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14年規劃起,聯通本地傳輸網已明確“本地傳輸基礎架構”發展目標,聯通本地傳輸網資源掌握和盤活、建設投資有效性管控等,將以基礎架構分層分區為目標和主線,分層次、分區域逐步實現“構建結構穩定、安全可靠、擴展性好、接入快捷、容量充足的基礎傳送網絡”。
關鍵詞:本地傳輸網;管道;光纜網;現狀分析
1 核心匯聚光纜現狀及分析
1.1 規模現狀
截止2014年底工程建設,跟隨架構梳理,廣東共建設核心光纜(四龍地市)124段,1561皮長公里;匯聚光纜706段,13294皮長公里。
1.2 建設后效果
(1)與架構布局一致,基本穩定;核心層已形成部分網狀網;匯聚層已按目標架構434個組網,其中含81個未來將降級機房,后期僅需根據新建機房落實管線引入及結構完善即可。(2)網絡安全得到提升。核心匯聚機房已實現全部雙路由出局。上聯同路由隱患已改造92%,其余通過進入硬骨頭庫,一旦具備條件立即啟動,結束考核扣分。(3)容量、利用率負荷不高,滿足后期發展。
2 接入主干光纜現狀及分析
2.1 規模現狀
采用二級建設模式,共建設接入主干光纜3383段,15461皮長公里;其中一級主干光纜1323段,8002皮長公里,二級主干光纜2060段,7459皮長公里。
2.2 建設后效果
(1)跟隨架構布局,覆蓋深度不夠。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但也因每年的規劃投資有限,接入主干跟隨業務建設,未側重和與架構布局關聯,導致城區綜合接入區覆蓋的面和度都有不足,還有12%的綜合業務區接入主干長度在5公里以內,12%的綜合接入區未覆蓋,綜合接入點建設主干的占比僅53%。(2)面向接入,支撐能力需進一步提高。城區末端業務接入距離1.15公里;每綜合接入點對應光交數為1.55個,說明接入主干建設深度不夠,需結合綜合接入點布局、光交布局進一步優化。(3)管理、管控手段需系統完善。前期未有平臺管理系統,對主干光纜的臺賬依賴人工管理,基礎數據信息不準確,同時導致地市在資源利用、使用建設模式差異大、效率低。2014年引入三了維度十一子項評估方法、建設平臺名單制管理,使得接入主干建設建設、使用、管理效率已得到改善,后期還將依托規劃平臺進一步從“需求-建設-實施-后評估”實現流程化閉環管理,提升資源建設效率。
3 主干管道現狀及分析
3.1 規模現狀
全省管道總長3.14萬管程公里,5.83萬孔公里,其中城區管道2.09萬管程公里,郊區管道1.46萬管程公里。
3.2 建設后效果
(1)主干道路覆蓋率67%,基本滿足核心局房、匯聚機房、一級主干之間的節點雙路由連接,保障主要節點的安全。(2)管道管控普遍低于兩孔,49%的路段管道為1孔,39%的路段管道為2孔,平均子管利用率56%,剩余管孔資源少,在部分密集城區管孔資源已耗盡,成為瓶頸,影響業務接入。(3)主要業務的接入管道建設困難,影響業務的開通時間。(4)管理、管控手段需系統完善(同上主干光纜)。
4 地市對標分析
4.1 核心匯聚機房雙路由出局率對標
全省現有核心匯聚機房353個,其中已建設出局雙路由340個,平均占比96%;其中深圳、中山、惠州、揭陽、湛江、梅州共有13個機房目前還是單路由出局。2016年應解決所有核心匯聚機房出局單路由問題。
4.2 核心匯聚光纜同路由隱患名單對標
核心匯聚層光纜隱患全省共上報名單385個,截止目前已解決數343個,完成比例89%;其中深圳、東莞、中山、珠海、江門、揭陽、潮州合計還有42個隱患未解決,計劃在2016年通過硬骨庫的考核管理,完成整改。
4.3 已建設主干光纜的綜合業務區對標
全省共規劃城區綜合業務區724個,已建設接入主干643個,平均占比88%;其中廣州已建主干光纜的綜合業務區占比73%、深圳72%偏低,佛山94%,一類地市目標應完成100%覆蓋;揭陽、汕尾分別42%、36%,有待提高。2016年已建設主干光纜的綜合業務接入區比例應達到100%。
4.4 已建設主干光纜的綜合業務接入點比例對標
全省規劃城區綜合接入點4653個,現狀3897個,目前已建設接入主干的2050個,占比53%;其中廣州已建主干光纜的綜合業務點占比73%,清遠74%,最高;佛山、中山、惠州僅23%、24%、23%,說明綜合業務接入點與接入主干的溝通不足,制約業務通過接入主干收斂回綜合業務點;肇慶、韶關、汕尾、梅州、茂名占比還在20%以下,有待提高。2016年已建設主干光纜的綜合業務接入點比例應達到100%。
4.5 已建綜合業務區接入主干長度分析對標
全省規劃724個城區綜合業務區,其中469接入主干建設達到10公里以上,占比65%。其中佛山已建主干光纜大于10公里的占比97%,全省最高;廣州、深圳、東莞占比分別為80%、78%、88%,說明接入主干建設程度較完善;惠州、肇慶、清遠、韶關、云浮、梅州占比低于50%以下,有待提高。
5 重點業務光纜通達率對標
5.1 全省地市對標——OLT與綜合接入區匹配分析
全省綜合接入區共1880個,其中有OLT的綜合接入區760個,平均占比40%。其中深圳有OLT的綜合接入區占比最高,達91%;東莞有OLT的綜合接入區占比較低,僅33%;湛江、肇慶、河源、陽江、云浮、汕尾、梅州、茂名占比低于20%。目標所有的覆蓋型OLT都應設置在綜合接入點,并且與綜合接入區纖芯分配原則匹配。
5.2 主干道路覆蓋率對標
全省主干道路覆蓋率67%;其中廣州、中山、珠海、陽江和云浮都達到85%以上,深圳、揭陽、清遠、河源、茂名都低于50%,應加強主干道路覆蓋達到目標100%覆蓋。
5.3 管道子孔利用率
全省管道子孔利用率56%;其中廣州、東莞、汕頭、湛江、肇慶、清遠都達到60%以上,珠海、深圳、云浮40%。
6 規劃結語
6.1 積極推進光纜網規劃平臺搭建
目標通過平臺逐步建立統一規范的“業務需求→建設需求→建設名單→執行名單”流程管理機制,實現統一申請、審核、評估、考核機制,提升現有資源使用效率、并做到快速支撐一線市場需求,確保名單落地執行。7月份完成對光纜網基礎資源數據的錄入,8月份進入數據的常態維護,通過方案編制進一步完善網絡現狀數據。
6.2 建立光纜網建設硬骨頭庫進行相應的管理、實施及考核
7月底,已將2014年光纜網建設未完成名單導入規劃硬骨頭名單庫,在2015年二期、三期工程中啟動硬骨頭庫管理考核辦法,2015年當期工程不能完成的建設名單同期導入硬骨頭,并進行考核直到完成為止。硬骨頭名單庫管理辦法見廣東聯通硬骨頭庫管理實施細則。
6.3 切實掌握網絡投資與實際成效,并形成考核機制,正確指引往后的投資方向
目前已完成名單制評估方案的制定,重點關注三大部門對建設名單的后評估:(1)網絡建設部后評估:名單完成情況、造價控制情況、合同簽署情況、建設完工情況;(2)運維部后評估:驗收情況、割接入網情況、資源占用情況;(3)市場業務部后評估:業務開通情況、端口利用情況;因廣東聯通本地光纜網沒有交維系統,整個工程完成驗收才代表項目移交,2014年本地光纜網四期工程,目前僅一期工程完成初驗,導致后評估以網建部一力難能實現,需運維、市場一起共同推動,后期光纜網建設名單后評估應是常態化的一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