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嘉興市為研究對象,介紹嘉興市以及國內外發達地區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影響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的因素,重點討論了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路徑,構建了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路徑通用模型。
關鍵詞: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路徑
引言
目前,歐美日已經建立起了比較完善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系統,中國對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非常重視。嘉興市在2012年提出了“智慧嘉興”的建設,而“智慧交通”的建設正是其中需要完成的一項目標。正確分析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特點及影響其發展的相關因素,并構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路徑模型,可以為嘉興市打造智慧交通提供一份參考,對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設將產生重要作用。
1 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嘉興市的智慧交通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禾行通”公共出行服務平臺、嘉善縣綜合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為引領,全面開展了智慧公交、智慧電召、公共自行車服務、汽車客運服務、危化運輸服務、汽車維修服務、路網感知、行車誘導、綜合信息發布等系統建設。
嘉興市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整合了運管、公管、港航、市建委、交警、城管等各部門交通信息資源,實現了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信息交換和共享,“禾行通”公共出行服務平臺針對不同的出行方式,面向公眾提供基于實時路況、實時交通狀況、人性化的出行信息服務及智能行車。停車誘導服務,使公眾出行更加便利,有效提升了公共交通的載客率,減少了燃油環境污染。嘉善縣綜合交通信息服務平臺是交通運輸部縣域綜合交通信息服務平臺建設試點,項目總投資超過5300萬元,建設包括運載工具智能監控平臺、基礎設施智能監控平臺、智能公交調度系統、公眾出行服務系統、客運聯網售票系統、停車誘導系統、樞紐綜合管理系統、交通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和物流信息管理系統等九大應用系統。
當然,通過調研可以發現,嘉興市在建設公共交通信息化和推進智慧交通試點建設工作中還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例如缺乏全國統一的技術標準和體制機制的支撐;交通產業鏈發育不健全;智慧交通認識不足;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等。
2 發達地區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現狀分析
嘉興市的公共交通相比于國內外發達城市如北京、上海、紐約等地,無論在技術規范,還是管理配套,抑或是終端服務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北京市作為中國的首都,道路網絡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完善,已基本形成了環形加放射式的道路網絡。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建成4大類ITS系統,道路交通控制、公共交通指揮與調度、高速公路管理和緊急事件管理系統,分散在各交通管理和運營部門。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奧運路線、奧運場館周邊擁有120處系統控制公共交通信號。此外,還建設了公共交通綜合監控系統,該系統包括視頻監控、交通流檢測和交通違法檢測三個子系統。同時,在奧運會場館周邊和相關道路上還建設了80處電視監控點、15套交通事件自動檢測系統、80套數字化視頻系統。另外,車聯網的提出,讓車能夠和網絡、云端發生聯系;一款車聯網硬件產品,具有總里程、行駛里程、平均車速及油耗、讀取和清除故障碼等功能,車聯網能夠實現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動態信息服務和車輛智能化控制的一體化,是解決未來城市交通壓力的一個重要項目。
放眼國外,如今英國已形成由地鐵、輕軌、有軌電車、公共汽車、輪渡等多種交通方式組成的城市交通體系,倫敦和格拉斯哥2個城市開通了地鐵線路,有7個城市開通了有軌電車,其中曼徹斯特有軌電車線路達100公里。公交專用道和公交優先通行信號十分普遍,公交運營效率和服務質量在歐洲處于較高水平。倫敦市區公共交通出行分擔率達70%。1863年世界上第一條地鐵在倫敦投入運營。目前,倫敦已有地鐵運營線路12條、275個車站,總里程408公里,高峰期地鐵運營車輛525輛,每天客運量約380萬人次。并且倫敦市的公共汽電車線路多達700余條,市區公交專用道里程280公里,1.7萬個公共汽車站,6800多輛營運車輛,日均客流約600萬人次,公共汽電車運營企業9家。
3 影響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的因素分析
影響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章針對嘉興市,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對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同所有的出行者選擇交通工具的行為一樣,在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中,出行者首先是產生了某種出行需求,然后在主觀因素影響下,選擇最令其滿意的出行方式,從而影響了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根據嘉興市歷年公共交通量及其他有關項目數據,分析發現影響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的主觀因素主要有經濟性、舒適性、便利性、安全性、可靠性、設施完備性等。其中,經濟性在于出行者考慮的票價高低、付費方式等,舒適性包括車內環境、車況(性能、檔次……)、車輛運行的平穩程度等,便利性主要出于車輛的速度、換乘的方便程度,可靠性指按時刻表是否準時到站及等車時間長短等,設備完善性包括站點信息化設備完善程度(如電子顯示屏等設備)、車內信息設備完善程度(如語音報站等設備)等信息化指標。
以上是從乘客感知的主觀角度分析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影響因素,而城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還和許多客觀因素相關聯,如城市規模、城市發展水平、居民需求度等。其中,城市規模主要取決于人口數量和城市面積,城市發展水平有經濟水平、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城市的建設規劃等,居民需求度則在于居民滿意度和居民的人均消費等。
基于以上分析列出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的幾大主要影響因素。
4 構建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路徑模型
為構建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模型,我們主要以嘉興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為研究對象,結合國內發達城市和國外發達地區的發展現狀,參考了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相關的影響因素,從服務質量、服務媒介、服務效率三個方面對嘉興市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路徑進行研究。
在20世紀以前,公共交通信息化還不發達,受居民的消費水平,城市發展水平的限制,人們只能被動接受現有的公共交通方式,城市的公共交通大多只能依靠人力和普通的多媒體技術;隨著城市規模的逐漸增大,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的提高,市民們出于便利性、舒適性、安全性等方面考慮也不再滿足于人工化和滯后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的服務,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漸漸產生了各種公共交通信息管理、信息服務、視頻監督系統和公共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等,如2003年嘉興市市區城市公交著手建設并應用了IC卡系統,公交IC卡系統因其支付不需找零、刷卡方便、節省上下客時間、減少企業假幣損失、方便科學統計等諸多優點在公交行業得到廣泛推廣也被市民普遍接受;2012年提出了“智慧嘉興”的建設,完善了嘉興市公共信息服務平臺;2015年實現了嘉興-杭州IC卡互通的新發展;最近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出現了“滴滴出行”“U步”、嘉興市公交APP等各種形式的APP,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基于對公共交通信息化的主觀和客觀影響因素考慮,對比分析國內外發達地區的公共交通信息化發展現狀,我們預計未來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如“互聯網+”、各類智能化交通體系以及車聯網公共交通信息服務平臺等會朝著信息服務多樣化、服務系統通用化、網絡系統立體化、運營調度智能化發展;向著智能化即交通規劃更科學、設施更有效、管理更智能、行為更規范發展,這不僅僅可以提高現有交通基礎設施的運行效率和交通供給能力;在交通需求方向,通過交通信息服務、交通擁堵收費等系統,還可以改善交通需求的時空分布特性,使交通需求與交通供給的矛盾得到緩解。
以此構建了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路徑的通用模型。
5 結束語
根據調查數據證明,隨著社會經濟進一步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城市(如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堵塞等問題已嚴重影響了城市經濟的發展,而且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根據國內外城市發展經驗,大力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信息化是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關鍵,能否有效運行發展直接關系到城市經濟能否快速發展。此外,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對整個城市的信息化發展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城市公共交通信息化應當作為城市信息化發展和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環節來發展。
通過服務質量、服務媒介、服務效率來研究嘉興市交通信息化的發展路徑并建立其發展路徑模型,能夠對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建設和政府的決策提供參考,間接地促進嘉興市公共交通信息化的發展,對嘉興市的城市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謝軍,張生瑞,胡長水.交通信息化發展評價[J].長安大學學報,2007,27(6):76-79.
[2]房建宏,陳紅,徐安花.青海省交通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與評價[J].青海科技,2005(05):54-56.
[3]彭昌淑,周雪梅,張道智,等.基于乘客感知的公交服務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交通信息與安全,2013,31(4):40-44.
[4]嘉興步入智慧交通時代.信息化建設[J].2015(02):28-29.
[5]郭瑋,晉艷艷.智能交通在各國現狀以及我國智能交通的發展趨勢[J].理論科學,2009(05):41-42.
[6]陸化普,李瑞敏.城市智能交通系統的發展現狀與趨勢[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14,6(1):6-19.
[7]滕紹光,吳鳳平.公共交通的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科學,2005,18(4):79-82.
[8]Ignace Snellen, John L. King. Informatization in the Public Sector.The ComputerJournal.1992,35(5).
[9]A1i K,Hassanein H.Using passive RFID tags for vehicle.assisted data dissemination i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C].Local Computer Networks,2009.LCN 2009.IEEE 34th Conference on.IEEE,2009:68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