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于南方丘陵稻田麥后茬選用夏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新品種興豆1號進行不同栽培密度和穴苗數試驗,設密度水平和等穴異苗(每穴1~3苗)、等苗異穴各3個處理,共9個處理,考察各處理對夏大豆產量及植株性狀的影響。結果表明,處理間產量差異顯著;單位面積產量與有效株數、總莢果數、總粒數、單株實粒數等性狀呈顯著或極顯著相關;不同處理主要改變植株的有效分枝數,其次是單株莢果數;每公頃播種18.0萬穴、每穴留3苗處理的產量最高,達4.64 t/hm2。
關鍵詞:夏大豆[Glycine max (Linn.) Merr.];栽培密度;穴苗數;產量
中圖分類號:S56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1-273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1.005
大豆[Glycine max(Linn.) Merr.]為豆科大豆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國,因具有生長季節短、茬口靈活、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產品營養價值高[1]和用途廣等特點被廣泛種植,被稱為“豆中之王”、“田中之肉”或“綠色的牛乳”,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最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用植物。中國大豆需求量巨大,以進口為主。湖北省是南方夏大豆生產區,常年種植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0.4%以上。湖北省荊門市近10年大豆種植面積有所減少,每公頃產量穩定在3 t左右,振興大豆產業主要還得從提高產量和增加效益著手。本試驗對南方丘陵稻田麥后夏大豆不同栽培密度和穴苗數[2]進行了試驗,以期為大豆產業發展和種植業結構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1 試驗設計
1.1 試驗地點與材料
試驗設在在湖北省荊門市丘陵稻區水稻田,前茬作物小麥。供試材料為夏大豆品種興豆1號,由湖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提供,于2015年7月8日人工點播,基施45%的硝基復合肥(N、P2O5、K2O含量均為15%)600 kg/hm2。
1.2 試驗處理與水平
試驗設密度水平和等穴異苗、等苗異穴各3個處理,共9個處理,分別為①密度水平(處理A):18.0萬穴/hm2(A1,株距13.9 cm)、 22.5萬穴/hm2(A2,株距11.1 cm)和27.0萬穴/hm2(A3,株距9.3 cm),每穴留單苗;②等穴異苗(處理B):密度統一設為18.0萬穴/hm2(株距13.9 cm),每穴分別留1、2、3苗,分別用B1、B2、B3表示;③等苗異穴(處理C):每公頃苗數統一設為18.0萬苗,每穴分別留苗1苗(株距13.9 cm,18.0萬穴/hm2)、2苗(株距27.8 cm,9.0萬穴/hm2)、3苗(株距41.7 cm、6.0萬穴/hm2),分別用C1、C2、C3表示。行距統一為40 cm,各處理每個水平各種植3行,每行50穴,設2次重復,處理和水平間間隔60 cm,以機條播為保護行和對照。
1.3 性狀調查和實際計產
主要考察單株及群體的生物學和產量性狀,包括株高、底莢高度、有效分枝、單株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重、千粒重;每處理每個重復(小區)分3點收割取樣,脫粒計實際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處理間大豆產量比較
表1和表2產量數據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B3處理的產量最高且顯著高于其他8個處理,B2處理的產量第二且顯著高于C3處理,B2及其他6個處理之間產量差異不顯著。
2.2 大豆產量與各產量性狀的相關性
由表3可知,單位面積產量與有效株數、總莢果數、總粒數呈顯著或極顯著正相關,r分別達到0.937 2、0.851 2、0.776 6,單位面積產量與平均每莢粒數相關性不明顯。對單位面積產量與單株個體產量性狀進行相關分析,均呈一定負相關關系,這與群體數增加時個體生長會削弱有關[3]。單位面積產量與產量性狀的關系程度按決定系數值比較,性狀對產量的貢獻大小為有效株數>總莢果數>總粒數>單株粒數>單株有效莢數>百粒重>平均每莢粒數。
2.3 各處理下大豆植株性狀的變異
比較表3中的變異系數(CV),試驗處理對植株個體性狀影響或性狀變化最大的是單株有效分枝數,其次是單株有效莢果數,進而影響到單位面積莢果數和總粒數,平均每莢粒數、百粒重等受密度或穴苗數變化影響較小或相對較穩定。單株莢果數和總莢果數等變異系數較大,實際栽培時應給予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使之向有利于奪取高產方向轉化[4]。
3 討論
3.1 一穴多株可以提高產量
每公頃播種18.0萬穴、每穴1~3苗時,單位面積產量隨穴苗數增加顯著提高,大面積夏大豆生產可采取每穴播種3~4粒種子的方式,讓每穴成苗2~3苗,從而達到點播用工基本不增加(播種穴數相同)的同時使得單位面積有效株數(群體數)增加,進而達到增加產量的目的。通過增加單位面積有效株數或密度來提高產量[5],可用增加每穴播種粒數來實現。但若以增加穴苗數減少點播穴數的栽培方式來提高播種效率,即使單位面積收獲株數不減少,其產量依然會顯著降低。
3.2 南方丘陵稻田夏大豆可以獲得高產高效益
本試驗B3處理,即每公頃18.0萬穴、每穴留3苗處理,產量達到了4.641 t/hm2,比荊門市現有大豆平均產量高1.6 t以上,高53.3%;按每千克價格6.00元,每公頃總收入和純收入分別達2.78萬、2.33萬元,單位面積日純收益210元以上,高于一季中稻(產量為10.5 t/hm2,生育期135 d,單位面積日純收益130元左右)的生產效率,并且大豆還具有養地、茬口銜接靈活、適合間作套種、生產投入少等優點,種植夏大豆不失為稻田輪作或結構調整的備選好方式。
3.3 單位面積適宜穴數和穴苗數組合方式有待進一步研究
等苗異穴(C)和等穴異苗(B)兩組處理,C2、C3每穴產量分別為30.4、38.7 g,比B2、B3的27.8、27.3 g高2.6 g(9.4%)和11.4 g(41.8%),因為C2比B2單位面積穴數少一半,C3只有B3的1/3穴數,使C處理單位面積產量低于B處理。南方稻區稻田夏大豆適宜的穴數和穴苗數組合方式需要進一步試驗研究。
參考文獻:
[1] 李曉偉,黃紅英.大豆利用價值及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7(16):209-210.
[2] 張秀田,鄭延海,徐憲斌,等.夏大豆一穴雙株栽培模式研究[J].耕作與栽培,1998(6):27-28.
[3] 韓秉進,潘相文,金 劍,等.大豆農藝及產量性狀的主成分分析[J].大豆科學,2008,27(1):67-73.
[4] 宋啟建,蓋鈞鎰,馬育華.長江中游夏大豆地方品種資源特點及遺傳變異[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7(3):29-35.
[5] 焦 浩,紀永民,張存嶺.種植方式和密度對大豆產量和單株性狀的影響[J].作物雜志,2009(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