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實現通過改變風量控制下置軸風板角度,經過選擇合適的風機保證足夠的風力,設計合適的風道形成穩定的風力,設計制作輕且有一定強度、有靈活支承,有粗糙表面的阻風板,然后設計了一種以增強型單片機STC12C5A60S2為主控電路,LCD1602液晶顯示器為顯示單元,由電位器式角度傳感器采集的角度模擬信號經單片機內部A/D轉換為數字角度信號,通過單片機處理信號,顯示屏顯示實時角度和PID調節,通過PWM調速控制左右風機的風量來控制風板轉角的設計方案。實驗結果表明,該系統精度較高,并能夠進行自動修正,達到設計要求。
關鍵詞:下置軸風板轉角;PID;PWM調速;控制系統
引言
2015 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高職高專組I題設計任務:設計并制作一個風板控制裝置。該裝置能通過控制風機的風量來控制風板完成規定動作,風板控制裝置參考示意圖見圖1。因而有了文章的設計。
1 任務分析
根據任務描述,其中的控制的邏輯關系是:控制系統→風機轉速→風量→風板轉動角度→控制系統。這是一個有反饋的閉環控制,適用經典的PID控制理論進行設計。
逐步分析任務要求,可以發現,首先要選擇合適的風機,有足夠的風力吹動阻風板;考慮到風屬于流體,具有復雜動力性,容易受到干擾,接下來就要設計合適的風道,保證有穩定的風力控制阻風板;阻風板要考慮的問題一是轉動靈活,二是風機容易吹動,三是能形成較穩定的風阻,因此阻風板要輕且有一定強度、要靈活支承,要有粗糙表面。
所以本設計用經典PID控制理論設計控制系統,裝置結構要選擇合適的風機保證足夠的風力,設計合適的風道形成穩定的風力,設計制作輕且有一定強度、有靈活支承,有粗糙表面的阻風板。
2 方案設計
根據設計任務要求,本裝置擬進行風機控制設計與風板及風道布局設計。
(1)風板及風道布局主要由左右風道、導向裝置、風板限位裝置、風板、風板轉軸及支架以及量角器等組成,初步方案設計如圖2所示。風道設計了兩種,風道類型I:由梯形錐體聚風槽+圓弧導風板,如圖2左邊所示;風道類型II,由圓錐體聚風槽+圓型導風管,如圖2右邊所示。經過反復實驗比較,最終選擇風道類型I。
(2)本設計選擇了風量大、風壓小的小型軸流風機。因而風板材質的選擇:要求較輕,又具有一定強度,設計中經過試驗,選擇了較輕ABS樹脂材料做風板,并在其表面貼一層薄薄的泡沫層以增加風阻減少擾流。
(3)風機控制系統主要由微控制器及顯示模塊、角度信息采集模塊、風機驅動模塊、A/D 采樣模塊、聲光提示、輸入以及電源模塊等構成,系統框圖如圖3所示。
其中主要器件的選用如下:
微控制器采用STC12C5A60S2作為主控器,該芯片是一種單時鐘、機器周期(IT)單片機,具有高速、低功耗、超強抗干擾的新一代8051單片機,指令代碼完全兼容傳統8051,自帶A/D和PWM,運算能力強,軟件編程靈活,自由度大。
角度傳感器選擇了電位器式角度傳感器,特點歸零方便,線性度高,價格適中,安裝方便。
風機驅動調速方式采用單片機內置PWM信號控制PWM調速風機,該方式,電路簡單,控制方便。
3 系統設計
根據前面的系統方案設計了各個控制電路。
3.1 主控電路設計
控制電路設計主要包括單片機最小系統、角度信息輸入、PWM信號輸出、顯示電路、蜂鳴報警電路、按鍵電路、電源電路等,電路圖如圖4所示。
其中:單片機最小系統由晶振電路、電源組成,晶振22.1184M;
角度傳感器輸入到單片機A/D輸入端1腳;
PWM信號輸出來自單片機PWM輸出端4、5腳;
鍵盤、顯示等電路接相應的輸入輸出端口。
3.2 程序設計
整個系統的功能是由硬件電路配合軟件來實現的,控制系統的核心是主程序,主程序調用了5個子程序,分別是液晶顯示程序、按鍵處理程序、角度傳感器檢測、中斷控制程序、PWM信號發生。
系統上電后,左右風機按預設風速工作,程序流程圖如圖5所示。
系統上電后,左右風機按預設風速運行并進行做初始化,接著掃描鍵盤后判斷預設值的設定是否完成,如果沒有就繼續掃描鍵盤看是否完成與設置,反之則開始通過掃描鍵盤判斷有沒有啟動,沒有就一直掃描,直到啟動后根據角度傳感器反饋信號讓左右PWM信號按比例輸出,對風板穩住進行計時,之后判斷計時是否到5s,是的話就停機,否則就掃描鍵盤看是否停機,沒有時程序返回到角度測量并控制左右PWM信號比例再次執行下邊的程序,掃描到停止時就停機,程序結束。
4 系統測試
5 結果分析與結論
根據上述測試數據,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風板角度能在45°~135°內預設,預設步進值為1°,擺動幅度絕對誤差值≤5°,響應時間≤10s,穩定停留時間6s,誤差≤1s,風板能平穩停留在終點位置。
(2)風板在45°~135°內預設兩值,到達第一個預設角度≤10s,在兩個預設角度之間能完成次擺動4次且周期≤5s,幅角≤ 5°,動作完成后風板平穩停留在起點位置。
(3)掛10g砝碼,風板能基本完成控制要求。
綜上所述,本設計達到設計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靜霞.單片機應用技術(C語言版)[M].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2]徐科軍.傳感器與檢測技術[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
[3]張華林,周曉芳.電子設計競賽實訓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07.
[4]孫余凱.電子實用電路集錦[M].電子工業出版社,2008,9.
[5]傳爽.單片機原理與應用[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2.
[6]李響初.實用電子控制線路200例[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