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依據農村基礎設施生產型、生活型、服務型、生態環境型4個類別的劃分,選用34個具體指標,構建中國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計算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最后根據得分結果提出了中國西部各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村基礎設施;因子分析;建議;西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F30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1-2964-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1.063
農村基礎設施是保障農業生產有效開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幸福指數和福利指數的重要條件,合理規劃和供給農村基礎設施對促進農村地區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戰略目標,這說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在農村,特別是農村貧困地區。隨著西部大開發進程的邁進,西部地區特別是其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明顯提高,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和可及性依然處于落后狀態。如何進一步提高中國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找出制約其發展的原因顯得尤為關鍵。本研究將2013年西部地區12個?。ㄊ?、自治區)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因子分析(所有數據皆來源于《2014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網站),找出影響其發展的公因子進而為中國西部農村地區進一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1 指標選取
根據中國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法規文件規定,本研究將農村基礎設施分為生產型基礎設施、生活型基礎設施、服務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型基礎設施4類,作為準則層。在總結相關文獻及統計數據的基礎上,選用34個具體指標,構建相應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2 因子分析
2.1 公因子提取
由表2可知,2013年西部農村農業生產型基礎設施水平與以下2個公因子相關。①公因子1在小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大中型拖拉機、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小型拖拉機數量上有較大的載荷,可將其稱為農業機械化水平因子,方差比例為38.784%。②公因子2在水電站、農用排灌電動機、在建電站規模有較高載荷,可將其稱為農田水利因子,方差比例為34.659%。
由表3可知,2013年西部農村生活型基礎設施水平與以下2個公因子相關:①公因子1在累計已改水受益人口、寬帶接入用戶、公共電話年末用戶數、投遞路線信息有較大的載荷,將其定義為生活基礎條件因子,方差比例為47.615%。②公因子2在電視節目人口覆蓋率、廣播節目人口覆蓋率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定義為農村廣播電視因子,方差比例為29.490%。
由表4可知,2013年西部農村服務型基礎設施水平與以下2個公因子相關:①公因子1在村民委員會單位數、鄉鎮文化站、村衛生室、自然災害性救濟、養老服務機構上有較大的載荷,將其稱之為文化醫療服務因子,方差比例為51.218%。②公因子2在群眾文化館辦文藝團體、群眾業余演出團、醫療救助資助參加合作醫療、社會救濟有較大的載荷,可將其定義為娛樂福利因子,方差比例為39.457%。
由表5可知,2013年西部農村生態環境型基礎設施水平與以下3個公因子相關:①公因子1在荒山荒地造林面積、除澇面積上有較大載荷,可將其稱之為防澇造林因子,方差比例為33.837%。②公因子2在三北及長江流域防護林、水庫庫容量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定義為防洪因子,方差比例為22.673%。③公因子3在沼氣工程有較大載荷,可將其命名為可再生資源利用因子,方差比例為17.034%。
2.2 因子得分計算
將4個準則層所提取的7公因子進行因子分析,求出評價中國西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綜合得分排名,如表6所示。其中綜合因子得分模型為:F=W1F1+W2F2+W3F3。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根據數據分析結果可知,影響農業生產型基礎設施水平的公因子是農業機械化水平因子和農田水利因子,前者重慶市得分最低,內蒙古自治區得分最高;后者寧夏回族自治區得分最低,四川省得分最高。影響生活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公因子是生活基礎條件因子和廣播電視因子,前者寧夏回族自治區得分最低,四川省得分最高;后者貴州省得分最低,重慶市得分最高。影響服務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因子是文化醫療服務因子和娛樂福利因子,前者云南省得分最低,四川省得分最高;后者西藏自治區得分最低,云南省得分最高。影響生態環境基礎建設的公因子是防澇造林因子、防洪因子和可再生資源利用因子,其一西藏自治區得分最低,云南省最高;其二,廣西壯族自治區得分最低,內蒙古自治區得分最高;其三,云南省得分最低,四川省得分最高。
從綜合得分來看,四川省綜合得分最高,而且在公因子農田水利因子、生活基礎條件因子、文化醫療服務因子、可再生資源因子中都為最高得分,可知其優勢之明顯。西藏自治區的綜合得分最低,且在娛樂福利因子、防澇造林因子中都為最低水平,處于劣勢地位。需要指出的是,綜合排名第三的云南省,雖排名靠前但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存在明顯不均衡現象,其娛樂福利因子、防澇造林因子均為最高分,而文化醫療服務因子及可再生資源利用因子卻處于最低分值的狀態。
3.2 政策建議
3.2.1 加大農機建設財政轉移支付力度 農業生產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是提高農業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也是帶動其他類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關鍵。由以上分析可知,西部地區提高農業生產型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在于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而西部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的發展一直受限于丘陵、山地等復雜地形,地處丘陵地帶的重慶市農業機械化水平因子得分最低就是其中最好的例證。因此,政府應該加大農機政策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研發和引進適合地方實際需求的農機設備,進而從根源上解決農業生產問題。
3.2.2 拓寬融資渠道,鼓勵農民自建機制 政府財政轉移支付能力是有限的,單純依賴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手段來提高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水平仍存在投入不足的情況,這就需要政府促進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主體的多元性,出臺一系列政策消除民間投資的壁壘,活躍市場行為,吸引民間多方資金投入。此外,政府應積極鼓勵西部地區農民自己建設基礎設施,特別是一些文化、娛樂性質的基礎設施,如群眾業余演出團、文化館辦文藝團體等。通過鼓勵農民自治、自籌的方式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可以緩解政府的財政支出壓力,另一方面也使基礎設施更加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
3.2.3 建立自下而上農民需求表達機制 要使政府投入落到實處,提高政府投入的有效性就需要提高受眾端的滿意度。這種滿意度的提高需要通過建立自下而上的農民需求表達機制來實現,實現農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與政府供給的銜接與一致。特別是在進行生活基礎條件、文化醫療服務、娛樂福利等與農民生活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需要通過農民需求表達機制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并有針對性地給予供給,以實現資金利用的最大化以及農民滿意的最大化。
3.2.4 有效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類別優先序 云南省、重慶市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因子得分存在最高分與最低分并存的不均衡現象,這就要求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要準確把握農村基礎建設的薄弱環節,規劃好其建設的類別優先序。如云南省日后就應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精力放在文化醫療服務及可再生資源利用方面,實現均衡協調發展。而對于綜合得分最高的四川省,就可以將建設力度從農田水利因子、生活基礎條件因子、文化醫療服務因子、可再生資源因子中轉移出來投入到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以實現更好的發展。
3.2.5 堅持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要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就要求在西部地區農村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重視資源利用率,提高生態環境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由分析可知,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型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受到防澇造林、防洪及可再生資源利用因子的影響較大。因此,在日后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應重點關注植樹造林、防洪澇及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工作,以實現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 哲,沙 國,楊 桔.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部城市群創新能力評價研究[J].江淮論壇,2015(1):104-187.
[2] 蔡月祥.中國農村居民家庭消費性指出的應用研究——基于因子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14(2):41-44.
[3] 趙娜娜,杜 英.甘肅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實證分析[J].甘肅科技,2010,26(20):3-5,32.
[4] 嚴盛虎,李 宇,董鎖成,等.中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水平綜合評價[J].城市規劃,2014(4):3-35.
[5] 王 昱,熊 科.東部地區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高教探索,2010(6):53-56.
[6]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民收入研究”課題組.中國農村基礎設施現狀:皖省例證與政策選擇[J].改革,2012(5):5-23.
[7] MENSAH E J,HUCHET-BOURDON M,LATRUFFE L. Infrastructure access and household welfare in rural ghana[J].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2014,26(3):508-519.
[8] 江 紋,劉功濱,齊興利.農村基礎設施項目績效審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2(11):176-180.
[9] 李 偉,燕星池,華凡凡.基于因子分析的農村公共品需求滿意度研究[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4(5):78-83.
[10] 林海明.因子分析應用中的一些常見問題的解析[J].統計與決策,2012(15):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