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兒溶血病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新生兒溶血病110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時采用的不同治療方案分成兩組,將行常規治療48例患兒設為對照組,將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62例患兒設為觀察組,對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與血紅蛋白量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在兩組治療后1d、2d、3d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改善基礎上,其改善幅度更顯著,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前和黃疸消退后血紅蛋白量對比均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新生兒溶血病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雖對患兒晚期貧血無顯著作用,但能夠改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關鍵詞:新生兒溶血病;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
新生兒溶血病指由于母胎血型出現不吻合現象,使母體內存在紅細胞抗原的免疫抗體(IgG),此類抗體經胎盤使胎兒或者新生兒出現同種免疫型溶血病,且新生兒發生溶血后,易導致貧血、全身水腫和高膽紅素類血癥,病情嚴重者將引發高膽紅素腦病,危及新生兒生命安全[1-3]。本研究針對已選定的新生兒溶血病110例分別行不同治療方案效果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最佳治療方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新生兒溶血病110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治療時采用的不同治療方案分成對照組(48例)和觀察組(6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28:20,胎齡37~41w,平均(36.45±3.18)w,出生體重2600~4010g,平均(3105.10±200.65)g;觀察組男女比例34:28,胎齡37~40w,平均(36.44±3.17)w,出生體重2600~4008g,平均(3105.07±200.63)g;兩組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針對對照組行常規治療:包括輸液、肝酶誘導劑與藍光治療。觀察組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山西康寶生物制品有限公司,S19994004,5%,2.50g,50ml/瓶)治療:一次性使用800~1000mg/kg劑量,0.75ml/min滴速,1次/d,兩組均持續治療3d后開始評估療效。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治療前與治療后1d、2d、3d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和治療前、黃疸消退后血紅蛋白量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均用SPSS22.0軟件分析,均數標準差(x±s)表計量資料,t行組間與組內比較;百分比(%)表計數資料,χ2行組間比較,P<0.05表示差異比較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對比 治療后1d、2d、3d,兩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改善,且觀察組改善效果比對照組優(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血紅蛋白量對比 兩組治療前和黃疸消退后血紅蛋白量對比均未顯示高度差異(P>0.05),見表2。
3 討論
新生兒溶血病為引發新生兒病理型黃疸一種主要病因,新生兒出生以后黃疸將快速加深,臨床若不及時醫治或者治療不當,易產生失聽、智力發育延遲等后遺癥[4]。臨床相關研究資料表明:同種免疫血小板減少癥和新生兒溶血病有相同病理機制,采取靜脈方式滴注丙種球蛋白可有效預防新生兒出現同種免疫血小板減少癥,改善病情[5]。為尋求新生兒溶血病有效治療方法,本研究對行常規治療對照組和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觀察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與血紅蛋白量進行對比分析。
本研究結果表明,新生兒溶血病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具有顯著效果,能夠促進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改善。分析原因可能為: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能夠對炎癥細胞因子的產生具有抑制作用,其通過對患兒機體網狀內皮系統免疫活性片段受體(Fc受體)的阻斷達到吞噬細胞致紅細胞破壞抑制作用,從而有利于阻斷溶血的過程,降低膽紅素產生概率[6,7]。此外,大劑量丙種球蛋白具有免疫抑制與免疫增強雙重功效,待其進入患兒體內,能夠和患兒體內單核巨噬細胞Fc受體相結合,從而起到閉合作用,能夠有效阻止患兒紅細胞遭受破壞,發揮顯著溶血功效,改善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
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新生兒溶血病無論行輸液、肝酶誘導劑與藍光等常規治療或是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均對患兒晚期貧血無顯著作用。分析原因可能為:新生兒黃疸通常于出生后1d內迅速上升,且新生兒溶血病血紅蛋白于胎兒期已經遭到破壞,待出生后,新生兒血紅蛋白量出現下降,無論采取常規治療或是采取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新生兒治療前后血紅蛋白量均未顯示高度差異。受外部環境與樣本例數等因素制約,關于新生兒溶血病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有待臨床進一步研究予以驗證補充并做合理改善。
綜上所述,新生兒溶血病行大劑量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可取得顯著效果,能夠促進患兒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改善,可被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陳誠,常青,王延洲,等.母胎ABO血型不合孕婦抗體效價與圍產兒溶血病的關系[J].中華圍產醫學雜志,2013,16(3):153-156.
[2]符芳玲,陳海波,林捷,等.成分換血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20):2223-2225.
[3]米榮.新生兒RH血型不合溶血病-Rh抗C溶血病[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3,20(1):101-103.
[4]吳翠貞.病理生理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9:257.
[5]陽文捷,林金盈,黃向英,等.利妥昔單抗在治療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中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4,43(9):1081-1082.
[6]韋偉,盧思稼.丙種球蛋白治療ABO溶血病患兒的膽紅素閾值分析[J].海南醫學,2015,26(16):2385-2387.
[7]李新康.丙種球蛋白聯合光療治療新生兒ABO溶血病的臨床療效[J].臨床醫學,2013,33(5):79-80.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