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高齡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與經皮空心釘內固定的療效。方法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診斷為股骨頸骨折的高齡患者,左側股骨頸骨折58例,右側42例。骨折類型為GardenI型、II型、III、IV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和對照組(接受內固定術治療)。對比①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②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并發(fā)癥。③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6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結果 ①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分別為(72.4±8.5)min、(12.5±5.2)d、(52.9±10.2)min、(81.2±8.5)d,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②研究組術后1年發(fā)生1例切口紅腫,對照組術后1年發(fā)生3例骨折不愈合,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并發(fā)癥分別為2%、6%,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③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6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優(yōu)良率分別為98%、90%,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結論 本次研究認為接受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的高齡患者術后下地行走時間更短,療效肯定,不良反應少。
關鍵詞:高齡;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經皮空心釘;內固定
股骨頸骨折的發(fā)病率約占全身骨折的3.58%,約占髖部骨折的53%。而且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該病的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有國外資料統(tǒng)計約80%股骨頸骨折與骨質疏松有關[1]。保守治療的優(yōu)點主要再損傷要比手術治療要小,避免手術前后的風險,但是保守治療患者需要長期臥床牽引,易發(fā)生褥瘡、深靜脈血栓、肺炎等并發(fā)癥。因此本次研究中我們選擇臨床中常用的手術方法:髖關節(jié)置換與經皮空心釘內固定,進行對比。探討兩種不同手術方法的療效差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3月~2014年1月我院診斷為股骨頸骨折的高齡患者,左側股骨頸骨折58例,右側42例。骨折類型為GardenI型、II型、III、IV型,隨機分為兩組:研究組(接受髖關節(jié)置換治療)和對照組(接受內固定術治療)。研究組平均年齡(70.5±4.2)歲,男性34例,女性16例,入院時間(4.8±2.8)h;對照組年齡(71.2±5.1)歲,男性35例,女性15例,入院時間(5.1±3.2)h。兩組性別,年齡,骨折類型,入院時間上無差異。
1.2術前準備 行雙髖關節(jié)正位X線片、患側髖關節(jié)側位片及髖關節(jié)CT,完善相關化驗、檢查,評估患者手術風險,控制血壓、血糖水平,加強支持治療,手術前的禁食水。
1.3手術方法
1.3.1研究組 采用硬膜外麻醉,用髖關節(jié)后外側入路,健側臥位,髖關節(jié)后外側切口,于小粗隆上方1cm處行股骨頸截骨,取出股骨頭并進行測量以進一步選擇合適的假體大小。用髓腔銼擴髓腔,試模,調試后,脫出假體,取出試模和髓腔銼,植入股骨假體,被動活動髖關節(jié)檢查其穩(wěn)定性,放置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關閉切口[4]。
1.3.2對照組 患者仰臥位置于骨科牽引床,X光機牽引下透視,直至透視下使骨折復位滿意。右股骨外側大轉子下約5cm處切開皮膚,導針沿大粗隆下方依據頸干角及前傾角斜向股骨頸方向鉆入,同樣方法順行鉆入另外兩枚導針,使三枚導針呈\"品\"字形排列,保證位于股骨頸內,擰入空心拉力螺釘固定骨折部位,清點器械紗布無誤后逐層縫合關閉切口[5]。
1.4評價標準 對比①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②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并發(fā)癥。③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6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
1.5統(tǒng)計學 研究數據錄入SPSS18.0分析系統(tǒng),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 t檢驗。樣本率的比較用χ2檢驗法,當P<0.05,判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對比 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地行走時間分別為(72.4±8.5)min、(12.5±5.2)d、(52.9±10.2)min、(81.2±8.5)d,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
2.2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并發(fā)癥對比 研究組術后1年發(fā)生1例切口紅腫,對照組術后1年發(fā)生3例骨折不愈合,研究組和對照組術后1年并發(fā)癥分別為2%、6%,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
2.3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6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對比 研究組與對照組手術后6月髖關節(jié)Harris評分優(yōu)良率分別為98%、90%,結果比較有差異(P<0.05),見表1。
3討論
由于股骨頸的特殊性,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在生物力學方面,股骨頸承受著較大的壓應力與剪切力,在血供方面,股骨頸骨折時,極易損傷其供血系統(tǒng)。因此受傷后患者死亡率一直相對較高。手術的目的主要是盡量縮短功能鍛煉的時間,避免臥床時間過長導致并發(fā)癥的惡化[2]。保守治療時對組織的在損傷程度小,但是術后會發(fā)生移位、畸形、甚至不愈合[3]。
近年來,內固定和人工關節(jié)假體的材料及技術得到了較快的發(fā)展。空心釘術手術簡單,創(chuàng)傷較小,理論上符合生物力學原則,在旋入時可產生靜力加壓作用,可促進骨折愈合,血運破壞小。但是有學者對230例接受內固定術治療股骨頸股骨的患者進行隨訪,結果發(fā)現患者發(fā)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頸骨折不愈合的比例分別為3.5%、4.5%,明顯差于接受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4]。與內固定術相比,雖然髖關節(jié)置換術手術時間長,患者術中出血量大,但是可避免內固定術后帶來的股骨頭壞死及股骨頸骨折不愈合的風險[5]。
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手術后易發(fā)生術后切口感染、關節(jié)假體松動及脫位。其中,關節(jié)假體感染對于關節(jié)置換手術來說其后果是災難性的。因此手術中應該強調手術室的無菌條件,此外術中還要掌握好假體安放的松緊,術后患者在恢復過程中不易過度鍛煉,避免髖關節(jié)假體磨損。
參考文獻:
[1]李世民,黨耕町,主編.臨床骨科學[M].第1版.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5(5):196-199.
[2]王滿宜,危杰.股骨頸骨折臨床研究的若干問題與新概念[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3(1):5-9.
[3]高明堂,蔣電明.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中老年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13,10(1):35-37.
[4]周海林.系統(tǒng)康復訓練對老年股骨頸骨折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髖關節(jié)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20):4063-4065.
[5]張韌,劉軍,萬利軍,等.動力髖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的療效比較[J].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3,18(1):48~49.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