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電力體制的改革以及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可靠性的地位在供電系統中日益凸顯,配網供電的可靠性將在供電部門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為大力提升10kV配網供電,應從技術和管理兩大方面入手,在此不僅應改善配網的網絡化結構,更應減少故障停電區域的技術性漏洞,加大停電時的檢修管理,進而提升事故的整體處理狀況,這是從根本上解決配電網供電的可行性方法。
關鍵詞:10kV;供電可靠性;措施
前言
10kV配網向上聯接著主網,向下聯系用戶,提高配網供電可靠性,不僅是用戶的需求,也是供電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是考核供電系統電能質量的重要指標,反映了電力資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程度,也成為衡量企業內部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1 影響10kV配電網供電可靠性的因素
1.1 線路類
1.1.1 原有的10kV電網配置已然不能滿足現有的供電要求。主要表現為配電網自動化率低、網架結構互補性差、變電站布點少、網架布局不合理、單線負荷較重、線路環網化率低、互倒互帶能力差、供電半徑長等。
1.1.2 線路故障。(1)非全相運行。原因往往是三相開關中的一相沒有合嚴或沒有合上;或者是線路某相嚴重過負荷,而使跌落式熔斷器一相跌落;或者是線路斷線及接點氧化接觸不良等而造成的缺相運行。(2)斷線。由于氣候變化或施工不當,使導線弛度過緊而拉斷導線,外力破壞造成相間短路而燒斷導線或線路長期過負荷,接點接觸不良等。(3)短路。多由兩相或三相導線,不經負荷而直接碰撞接觸,造成混線短接(如外力破壞、車撞電桿、鐵絲或樹枝橫落在導線上等)。(4)線路閃絡。設備長期運行需承受較高的電壓,在絕緣件表面有污漬的情況下,隨著溫度升高,表面污漬受到高溫影響,含鹽量逐漸增大,在周邊環境比較潮濕的情況下閃絡的現象將很易發生。由于積污讓絕緣沖擊性大大降低,在出現雷電沖擊和內電壓沖擊的情況下,閃絡的情況也時常發生。
1.1.3 外力影響。由于外力破壞(如車撞電桿、吊車掛斷導線、建筑施工時向下扔雜物拉倒電桿等),或者由于線路斷線或拉線斷,而使耐張桿或直線桿傾桿;或者由于暴風雨、洪水等自然災害及平時缺乏維護,而使桿根土壤嚴重流失或強度不夠而造成倒桿。
1.2 自然災害因素
主要指暴風雨、雪、雷電、洪水、地震的發生而造成系統故障直接影響對用戶和社會供電及中斷。這些因素雖不可抗拒,但可通過預測和預報,做好防范措施減少損失及影響;若一旦發生,積極搶修也可減少損失和影響。
1.3 系統設備的計劃性檢修
這是歷年不可避免的影響因素,但是通過管理工作和科學化,可以減少這方面的影響因素。如一些供電企業將每年度的單一性計劃檢修改為根據設備技術的具體狀況和條件情況及聯合配電網作業的狀態性檢修做了嘗試,應該說這是一種由定性的傳統管理方法向科學的定量管理轉變的一個進步。由于一般性事故的發生帶有很大的未知性,難以預測,如:人為或外力破壞、交通運輸事故等造成的倒桿、斷線、短路等。這些都是要通過大力宣傳電力相關法律法規和加強維護、及時搶修來減少這些因素。
2 提高10kV配網供電可靠性的措施
2.1 技術措施
(1)做好10kV電網規劃,在規劃時盡量讓配電網達到電源的合理化布局,由于10kV供電網在互供能力方面上有優勢,故而應在確保電能質量的情況下確保合理環境下優化10kV的供電網絡化。各個供電站需要滿足“N-111”的準則,最好運用多回路輻射以及環網供電的供電模式。10kV供電網內新增設的電源或者新架設的線路,需運用可靠率比較高的設備開展供電,供電形式的負荷轉移率為100%的手拉手供電方式,并配合供電的自動化模式,在電網系統出現問題后馬上做自動的隔離以及轉帶決策等措施,啟用非故障帶做轉帶,讓供電更有保障性。
(2)加大力度對落后不合理的線路進行改造,改造10kV供電線路中老配電線路,改造集中于符合集中和影響性較大的舊線段,在不具備大規模更新的前提下,最好運用雙電源供電形式。該改造方案不僅能降低設備要求,更不需要太多的資金投入,另外能在正常用電的情況下大面積施工,這樣能有效的避免可靠性大幅度降低,影響用戶正常使用。做好聯絡性環網結構,線路做到手拉手連接,同時增設線路分支和聯絡開關,減少線路分段,降低每段線路數值,這將是避免線路停電范圍的有效方式。
(3)提高抗雷擊能力,若10kV線路遭到部分落雷,在實施時如何實施抗雷擊的關鍵要素,在使用時需要憑借瓷橫擔替換目前的絕緣子,但是隨著用電負荷的逐年加大,城市中使用的電纜和線路也隨之逐步增大,因而在遇到電纜線路架空的情況,就應最大限度的防治電纜對金屬的外皮實施放點功效,這樣能夠對金屬接地的電線或者電纜進行一端接地處理,通過對長期處于開路運行的帶點裝置做斷路器分析,能了解分析時相關的線路終端有部分相似之處,若斷路器的某一個部分出現落雷的情況,就會收到雷顛簸的影響,最終造成雷電壓逐步增高,因而出現較為嚴重的斷路情況,所以使用時放雷安裝設置在斷路器的兩側顯得尤為重要,并且要將有機底線與斷路器的外殼相互連接在一起。
2.2 技術性管理措施
(1)健全機制技術管理機制,為完善供電制度,應建立專項管理小組,小組成員需要有主管領導擔任,可以由主管的局長擔任生產小組組長,并且配合生產、調度、線路等主管領導都有專項負責人擔任,實現主管局長、生產部門、各個單位配合的管理系統,在三級化網絡管理的模式下,提升管理細節。
(2)在完善10kV供電網管理的情況下,做好規則制度的整合,其中包括《可靠性管理辦法》《停電檢修管理辦法》等,這將為供電的提升做可靠性分析。在指標完成過程中應及時發現問題的難點和重點,并根據政策提出整改措施。
(3)完善供電網指標管理,減少臨時停電的狀況。加強綜合停電管理,各個部門在停電開始前做好停電計劃的匯總通知統籌安排下,讓變電和線路做好有機結合,要保障“一停多用”。另外需做好停送電聯系或者倒閘操作的每一個環節,確保安全,減少停電。春季檢查時需要精心部署和安排,合理調配,讓停電次數降低到最低。計劃管理從年度停電計劃開始管控,而在正式公布月度停電計劃后,運行維護單位對各宗停電計劃執行的全過程進行精細化管理,及時掌控停送電操作時間安排和工程施工進度,杜絕延時停送電,實現各項停電的計劃時戶數目標。
(4)加大電力宣傳力度,增強防外力破壞能力。利用多種媒體,加強用電規范的宣傳,避免人為因素引起的配電線路跳閘,從而影響供電可靠性。
3 結束語
衡量電力企業對用戶供電能力的一個最主要的指標就是供電可靠性,它既反映電力工業對國民經濟電能需求的滿足程度,也是電力企業管理水平的綜合體現。由于用戶對供電有更高需求,故而加大線路之間的改造變得尤為重要,這不僅能解決當前線路間的負荷運轉情況,更能結合供電所在地的實際情況做好電網線路的處理工作,優化10kV供電的需求,另外在今后的發展中要求加大10kV公用線路建設,讓新建的線路帶動負債率較高的線路,兩者優化中加大單輻射線路的聯絡性建設,這將有助于增大線路的具體供轉能力,也能提升線路的可靠性。
參考文獻
[1]陳曉東.強化管理提高10kV配網供電可靠性探討[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22).
[2]陳柏宇.淺談影響10kV配網供電可靠性的因素與措施[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