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骨傷復原湯配合骨搬運技術治療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的效果作用。方法 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治療的70例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給予對照組單純骨搬運技術治療,實驗組則在其基礎上配合骨傷復原湯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實驗組的骨痂牽拉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P<0.05;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4%,且P<0.05。結論 在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中應用骨傷復原湯配合骨搬運技術治療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可有效促進治愈效果。
關鍵詞:骨傷復原湯;骨搬運技術;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效果
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具有治療難度大、易感染等特點[1,2]。當前,骨搬運技術是治療該類疾病的首選方法,但由于治療周期較長,容易增加患者的痛苦。為此,我院選擇了一種正確、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如骨傷復原湯配合骨搬運技術療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進行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治療的70例患者,隨后采取隨機的方式將其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35例,20例男性、15例女性;年齡20~55歲,平均年齡(42.30±1.34)歲;根據發病原因分為11例重物砸傷、24例交通事故;按發病部位分為6例股骨、22例脛骨、5例肱骨。實驗組35例,21例男性、14例女性;年齡19~56歲,平均年齡(42.37±1.39)歲;根據發病原因分為12例重物砸傷、23例交通事故;按發病部位分為7例股骨、21例脛骨、6例肱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顯示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①給予對照組骨搬運技術進行治療,術前行X線片檢測及測量患者的骨缺損實際長度,操作方案為:首先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和全面清潔,并準確評估伴有軟組織損傷的患者,期間詳細記錄其創面面積。其次,實施對癥治療后,采取一期及二期截骨術,然后根據軟組織缺損范圍的大小進行針對性地治療。如小范圍內的覆蓋創面選擇皮瓣及肌皮瓣的局部組織進行修復,而大范圍內的選擇與血管組織互相吻合的組織作為覆蓋創面進行修復。經骨搬運技術治療后的4、8、12w分別拍攝X線片,同時對骨痂的直徑率進行計算。經過4個月的住院觀察后,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詳細檢查,如果骨斷端末發現有骨痂生長,則需立即實施植骨術。此外,術后予以患者鹿瓜多肽行靜脈滴注治療,且1次/d。②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骨傷復原湯進行治療,藥物成分包括20g紅花、當歸及桃仁、12g三七、200g骨碎補、15g丹參等多種,以水煎服,分早晚兩次服用。兩組患者的治療時間均為14d。
1.3評價標準 ①療效標準: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肢體可自由活動,且軟組織營養障礙及為存在跛行等情況為治愈;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或基本消失,肢體活動也可自由活動,且踝關節馬蹄畸形等癥狀得到改善為顯效;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基本好轉,但肢體活動受到輕微限制為有效;患者達不到以上任何一個標準,病情甚至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骨痂牽拉時間。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SPSS13.0軟件對數據統計學處理,用 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P<0.05差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的骨痂牽拉時間 治療后,實驗組與對照組的骨痂牽拉時間具有明顯差異,分別為(52.36±1.02)d、(81.03±3.11)d,且對比顯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t=38.66)。
2.2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 經統計得出,實驗組的總有效率為94.29%,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14%,且P<0.05,見表1。
3討論
骨搬運技術是目前治療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的有效手段,主要在一期及二期截骨術后通過安裝外固定支架以及牽伸等操作而實現成骨的效果。多次臨床經驗發現,成骨的形成一般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微血管網的再生,另一個是血液循環的重建[3]。同時,骨搬運技術還可以避免截骨間隙的不良活動,從而有效改善骨痂局部組織的循環。但由于在實際治療中,骨搬運技術療法具有較長的治療周期,一定程度下容易影響患者的后期恢復,以及給患者生理及心理上帶來更大的痛苦。骨傷復原湯由多種中藥藥物組成[4],不同的藥物在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治療工作中發揮著不同的功效,其中當歸、丹參等藥物不僅能改善局部組織血流速度,還能促進血管再生,從而改善骨痂牽拉效果;骨碎補等藥物具有加快成骨細胞增殖以及骨小梁生長之功效,各類藥物成分綜合之后便能達到活血化瘀、滋養肝腎之效果。結合本次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行骨傷復原湯配合骨搬運技術后,總有效率達94.29%,且顯著高于對照組,以及骨痂牽拉時間也明顯低于對照組[5]。
總而言之,在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中應用骨傷復原湯配合骨搬運技術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能夠早日促進骨痂生成,提高治愈效果。
參考文獻:
[1]譚妃英,包良笑.應用單邊外固定支架骨搬運技術治療感染性骨缺損患者的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04):154-155.
[2]滕星,黃雷,楊勝松,等.應用混合式外固定支架骨搬運技術治療脛骨干骺端骨缺損[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10):834-839.
[3]趙立寧,田清業,王建國.多方法聯合治療骨缺損的顯微重建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山東醫藥,2014,54(02):100-102.
[4]孔圳,孫永建,李華龍,等.Orthofix重建外固定架治療四肢長骨大段骨缺損的臨床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雜志,2015,4(02):91-95.
[5]李長簽,叢海波,王曉科,等.骨傷復原湯配合骨搬運技術治療創傷性四肢大段骨缺損30例[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3(03):49-51.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