期來我院體檢的100例確認為非冠心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全部患者均采用超聲檢查。結果 隨著年齡的增加,兩組患者頸部動脈硬化及斑塊的發生率呈增加的趨勢,且觀察組患者發生頸動脈硬化與斑塊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患者頸內動脈、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部位動脈內中膜平均厚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對觀察組患者斑塊形成的類型進行觀察發現,鈣化型斑塊占比最高。結論 采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檢查,可以作為評價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一種方法。
關鍵詞: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冠心病;臨床診斷
冠心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近幾年呈發病率明顯上升的趨勢。對于冠心病的早期診斷,使醫生給予患者早期治療干預,可明顯提高治療效果。臨床研究指出,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冠心病的主要發病因素,斑塊破裂形成易損斑塊,是造成急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1]。本組研究中,通過觀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顯示,探討其與冠心病診斷的相關性,旨在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自2013年8月~2015年8月診治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患者中,男性6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齡37~75歲,平均年齡(57.4±7.4)歲;全部患者中,心肌梗死4例,心絞痛78例,有不典型胸悶、胸痛癥狀進行檢查的18例。選擇同期來我院體檢的100例確認為非冠心病患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患者中男性66例,女性34例;患者年齡36~75歲,平均年齡(56.8±7.2)歲。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取仰臥位,露頸部,頭偏向檢查,給予縱切、橫切兩個面依次檢查患者頸總動脈及其分叉處、頸內動脈及頸外動脈顱外段,觀察其做內膜形態、回聲、厚度,是否有粥樣硬化斑塊,管腔是否有狹窄情況,腔內血流充盈情況等。全部儀器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頻率采用5MHz~10MHz。
1.3診斷標準 頸動脈正常:血管內膜表現光滑,動脈內中膜厚度小于1mm;血管內中膜增厚:動脈內中膜厚度在1mm~1.5mm;斑塊:突出表面或厚度在1.5mm以上。動脈內中膜厚度增厚即為頸部動脈粥樣硬化。
斑塊分型診斷。Ⅰ型:脂質型斑塊,均勻的低回聲內膜增厚;Ⅱ型:纖維型斑塊,局部均勻的強回聲,斑塊表面有連續回聲輪廓;Ⅲ型:鈣化型斑塊,局部回聲增強,遠場有聲影;Ⅳ型:潰瘍型斑塊,潰瘍邊緣低回聲,斑塊表面不規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分析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n或%表示,?字2檢驗處理。
2結果
2.1頸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與年齡的關系 對比觀察發現,隨著患者年齡的增加,觀察組患者頸部動脈硬化及斑塊的發生率呈增加的趨勢,且觀察組患者發生頸動脈硬化與斑塊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
2.2頸動脈內中膜平均厚度 對比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頸內動脈、頸總動脈、頸動脈分叉部位動脈內中膜平均厚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2。
2.3斑塊檢出情況 對觀察組患者斑塊形成的類型進行觀察發現,本組患者中,鈣化型斑塊43例,占比43%,脂質型斑塊39例,占比39%,纖維型斑塊13例,占比13%,潰瘍型斑塊5例,占比5%。
3討論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改變是冠心病發生的重要原因[2],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且具有較大危害性,其主要累及大中動脈。頸部動脈是連接心、腦兩個重要器官之間的管道,其發生粥樣硬化與冠狀動脈、腦動脈粥樣硬化有相似的生理病理基礎,頸部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表現為內膜厚度改變。采用超聲診斷動脈粥樣硬化內膜厚度,是目前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的標準[3]。
本研究觀察發現,患者隨著年齡的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發生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且有冠心病的觀察組患者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斑塊的比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在對觀察組患者頸動脈內中膜平均厚度進行觀察發現,觀察組患者各頸動脈內中膜平均厚度均明顯大于對照患者。在對觀察組患者斑塊類型進行觀察發現,鈣化型斑塊占比最大。可見,采用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超聲檢查,可以作為評價冠心病危險因素的一種方法。
參考文獻:
[1]吾爾克孜·伊明,努爾買買提·吐爾遜.彩色超聲檢測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冠心病的相關性[J].醫學美學美容,2014,2014,1(1):234-235.
[2]劉鳳菊,勇強.超聲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進展[J].心肺血管病雜志,2011,30(3):254-255.
[3]張園園,張全斌,崔艷華.頸動脈粥樣硬化超聲表現與冠心病的關系探討[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4):483-48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