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臨床資料
患者因“嘔血伴解黑便2 d”入院?;颊哂? d前無明顯誘因下嘔咖啡樣液體1次,約200 ml,伴解黑便1次,不成形,量較多,期間伴頭暈乏力,無全身出汗,無暈厥休克,無咳嗽咯血,無發熱黃疸。遂于當地醫院就診,給予輸液治療兩天,用藥不詳。治療后仍有解黑便2次,量有減少,但頭暈乏力加重,遂來我院就診?;颊呒韧?年前有上消化道出血史,經治療好轉,胃鏡檢查提示“胃潰瘍”。否認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病史;有結核病史;訴5年前行膽囊切除術;否認乙肝疾病史;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查體:T:36.0 P:64次/min R:18次/min BP:100/50 mmHg 神志清,精神較萎,中重度貧血貌,呼吸平,鞏膜不黃,頸軟,淺表淋巴結未及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啰音,心律齊,未聞及雜音。腹部平,軟,未觸及明顯壓痛,肝脾肋下未及,移動性濁音(-),腸鳴音較活躍,雙下肢不浮腫。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急查:血常規+五分類+CRP:C反應蛋白<5.00 mg/L,超敏C反應蛋白<0.50 mg/L,白細胞5.67×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72.91 %,紅細胞2.32×1012/L,血紅蛋白63 g/l,血小板計數104×109/L,電解質+腎功能測定:鉀3.92 mmol/L,鈣1.95 mmol/L,葡萄糖5.4 mmol/L,尿素8.7 mmol/L,肌酐67 μmol/L,血凝全套:凝血酶原時間14.2 sec,國際標準化比數 1.08 ,凝血酶原活動度 88.00 %,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34.3 sec,凝血酶時間 16.3 sec,纖維蛋白原2.20 g/l,血型鑒定:正反定型:正B 反B,ABO血型:B 型 ,Rh血型:陽性 。囑患者絕對臥床,注意生命體征;予制酸、止血、補液、擴容等對癥處理。
患者于入院后4 h左右出現嘔血數次,呈鮮紅色,總量約800 ml左右,立即予心電監護,測血壓74/54 mmHg,心率124次/min,考慮出血性休克,立即予羥乙基淀粉,林格氏液等擴容抗休克治療,緊急申請輸血,予奧美拉唑加強抑酸及血凝酶止血等治療?;颊咧委熤谐霈F活動性大出血表現。遂行急診內鏡,鏡下所見為:食道中下段粘膜光滑柔軟,擴張度好,見大量鮮血涌出;賁門粘膜正常;胃底見大量鮮血及血凝塊潴留;胃體見大量鮮血及血凝塊附著粘膜,經反復沖洗后見胃體中部大彎近后壁見鮮血呈噴射樣涌出;胃角、胃竇、幽門及十二指腸均未見異常。內鏡檢查時患者嘔血多次,量約1000 ml左右,考慮內科保守治療無效,且內鏡下無有效治療手段。檢查過程中請外科及放射科會診,綜合病情行DSA術。術中見胃左動脈分支增粗、增多,造影可見不規則血管出現,并可見造影劑積聚。超選擇至胃左動脈,注入栓塞劑明膠海綿顆粒(560~670 um 100 mg及 1 mm×1 mm適量)。手術過程中患者仍有嘔血及便血,給予積極輸血、補液擴容等對癥處理后生命體征平穩。
患者安返病房后予以治療繼續制酸止血、補液擴容等對癥處理,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術后1 d予以復查:血凝全套:凝血酶原時間16.5 sec,國際標準化比數1.32,凝血酶原活動度 66.00%,部分凝血活酶時間41.1 sec,凝血酶時間16.4 sec,纖維蛋白原1.56 g/L;白蛋白26.5 g/L。酌情給予輸注紅細胞懸液及血漿以糾正貧血及預防DIC。囑患者禁食至流質飲食再過渡到少渣普通飲食,關注患者每日血壓、尿量及大便性狀。術后1w復查胃鏡示:胃體后壁見1 mm×1 mm粘膜破損,其他部位均無異常?;颊咝g后未出現嘔血及便血癥狀,10 d后復查血常規:紅細胞3.42×1012/L,血紅蛋白70 g/l,血小板計數216×109/L。生命體征平穩,予以出院。
2 討論
2.1杜氏病又稱Dieulafoy 潰瘍、Dieulafoy 損害、黏膜下恒徑動脈綜合征等,該病于1884 年由Gallard 首先提出,后由法國外科醫生Georges Dieulafoy 在1898 年總結了該病的特征,隨后以其名字命名為Dieulafoy's disease[1]。該病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少見原因之一,但并非罕見,在發生出血前可無任何臨床表現,出血部位隱匿,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反復,且來勢兇險,病死率很高。其病因尚不清楚,多數學者認為同遺傳及胃腸道的先天性血管畸形與走形有關[2],故臨床上又稱之為持續擴張性小動脈或曲張性動脈。在健康機體中,胃的供血左動脈進入胃壁后分支形成直徑為0.2~0.12 mm的黏膜下毛細血管網,而本病患者胃供血動脈分支進入胃黏膜后,依然保持0.4~4 mm的恒定直徑,即形成所謂的胃黏膜下恒徑動脈畸形。畸形的恒徑動脈表面的黏膜局限性缺失,肌層動脈管徑扭曲成角,易在胃酸及食糜摩擦作用下形成潰瘍,繼而發生破裂及大出血。根據相關報道,該病好發于中老年人,40~60歲居多,男女比例約為3∶2[3]。其原因可能為隨著年齡增大,動脈管徑擴張導致黏膜萎縮,尤其老年男性,其動脈硬化發病率要明顯高于其他患者。杜氏病是血管畸形出血,可發生于全消化道,以胃最多(占90%以上,通常發生于胃小彎距賁門食管連接部6 cm 以內),其次為十二指腸,其他部位罕見[4]。該患者為老年男性,無明顯誘因下突發消化道大出血,出血量達2500 ml,急診胃鏡下見噴射樣出血,DSA術中見胃左動脈分支增粗、增多,造影可見不規則血管出現,并可見造影劑積聚。
綜上該患者臨床表現均符合杜氏病的特征,故診斷為杜氏病。
2.2內鏡檢查是本病的首選檢查方法,診斷率可達35.0%~75.0%[5]。杜氏病起病急,多在無明顯先兆下出現消化道大出血癥狀,同時常伴有嚴重休克癥狀;而出血停止后胃內會清潔如常,因此急診胃鏡檢查是本病確證的重要方法。胃鏡下至少符合以下1點即可診斷為杜氏病:①來源于微小粘膜破損(<3 mm),或正常粘膜的動脈噴射性出血②在微小粘膜缺損或正常粘膜處見凸起的血管,伴或不伴有活動性出血③在微小粘膜缺損或正常粘膜中可見新鮮的點狀血凝塊附著[6]。但并非所有杜氏病都可以在內鏡下診斷陽性,其原因可能為:①杜氏病為微小的黏膜糜爛或潰瘍,如位于消化道的轉折處,胃鏡下不易暴露。動脈破裂出血停止后,原來裸露的血管可潛入黏膜內,導致胃鏡檢查時不能發現病灶。②急診胃鏡檢查時,胃腔內常積血較多,病灶暴露不清,造成誤診。③由于杜氏病可以同時伴有消化性潰瘍、胃十二指腸球炎、消化道腫瘤等疾病,醫生對杜氏病認識不足,僅滿足于某一征象或診斷導致胃鏡檢查不仔細、不全面。④患者對胃鏡耐受性差,檢查合作不滿意。⑤出血部位超過內鏡可到達范圍。急診內鏡下治療也是杜氏病大出血的有效治療方法,內鏡下治療方法有很多種,包括:①熱/電凝治療,即熱凝治療、氬離子凝固治療等;②局部注射治療,包括局部注射腎上腺素和硬化劑;③機械性壓迫,包括套扎及止血夾治療。也并非所有診斷明確的杜氏病在內鏡下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其局限性在于:①內鏡下止血成功率與恒徑動脈的直徑有明顯相關性,直徑>1.5 mm者止血成功率明顯下降。②活動性大出血生命體征不平穩者不宜行內鏡下檢查及治療。③內鏡治療難免失敗并且有較高的復發率。
該患者急診內鏡下于胃底見大量鮮血及血凝塊潴留;胃體見大量鮮血及血凝塊附著粘膜,經反復沖洗后見胃體中部大彎近后壁見鮮血呈噴射樣涌出,其余部位均未見明顯異常,可初步診斷為杜氏病。復查胃鏡未見明顯潰瘍及炎癥表現,符合杜氏病的內鏡下特征,為本病的診斷增添了一份依據。由于本院無有效的內鏡下治療設施,且胃腔內積血較多,無法進行相應操作,故該患者在急診內鏡下只得到初步診斷,而未進行相應的治療。
2.3從Dieulafoy病的發病機理來分析,它是一種動脈分支破裂出血的疾病,其診斷和止血治療亦完全符合血管性介入放射學診治的范疇[7]。對于杜氏病活動性出血期,血管造影不僅可作為獨立性診斷方法,也可以作為內鏡檢查陰性時的補救措施。血管造影的直接征象是對比劑外溢入胃腸腔并滯留于局部,表現為斑片狀、點狀或線狀,多見于血管破裂、外傷、潰瘍等;間接征象包括腫瘤染色、動脈瘤樣擴張、動脈增粗迂曲紊亂、靜脈早期顯影等,分別為腫瘤性病變、動脈瘤、血管畸形等[8]。但在實際工作當中,造影劑外溢、造影劑于消化道腔內滯留等直接征象的出現率并不高,這可能是因為大部分患者在行血管造影時,都已進行了內科止血治療,病灶處于出血間歇期,或出血速度過慢所致。對于生命體征不平穩需立即止血的患者,應積極進行栓塞治療。對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即使血管造影無陽性發現,也可根據內鏡提示的出血部位,對相應區域的供血動脈進行栓塞,減少局部血流、降低血管內壓力,以利自體凝血機制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止血目的。杜氏病絕大部分發生在胃、十二指腸,而其供血胃左動脈、胃十二指腸動脈、胃網膜動脈、胃短動脈和胰十二指腸動脈可認為是可靠的安全栓塞的血管[9],故血管栓塞術是杜氏病治療的有效手段。
該患者在無有效內鏡下治療的情況下,完善DSA術前檢查并排除禁忌后行血管造影術,術中見胃左動脈分支增粗、增多,造影可見不規則血管出現,并可見造影劑積聚,其余血管未見明顯異常。該患者未出現消化道出血的陽性體征,與術前使用強抑酸制劑及止血劑有關,但術中仍存在胃左動脈異常表現。隨后超選擇至胃左動脈,注入栓塞劑明膠海綿顆粒(560~670 um 100 mg及 1 mm×1 mm適量)予以栓塞血管。患者術后未出現活動性出血征象,生命體征趨于平穩,該治療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杜氏病在發生出血前可無任何臨床表現,出血部位隱匿,起病急,出血量大,易反復,且來勢兇險,病死率很高。由于該病缺乏明顯的臨床表現特征以及醫務人員對此病認識較少,因此筆者認為該普及本病的基礎知識,加強醫務人員對該病的認識,掌握其更為細微的臨床表現和病理特征,減少誤診或漏診。診斷明確后,應迅速進行治療,無論運用哪一種手段,活動性出血轉歸是首要處理問題。
參考文獻:
[1]孫鵬,黃留業.內鏡下硬化劑注射治療Dieulafoy病出血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學工程,2011,19(4):38-41.
[2]鮑鶴玫.上消化道出血的護理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09,14(5):7-8.
[3]范開春.Dieulafoy 病[J].中國消化內鏡雜志,2007,1(4):45.
[4]劉波.杜氏病大出血1例[J].河北醫藥,2015,1(2):37.
[5]olak B,Erdal H,Arhan M,et al. A rare cause of massive low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jejunal dieulafoy's lesion[J]. Turk J Gastroenterol,2014,25(1):268-269.
[6]鄧梨平,梁慶模,張宏文,等.血管栓塞術在Dieulafoy病所致上消化道出血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全科醫學,2010,30.
[7]魏寧,祖茂衡,徐浩.介入技術在Dieulafoy病致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0,8(16):23.
[8]盛復庚,楊立.消化道動脈性出血的急癥介入治療[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3,(6).
[9]孫鋼,鹿詠紅,等.急診介入栓塞治療消化道大出血[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1,17(12):918-920.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