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濕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生態系統和生態景觀,在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濕地因人類活動的過度干預,面積急劇減少,功能日益退化。如何合理地配置資源、營建可持續的生態景觀體系,充分發揮濕地景觀的生態潛能,是濕地保護恢復規劃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文章從民樂縣濕地類型、面積、分布狀況及動植物資源等方面分析了民樂縣濕地資源保護現狀,探討了民樂縣濕地保護存在的問題,并對濕地保護應對措施提出了建議,為達到保護、恢復和利用濕地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樂;濕地;現狀;保護對策
濕地是地球上一種獨一無二的生態系統,它有具有維護生態安全和生態多樣性等重要的生態功能作用,強大的生態凈化作用,讓它享有了“地球之腎”的美稱。近年來由于人口的不斷增長、城鎮化和工業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滯后,同時加之地下水的大量開采、人類對濕地的過度開發利用和濕地污染使得天然濕地面積急劇減少,濕地功能和效益不斷下降,濕地資源保護面臨嚴重的威脅。如何充分發揮濕地潛能,合理地配置資源、營建可持續的生態景觀體系,使之由內而外散發出蓬勃的活力與健康的氣息,成為理想的生物棲息地及怡人的觀光景觀,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良性循環,是濕地保護與恢復景觀規劃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1]。為此,作者對民樂縣濕地保護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為達到保護、恢復和利用濕地提供參考。
1 民樂縣濕地現狀
1.1 自然概況
民樂縣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張掖市東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0°22′59″-101°13′09″,北緯37°56′19″-38°48′17″。東鄰山丹,南接祁連,西毗肅南,北靠甘州區。東西寬73.80公里,南北長95.40公里,總面積3687.32平方公里。全縣東、西、南三面環山,北面平坦開闊,地勢南高北低,海拔為1589-5027米,地質構造由祁連山地(走廊南山)和民樂盆地組成。地貌類型可分為山區、川臺區和戈壁荒漠三部分。在總面積中,川臺區為61%,山區所占比例為33%,戈壁荒漠區為6%。整個地形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的喇叭形,中部灌溉區一般占2-5%,地面坡度南部山區占10-30%,北部荒漠區占1-2%[2]。
1.2 濕地資源概況
濕地類型、面積與主要分布:民樂縣共有各類濕地11652.68公頃,占全縣總面積的3%。其中,天然濕地11445.03公頃,占濕地總面積的98%;人工濕地207.65公頃,占2%[2]。
1.2.1 天然濕地
主要包括河流濕地、沼澤濕地等。
(1)河流濕地:面積2966.55公頃,占天然濕地面積的24.94%。主要包括:a.永久性河流濕地:面積1089.80公頃,占河流濕地面積的
36.73%。分布于全縣山區的山谷,面積雖小,但河流水源常年不斷,是民樂縣所有水庫給水和二、三類地區農田灌水的必經地。b.季節性河流濕地:面積1726.75公頃,占河流濕地面積的58%。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c.農用泛洪濕地:面積150公頃,占河流濕地面積的5%。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一些地勢比較平坦的地區,包括季節性泛濫的草地。
(2)沼澤濕地:面積8478.48公頃,占天然濕地的43%。包括:a.草本沼澤:面積1604公頃,主要分布在民樂縣永固鎮、南古鎮境內,其中按所在地又分為,東湖濕地985.25公頃;園圈子濕地135.75公頃;楊武家河濕地483公頃。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出水時間一般在每年3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濕地內的土壤主要為沼澤草甸土,堿性土壤,含水量在89%以上。生長的植物主要有蘆葦、苔草、披堿草等,植被蓋度在87%以上[2]。它是一些鳥類和野生動物取食和飲水的重要場所。b.高山濕地:面積6874.48公頃,主要有沼澤化草甸和冰川兩部分組成。其中:沼澤化草甸3630.40公頃,冰川為3244.08公頃。沼澤化草甸濕地區水源主要是降水、地下水,土壤主要為高山草甸土,堿性土壤,含水量在90%以上,生長的植物主要有苔草等,植被蓋度在82%以上,濕地內分布有馬鹿、胡兀鷲等一些鳥獸類[2];冰川濕地區主要分布在海拔39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此濕地區由于近年來氣溫逐年上升,雪線逐年下降,造成水資源補給不足,蘊藏量降低。
1.2.2 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主要指縣內蓄水區,即修建于民樂縣境內的達到調查面積的4座水庫,總面積為207.65公頃。主要分布在民樂縣童子壩河流、大河河流、海潮壩河流、大都麻河流等大小河流之上[2]。
1.3 民樂縣濕地保護和利用現狀
近年來,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城鎮和工業化腳步的不斷加快,使得濕地污染不斷加重。民樂縣通過完善管理機構、加大資金投入等一系列的措施,進一步加強了濕地保護與管理。目前,該縣已成立濕地保護站,對境內的天然濕地及人工濕地進行了很好的保護與管理。
2 民樂縣濕地保護面臨的問題
民樂縣的濕地資源98%以上為天然濕地,且大部分為河流濕地。近年來由于受大氣升溫、降水量減少和過度放牧、人類不合理的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造成雪線逐年上升,濕地水資源補給不足,濕地開始退化,面積不斷萎縮,功能和效益衰退,嚴重威脅濕地生物的生存[3],主要表現為:
2.1 對濕地的盲目開墾和改造
由于對濕地的盲目放牧、圍墾,部分濕地出現了退化甚至喪失了其原有的功能。濕地面積的減少也使濕地調節徑流的功能大大降低,同時物種也受到了極大的破壞。
2.2 水污染使濕地環境不斷惡化
隨著人口增加,工業化和城鎮化腳步的加快,目前,人類活動產生的水污染已然成為該縣濕地所面臨的最嚴重的威脅之一。由于農業生產中化肥、農藥隨內陸河流的間接排入和工業生產廢水、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對濕地水體造成都了嚴重的污染,致使濕地出現水體富營養化,導致濕地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變,生態平衡被打破,濕地生態功能不斷減弱甚至消失。
2.3 生物資源過度利用
近年來,為了發展農業,大量濕地被開墾成農田,自然濕地面積銳減。例如永固鎮八卦林場建國初期天然濕地面積約0.32萬公頃,近幾十年來,農業開發導致濕地面積減少到現在的0.10萬公頃,減少了69%[2]。大規模盲目的濕地圍墾與利用從整體上直接改變了區域生態系統本身的自然屬性,自然濕地景觀演變成人工農田景觀,自然濕地面積急劇減少,濕地功能明顯下降,區域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出現各種生態環境惡化現象。
2.4 濕地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河流濕地面積的減少極大地削弱了濕地的水文和氣候等環境調控功能,致使流域旱澇災害增加。大規模的濕地農業開發導致流域自然水空間大幅度萎縮,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地表水和潛層地下水資源,而濕地涵養水源、補給區域地下水的功能又急劇下降,破壞了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4]。
2.5 監測體系不太完善
首先,設備和監測方法方面,各部門在各方面都存在著不同的差異;其次,在工作數據方面缺乏對資源和土地利用后濕地生態的變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等方面的監測內容。對濕地污染監測方面,對測量時間、布點數目和項目等方面都不能夠達到相關要求,而且,監測標準還尚不統一。此外,因為在數據和相關參數等的標準不同,使得各部門和單位之間不能夠有效的實現資源共享。
2.6 法制體系不健全,缺乏良好的濕地管理協調機制
至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針對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的全國性的立法。而已有的涉及濕地的相關法律、法規又比較分散,且難以并存,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現有的執法人員數量不足,且裝備較少,加之缺乏關于濕地的專項法律,各部門的執法工作難以進行。又因各部門的管理和發展理念不同,且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協調機制,出現了各自為政的情況。這不僅容易造成城市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和生境的破碎化,而且給濕地保護和管理工作增加了難度,濕地保護工作很難取得長足發展。
2.7 濕地環境影響的評價制度不完善
由于該縣濕地生態系統的特殊性。因對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系列分析比較困難,對濕地功能和效益的評價又大多以定性描述為主,對濕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價值評估的研究開展得也比較少,滿足不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對濕地的效益進行全面、系統、科學和準確評價的要求,極大地影響了對濕地的保護和合理利用[5]。
2.8 缺乏資金支持
不論是濕地現狀調查、研究、相關基礎設施建設、人員及設備配置、人員培訓等所需要的資金都嚴重缺乏,已成為制約濕地工作發展的一大難點。
3 加強民樂縣濕地保護的對策及建議
濕地保護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對現有濕地資源要進行全面規劃,實施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利用。要堅持保護優先的原則,對現有的自然濕地資源實行普遍保護,堅決制止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的行為[6]。對相關區域將有針對性地采取分區治理、分類保護的措施,對退化的自然濕地進行綜合整治,努力恢復濕地的生態功能。
(1)加強對濕地污染和濕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的控制力度。(2)杜絕盲目開墾濕地和改造利用濕地的現象,同時進一步加快濕地的恢復速度,使其盡快恢復相應功能。(3)建立濕地資源數據庫和監測體系,同時加強科研研究,為政府部門的決策提供重要依據。(4)建立健全濕地法制體系和管理機制。(5)加大對濕地保護的宣傳力度,強化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形成有利于保護濕地的良好環境。(6)加大各部門間的協調合作和交流,并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保護濕地的活動中去。
參考文獻
[1]熊作明,韋永培,吳濤.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規劃[J].安徽農學通報,2005(03):11-15.
[2]保翠玲,陳新芳.淺議民樂縣濕地保護與管理[J].科技與生活,2010(05):28-31.
[3]李懷甫.論生態恢復與水土保持(一)[J].河北水利,2005(01):56-59.
[4]嚴登華,王浩,楊舒媛,等.面向生態的水資源合理配置與濕地優先保護[J].水利學報,2008(10):67-71.
[5]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A].上海市濕地利用和保護研討會論文集[C].2002.
[6]鞠美庭,王艷霞.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與評估[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劉流(1986-),男,漢族,甘肅張掖,本科,助理工程師,工作單位:張掖市環境監測站,研究方向:環境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