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從專利角度出發,對預應力技術領域做簡單的初步分析,分析包括:專利類型組成、專利申請量趨勢、地域排名、申請人排名以及專利法律狀態,然后針對技術分布進行簡單分析,有助于各研究單位了解該領域專利相關情況。
關鍵詞:熔斷器;預應力技術;專利分析
引言
專利是技術創新的核心所在,專利數據能夠反映行業內各主體對技術的關注程度和產品的開發進度等現象。因此,通過專利申請分析可以把握一個領域的研究方向,為相關領域的企業進行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提供一定的參考作用。
1 預應力技術專利概況
文章通過檢索國內外專利數據庫,尤其是對近十年間(申請日在2006-2015年)的預應力技術專利的申請量、國內外重要申請人及其專利布局等方面進行研究(統計日期截止到2016年8月8日)。由于2014年和2015年的部分專利申請還未進行公布,因此上述兩年的數據不完整,實際的專利申請文獻數據應大于文章檢索到的數據。
1.1 申請量變化趨勢
截至2016年8月8日,已經公開的涉及預應力技術的專利文獻共有12119件,其中中國申請(包括港澳臺)2995件,占總數量的24.7%,國外申請為9124件,占總數量的75.3%。從1985年我國正式實施專利制度以來,國內外申請量變化趨勢圖如下圖1:
由圖1可以看出,我國預應力技術的專利申請量大致經歷了4個階段:
(1)萌芽階段(1985-2000年)。在此階段國外申請量保持在每年200件上下,而我國的申請量在1990年之前每年僅為個位數,1990年至2000年逐漸增長到每年30件左右。
(2)起步發展階段(2001-2006年)。在2001年專利申請量有了較大的增長之后,進入穩步發展階段,越來越多的單位或個人加入到相關研究中,這幾年每年的申請量的增量在20件以上。
(3)快速增長階段(2007-2011年)。2007年以后隨著我國預應力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知識產權影響力的日益擴大,相關專利申請量進入快速增長階段。在2008年專利申請量躍升至100件以上之后,每年都有較多增長,2011年中國申請量與國外申請總量持平,均為276件,上升勁頭迅猛。
(4)穩步發展階段(2012-今)。在2012年專利申請量有了較大的增長之后,進入穩步發展階段,連續幾年的申請量保持在350件左右的高值區域,約為預應力相關技術領域國外申請總量的1.5倍。
1.2 地域分布及重要申請人分析
圖2表示的是全球范圍內預應力技術專利申請量份額分布情況。從圖2可以看出,申請量排名前5的國家為:日本、中國(含港澳臺)、德國、韓國和美國,這五個國家的申請量之和占全球總量的86%左右,而核心技術也都掌握在上述地區的申請人手中。
作為近年來預應力相關技術申請量最大的國家,對我國重要申請人的分析至關重要,其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國乃至全球預應力技術發展和創新的引領方向。按照申請人所申請的專利量統計,得到申請總量為全國前十名的重要申請人,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申請數量較多的申請人基本上均為相關企業,也不乏高校和個人申請。由于企業、高校在人才、技術和資金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因此他們是引領我國預應力技術發展和創新的主體。發明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企業是上海中技樁業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的申請量為排名第二的申請量的兩倍還多,充分說明了該企業在該領域的技術研發能力較強以及掌握的核心技術較多,值得國內企業加強關注和研究。
2 專利申請技術分布
2.1 統計工具
國際專利分類表(IPC)是使得專利文獻獲得統一國際分類的一種工具,它可以作為對某一技術領域中現有技術調研的基礎,也可以作為進行工業產權統計的基礎,從而可以對各個領域的現有技術作出評價。因此將專利申請按照IPC分類進行統計通常可以看出企業技術研發的路線和方向。文章使用IPC作為統計工具,對熔斷器的專利申請技術分布進行統計和分析。
2.2 專利申請整體技術分布
對最近10年(申請日在2006-2015年)來全球范圍內預應力技術專利申請,按照IPC進行分類統計,并對我國及國外排名前6位對應的專利申請數量及分類號所對應技術主題進行了分析,如表1、表2所示,該表反映出目前國內外預應力技術研究熱點的現狀,為進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方向。
由表1、表2可知,對于預應力相關技術創新熱點我國與國外研究的方向相似,主要集中在預應力結構中加強件的輔助部件及加強件本身的研究,不同的是,我國的對于預應力混凝土樁的創新熱度與國外相比較高,申請量比國外申請總量3倍還多。
3 結束語
文章通過對我國預應力技術領域專利申請的統計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從申請量變化趨勢來看,國內外預應力領域整體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申請量都處于高值區域,整體呈上升勢頭,且近年來我國申請量的上升勁頭迅猛,這意味著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對預應力相關技術研究將繼續深入。
(2)從對重點申請人進行統計分析來看,專利申請量排在前十位的申請人多為國內大中小建筑企業,意味著預應力技術領域的研發主體以國內企業為主。專利申請量最高的企業為上海中技樁業發展有限公司,從2005年開始申請專利,主要涉及預應力樁產品的結構、成型方法、模具等技術改進和研發,迅速發展為預應力樁技術領域的龍頭專利企業。申請量排名第二、三的申請人為個人,經過檢索該二人均有公司背景,其申請主要集中在預制的預應力托梁、大梁、主梁結構、預應力疊合板等。
(3)從專利申請的技術分布來看,預應力的整體技術研發集中在預應力結構中加強件的輔助部件及加強件本身的研究、長條形預應力構件,如托梁、大梁、桁梁或桁架式結構及預應力混凝土樁等技術主題。并且,國外專利申請的技術主題也主要集中在這些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上述技術主題的技術研發較為活躍,技術更新較快,通過對這些技術主題的相關專利申請的關注,可以快速了解我國預應力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的熱點技術主題和發展前沿,有益于廣大創新主體從中尋找到今后的研究方向或者進行相應的專利布局,也能夠使得相關企業或者使用者在進行預應力產品的市場推廣和使用中能夠有效規避知識產權風險,從而更能促進預應力技術在我國的全面健康發展。
(4)我國經濟社會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且隨著國家加大力度推進“一帶一路”戰略以加強與周邊國家的互聯互通,國內建筑領域的生產、設計和施工企業走出國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機會越來越多,對預應力核心技術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預應力作為可廣泛適用于建筑結構基礎、大跨承重構件、橋梁等領域的技術,其在今后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以及亞洲乃至全球的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作用會越來越重要。因此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國內的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生產企業等創新主體,應該進一步加大對預應力技術的投入和研發力度,不斷提高聚其綜合性能,同時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積極進行國內外專利布局,從而為我國預應力行業以及整個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