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放療聯合雙磷酸鹽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64例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治療組,各32例,對照組采用放射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雙磷酸鹽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疼痛緩解效果、不良反應情況。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P>0.05。結論 放療聯合雙磷酸鹽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可緩解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減輕經濟負擔,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放療;雙磷酸鹽;惡性腫瘤骨轉移
骨轉移后,使骨骼系統受到損害同時發生骨相關事件,給患者自身活動性及生命質量帶來不良影響,甚至威脅生命。放療治療擴大組織受壓部位,減輕患者骨痛,降低病理骨折發生風險。雙磷酸鹽對破骨細胞介導骨組織再吸收起到抑制作用,緩解骨痛,降低病例骨折發生風險[1]。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采用放療聯合雙磷酸鹽治療,取得顯著效果,現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4例惡性腫瘤骨轉移患者,所有患者經細胞學或病理學檢查,均被確診為原發性腫瘤,通過CT、X線片、ETC、MRI中兩種及兩種以上檢查診斷為骨轉移。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6.43±6.37)歲,對照組男18例,女14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57.51±5.86)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直線加速器進行放射治療,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適當的劑量分割模式,2~3 Gy/次,總劑量為30~40 Gy,治療3~4 w。骨轉移多發患者,要依據承重骨轉移病變和疼痛劇烈骨轉移部位,采取姑息治療。適當外放骨轉移病灶,并將其作為照射野。就椎體骨轉移患者而言,如果預計生存期超過半年,選取上下正常椎體以及病變椎體進行照射。如果生存期相對較短,照射野僅為腫瘤區,總劑量為30~53.6 Gy,2~3 Gy/次。觀察組于治療前一天,將4 mg雙磷酸鹽(唑來膦酸,國藥集團國瑞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955)溶于100 ml 0.9%的氯化鈉溶液,每4 w行1次靜脈滴注,連續使用2次,放療2 w后,再次靜脈滴注4 mg雙磷酸鹽,7 d后對療效進行判定。
1.3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口述疼痛分級法以及數字評估法[2]對疼痛程度進行判定,疼痛程度可分為0~10級,級數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10級:極度疼痛;7~9級:重度疼痛,患者感到無法忍受劇烈疼痛,嚴重影響睡眠質量,需用鎮痛藥物緩解疼痛;4~6級:中度疼痛,疼痛較為顯著,患者無法忍受,需用鎮痛藥物緩解,影響睡眠質量;1~3級:輕度疼痛,患者疼痛感不顯著,可忍受,不會影響睡眠;0級:無痛。
疼痛療效判定:于治療后28 d對療效進行判定。完全緩解(CR):治療后無疼痛感;部分緩解(PR):與給藥前相比,疼痛有所減輕,不會影響睡眠治療,生活正常;輕度緩解(MR):與給藥前相比,疼痛有所減輕,疼痛感明顯,影響睡眠治療;無效(NE):疼痛感無顯著改善。總有效率=緩解例數(完全緩解+部分緩解)/總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研究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用(x±s)進行表示,采用t進行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數(%)表示,采用χ2進行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情況比較 兩組治療后,疼痛程度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88%,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8.13%,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以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兩組患者均出現發熱、頭痛、骨髓移植、暫時性骨痛、肌肉疼痛和流感癥狀,觀察組分別為6例、2例、2例、1例、3例和1例,對照組分別為5例、3例、2例、2例、3例和1例。經藥物治療后疼痛有所緩解,發熱和流感癥狀自行消失,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晚期惡性腫瘤轉移常見部位為骨組織,臨床多表現為疼痛,給患者生活質量帶來負面影響。目前,確切的骨轉移機制還尚未清楚。普遍認為骨轉移機制與生物和代謝等因素有 關[3]。癌細胞轉移至骨組織時,導致骨骼受到損壞,疼痛神經受體會遭受微小骨折片的刺激,骨骼形態的改變以及骨質增生過度也會使疼痛神經受體遭受刺激,從而導致患者感受疼痛。
惡性腫瘤骨轉移容易引發多種骨相關事件以及劇烈骨痛等并發癥。骨相關事件是指由像高鈣血癥、脊髓受壓以及病理性骨折等骨轉移,或者病理性骨折外科手術、預防治療脊髓受壓以及減少疼痛放射治療過程中引發的臨床并發癥。骨轉移會造成骨骼系統損壞,同時引發的骨相關事件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治療以及自身活動性,甚至構成生命威脅。
相關研究[4]表明,采用放射治療減輕骨痛的總有效率為59%~88%。雙磷酸鹽作為全身性骨轉移抑制劑的一種,作用原理包括以下幾點,①調節破骨細胞形態學,降低破骨細胞數量,并將其活性破壞,②結合骨基質,干擾破骨細胞的活性,降低骨基質生長因子釋放,抑制破骨細胞激活,③通過抑制細胞因子的產生,降低破骨細胞破壞和溶解骨小梁,以緩解疼痛,降低骨吸收。④對血管生長進行抑制,加速腫瘤細胞凋亡,從而起到抑制腫瘤發展的作用。兩種方法均具有緩解骨痛、降低骨相關事件發生率的作用,兩者聯合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無嚴重不良反應發生,出現的發熱和流感癥狀反應自行消失,頭痛、肌肉疼痛和暫時性骨痛反應通過藥物治療后,有所減輕,最后消失。
綜上所述,放療聯合雙磷酸鹽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不僅可以緩解患者痛苦,還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患者承受經濟負擔,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峰.放療聯合唑來膦酸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效果的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6):173.
[2]王萌,呂平欣.89Sr聯合雙磷酸鹽在骨轉移瘤姑息性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實用腫瘤學雜志,2013,27(5):37-40.
[3]莫如康,陳炳光,李家祥,等.唑來膦酸與放療聯合治療對惡性腫瘤骨轉移的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3,19(2):229-231.
[4]關德友.唑來磷酸聯合化療治療腫瘤骨轉移性疼痛的臨床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14,1(5):801-804.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