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為全面了解晚粳新品種W1837在生產和育種上的利用價值,以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區域試驗匯總資料為依據,利用RCT99軟件對參試品種小區產量采用聯合方差分析、Ebehar-Russell分析、Shukla方差分析和高穩系數分析等多種方法,其他性狀采用平均數統計分析方法,分析與評價W1837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和綜合農藝性狀。結果表明,W1837豐產性、穩產性和適應性好,綜合農藝性狀優良,是一個適宜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推廣種植的軟香米型晚粳新品種。
關鍵詞:W1837;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S51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2-3003-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2.004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production and breeding values of new late japonica variety, W1837, prolificacy, stability, adapt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of W1837 were analyzed and evaluated based on experiment data collected from area test of late japonica in Hubei province in 2013 and 2014. The analysis method included complex variance analysis of different line in RCT99 software, Ebehar-Russell analysis, Shukla variance analysis and high stability coefficient analysis. Analysis on other traits was based on mean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prolificacy, stabi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W1837 were fine, and the comprehensive agronomic traits were excellent. It was a good soft aroma late japonica variety suitable for widely planting on Jianghan plain.
Key words: W1837; prolificacy; stability; adaptability
長江中下游地區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稻米口味提出了新要求,喜歡食用軟米型稻米的居民越來越多。國內外一直將直鏈淀粉含量作為衡量稻米品質的一個重要指標[1],一般情況下,直鏈淀粉含量較低的品種,米飯柔軟富有彈性,油亮有光澤;而含量較高的品種則相反[2-6]。長江大學農學院和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用南粳46//武運粳23號/武香粳14號復合雜交,經系譜法選育而成的晚粳稻品種W1837具有產量高、稻米直鏈淀粉含量低(軟米)且有香味等特點,該品種稻米適宜于喜歡食用軟米型稻米的居民消費。
豐產、穩產、適應性好是生產上對推廣品種的基本要求,利用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區域試驗匯總資料,對W1837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和綜合農藝性狀進行分析與評價,旨在為晚粳稻新品種W1837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來源
數據資料來源于2013-2014年湖北省晚粳稻區域試驗匯總資料,2013年和2014年參試品種均為12個(含對照),以鄂晚17為CK,參試品種實行流動淘汰制,即參試品種為上年續試品種與當年新參試品種構成。試驗點分別設在宜昌市農業科學院、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黃岡市農業科學院、團風縣金鑼港良種場、荊州晶華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孝南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咸寧市農業科學院、荊州市農業科學院、武穴大金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紅安縣種子管理站,2013年共10個試點;2014年沒有安排荊州市農業科學院試點,故共9個試點。米質分析由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和孝南區農業科學研究所供樣,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病害鑒定由恩施州農業科學院、宜昌市農業科學院、崇陽縣農業局聯合承擔。
1.2 試驗方法
試驗按湖北省水稻品種區域試驗統一方案實施,采用隨機區組設計,小區面積13.33 m2,3次重復。試驗產量結果采用RCT99軟件結合高穩系數法進行分析,RCT99軟件聯合方差分析采用混合模型,品種間多重比較采用LSD法,品種穩定性分析采用Ebehart-Russel和Shukla方差分析方法;其他性狀采用平均數統計分析方法,著重分析與評價W1837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和綜合農藝性狀。其中,高穩系數計算公式[7,8]為:
HSCi=(Xi-Si)/1.10ck×100%
式中,HSCi表示第i個參試品種的高穩系數,其值越大表明其高產穩產性越好,Xi表示參試品種平均產量,Si參試品種的標準差,ck表示統一對照品種的平均產量。
2 結果與分析
2013-2014年度主要試驗結果見表1和表2。
2014年晶華試點因試驗田塊排水不暢,品種整體發苗較差,產量偏低,試驗失去代表性,試驗結果不納入匯總,其余8個試點均納入匯總。本研究重點闡述W1837的表現。
2.1 豐產性
2014年W1837平均產量8 670.1 kg/hm2,比對照增產15.76%,增產達顯著水平(P<0.05),居第2位。8個試點均增產,增產點100%。2013年W1837平均產量為7 837.9 kg/hm2,比對照增產8.34%,增產達顯著水平(P<0.05),比本組試驗產量均值增產2.89%,居第3位。10個試點中,8個試點增產,增產點占80%。2年區試平均產量為8 254.00 kg/hm2,比對照鄂晚17增產12.11%。兩年18個試點中,16個試點增產,增產點占89%。2年均屬第二檔次產量水平品種,豐產性好。
2.2 穩產性和適應性
W1837在2013年和2014年區試中回歸系數分別為1.29和1.183,接近于1;變異系數分別為17.35%和12.33%,較小;Shukla方差分別為0.88和0.480,較小;Shukla變異系數分別為8.99%和5.991%,較小,表明W1837穩產性較好,且穩產性表現為2014年優于2013年。
W1837在2013年和2014年區試中適應度分別為70.0%和87.5%,表明W1837適應性較好,且適應性表現為2014年優于2013年。
2.3 豐產穩產性結合分析(高穩系數法)
W1837在2013年和2014年的高穩系數HSC值分別為81.4和92.3,分別居第7位和第2位,表明W1837豐產穩產性綜合表現較好,但2013年的HSC值不靠前,2年有一定差異。
2.4 稻米品質
經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武漢)測定,W1837出糙率85.7%,精米率73.6%,整精米率66.0%,粒長5.0 mm,長寬比1.7,堊白率58%,堊白度8.4%,直鏈淀粉含量9.1%,膠稠度69 mm,稻米品質主要理化指標未達國標,有香味。
2.5 抗病性
經恩施州農業科學院、宜昌市農業科學院、崇陽縣農業局聯合鑒定,W1837中感白葉枯病,5級;感稻瘟病,7級,稻瘟病綜合指數3.9??共⌒耘c對照鄂晚17(下同)相當。
2.6 生育期和主要農藝性狀
W1837在2年區試中平均全生育期124.0 d,比CK短1.5 d。有效穗337.5萬/hm2,株高87.6 cm,穗長13.9 cm,每穗總粒數113.9粒,每穗實粒數94.5粒,結實率83.0%,千粒重28.14 g。該品種株高、株型適中,莖稈較壯,分蘗力較強,劍葉短直,半直立穗,穗型短壯,著粒較密,谷粒卵圓形,稃尖無色、無芒,后期熟相較好。
3 小結與討論
W1837經過2年區試,綜合分析認為,該品種表現豐產穩產,適應性好,生育期與對照接近,抗性與對照相當,稻瘟病抗性鑒定綜合指數較低,綜合農藝性狀優良,可在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作晚粳品種示范推廣。
本試驗分析結果中,HSC值大小排序與產量高低的排列順序大體一致,但又不完全相同,與楊隆維等[8]在2005年的研究基本吻合,體現了穩產基礎上的高產,高產前提下的穩產這一育種思想。本次試驗采用聯合方差分析、Ebehar-Russell分析、Shukla方差分析和高穩系數分析等多種方法,分析并綜合評價W1837的豐產性、穩產性、適應性和主要農藝性狀,能較為全面地反映W1837的特征特性。本試驗采用多種分析方法對W1837的綜合評價所得結論與2014年度湖北省區域試驗匯總結論相吻合。
國家稻米品質標準反映了中國多數地區人群對稻米食用品質的要求,但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人群對稻米適口性的要求差異較大,如南方地區人群多喜歡食用軟米型稻米,因而針對性選育出適合該類型人群喜歡食用的水稻新品種十分必要,具有較大的市場空間。W1837的稻米品質主要理化指標未達國標,主要是因為直鏈淀粉含量和堊白率與國標不符,其中堊白率偏高可能與直鏈淀粉含量較低有關,但其9.1%的直鏈淀粉含量很適宜于中國南方地區許多人的口味,因此有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太貴,沈 波,陳 能.Q酶在水稻籽粒堊白形成中作用的研究[J].作物學報,1997,23(3):338-344.
[2] 張小明,王儀春,鮑根良,等.稻米食味評價的進展[J].種子,2002(1):52-53.
[3] 李霞輝,張瑞英,孟慶虹,等.粳稻品種食味品質評價方法的研究進展[J].北方水稻,2007(5):5-9.
[4] 陳 能,羅玉坤.優質食用稻米品質的理化指標與食味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7,11(2):70-76.
[5] 陳 能,羅玉坤,朱智偉,等.食用稻米米飯質地及適口性的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1999,13(3):152-156.
[6] 嚴文潮,金慶生,裘伯欽,等.稻米食味品質指標間的關系及其簡易評價方法的研究[J].浙江農業學報,1998,10(2):62-66.
[7] 張動敏,陳 玲,梁新棉.區域試驗中品種的高產性和穩產性分析方法的探討[J].作物雜志,2003(4):47-49.
[8] 楊隆維,李求文,秦光才,等.早中熟雜交中稻區試品種高產穩產性分析[J].種子,2005,24(10):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