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血漿置換早期干預治療母嬰血型不合HDN的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18例高效價孕婦予以回顧性分析,設計治療方案時將予以茵梔黃口服液治療的設為研究A組(32例),將聯合血漿置換早期干預治療的設為研究B組(46例),將予以常規治療的設為對照組(40例),對比研究組治療前后抗體效價變化及三組新生兒溶血情況。結果 兩組治療后Rh、ABO血型抗體效價較治療前均降低,且研究B組降低幅度比研究A組大(P<0.05);研究A、B組Hb、TBIL、IBIL水平對均比對照組低(P<0.05)。結論 茵梔黃口服液應用于孕期降低血型抗體效價,且早期干預治療可取得良好效果,而針對高價效的孕婦則與血漿置換聯合應用的效果更佳,具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茵梔黃口服液;母嬰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血漿置換;早期干預
母嬰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HDN)為母嬰血型不一致而造成新生兒或胎兒免疫性溶血性疾病,且臨床將其共分為Rh與ABO兩種血型不合[1]。若孕期未得以早期診療,極易造成流產、新生兒黃疸后遺癥、死胎等不良結局。茵梔黃口服液為中成藥,具利濕、解毒、清熱等功效,但關于該藥是否可用于降低血型抗體效價,孕期目前無相關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8例高效價孕婦予以回顧性分析,設計治療方案時設為研究A組(32例)、研究B組(46例)及對照組(40例);研究A組年齡22~46歲,平均(35.84±4.25)歲,孕周34~40w,平均(37.58±1.2)w,研究B組年齡21~45歲,平均(34.62±4.85)歲,孕周35~42w,平均(38.74±1.22)w,對照組年齡22~45歲,平均(34.98±5.76)歲,孕周35~41w,平均(37.86±2.34)w;三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方法
1.2.1對照組行常規治療,3g/d維生素C,維生素E100mg,吸氧2次/d,30min/次,每月治療20d;研究A組予以茵梔黃口服液(北京華潤高科天然藥物有限公司,Z11020607,10ml×6支)治療,20mL/次,3次/d,直到分娩;研究B組于此基礎上予以血漿置換進行治療,每次除去血漿1000ml,代血漿等量回收,每10d一次,直到分娩。
1.2.2新生兒檢測 于分娩時留取臍血10ml,對新生兒血型、血紅蛋白(Hb)總膽紅素(TBIL)、間接膽紅素(IBIL)進行監測。
1.3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1.0軟件進行處理分析,均數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t行組間、組內比較;百分比(%)表計數資料,χ2行組間比較,當P<0.05時表示差異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研究A、B組治療前后抗體效價變化情況對比 兩組治療后Rh、ABO血型抗體效價較治療前均顯著降低,且研究B組降低幅度顯著大于研究A組(P<0.05),見表1。
2.2三組新生兒溶血情況對比 研究A、B組Hb、TBIL、IBIL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母嬰血型不合造成的HDN因缺乏預防及針對性治療藥物,致使死胎、流產等于臨床上頻繁發生[2]。祖國醫學將新生兒黃疸歸為\"胎黃\"等范疇,早發現、早預防及早治療為治療關鍵[3]。相關報道表明[4],針對血型不合孕婦應于妊娠第8w進行檢查,由于將近10%的孕婦于妊娠2個月時便可于血液中發現胎兒紅細胞,由此表明早期母體可被致敏,早期孕婦血液中含高效價抗體,提示胎兒發生嚴重HDN幾率較高。劉艷娟、鄭金環等人[5]文獻顯示,HDN行茵梔黃口服液聯合血漿置換早期干預治療,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對于RhO效價≤64、AB≤512孕婦,單純予以茵梔黃口服液便可取得顯著效果,且用藥方便。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已選定的118例分別給予不同治療方案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Rh、ABO血型抗體效價較治療前均下降,但研究B組降低幅度比研究A組大,提示茵梔黃口服液與血漿置換治療母嬰血型不合HDN療效顯著,可有效降低抗體效價。分析原因可能為:茵梔黃口服液中茵陳具利膽退黃、清熱利濕之功效,且具免疫抑制等作用;金銀花、黃芩苷具保肝利膽等作用,能夠有效提高膽汁排泄,并增強胎兒的抵抗力。此外,服用口服液較為方便,使孕婦更容易接受,加之置換液為代血漿,可有效降低輸注異體血漿風險,且孕婦需補充營養,避免發生低蛋白血癥。本研究結提示聯合治療不僅可降低孕婦抗體效價,而且有效減少HDN的發生,但新生兒的溶血程度較重。分娩當日孕婦血清的抗體效價與Hb、TBIL、IBIL無明顯相關性,故無法單純根據單次檢測結果對新生兒的預后情況進行預測,臨床需予以連續監測,并對效價較高者多鼓勵孕婦積極配合治療,同時密切監測胎兒情況,避免進一步溶血的發生。
綜上所述,母嬰血型不合HDN可予以早期檢查,及早發現且予以干預治療,必要時可給予剖宮產、宮內輸血、新生兒換血等措施增強協同作用,以有效防治新生兒發生溶血病。
參考文獻:
[1]安寧,曹麗妍,張勇萍,等.母嬰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及其血型血清學檢測的臨床意義[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13,29(11):1229-1231.
[2]姜雙英,張春霞.茵梔黃口服液和培菲康散劑佐治新生兒病理性黃疸療效觀察[J].實用藥物與臨床,2014,17(06):787-789.
[3]徐慧香.母嬰血型不合導致的新生兒溶血病實驗室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3,8(21):71-72.
[4]呂孟興,朱祥明.少見型母嬰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兒溶血病1例[J].中國醫藥,2015,10(20):208.
[5]劉艷娟,鄭金環,孟慶祝,等.227例母嬰ABO血型不合所致新生兒溶血病早期診治分析[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4,21(z1):158.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