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在階梯狀雙螺桿擠出機參數一定情況下,利用三維軟件建立實體模型,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軟件Fluent模塊中,分析階梯狀雙螺桿擠出機中熔融段速度分布、壓力分布、流體跡線分布的情況。
關鍵詞:雙螺桿擠出機;Fluent;熔融段;流場分析
引言
階梯狀雙螺桿擠出機設計是在同向平行雙螺桿擠出機的基礎提出的,對于二階雙螺桿擠出機,通過兩段根徑不同的螺桿和外徑不同的壁筒,兩擠出熔融段流場體積的減小,對物料起到了壓縮作用,能夠滿足對于物料壓縮的一定要求。
1 模型建立
二階雙螺桿擠出機模型:
文中分析的雙螺桿擠出部分中心距為150mm。兩段均采用矩形螺紋,螺桿長均800mm,壁筒長均800mm,螺棱寬20mm,螺棱高第一段46mm,第二段39mm,螺紋間距200mm,中間連接件圓臺高30mm,實際生產中,考慮到物料的流動及加工裝配,螺紋與螺桿以及螺棱與壁筒間均有一定的間隙。
利用creo建立實體模型,圖1為雙螺桿結構圖,圖2為雙螺桿擠出機裝配模型圖
2 網格劃分
2.1 流場的建立
流場的建立時,考慮的是物料完全充滿流場的情況,即壁筒與螺桿之間的間隙為整個流場,因此,可以認為整個流場是三維實體模型,在三維軟件中做相減,得到流場模型,圖3為流場模型圖。
2.2 劃分網格
網格劃分對于流場分析是至關重要的,網格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最后結果能否收斂,是否精確,考慮到流場復雜性以及邊界網格質量,采用ICEM劃分網格,以下為網格劃分模型。
圖4為三維模型導入ICEM后網格的劃分,圖5中可以看到邊界處有較好的邊界層。圖4中設置時,視圖左側直徑較大面設為流場進口面“in”,右側直徑較小面設為流場出口面“out”,把外部整個壁筒部分設為“wall1”,流場與兩根螺桿接觸的部分可以分為三部分,一是螺桿表面與流場的接觸部分,二是流場與螺棱的接觸部分,三是流場與螺棱側面的接觸部分,因三部分是連續的面,故把每根螺桿與三部分接觸的部分設為一個面,圖4中視圖內側的內壁面設為“wall2”,外側的內壁面設為“wall3”。
3 前處理設置
3.1 模型以及材料設置
流場為繞軸旋轉,選擇湍流模型。
階梯狀雙螺桿擠出機實際生產中,多用于塑料、食品加工等,這里采用聚丙烯材料,物料密度720kg/m3,比熱容1.9J/g·k,導熱率0.16w/m·k,粘度1070pa·s。
3.2 邊界條件的設置
實際生產中,外筒壁靜止,即貼近筒壁面的“wall1”速度為0。兩根螺桿繞軸旋轉,轉速和方向均相同,進口面視圖為逆時針旋轉,采用速度差模型,進口面“in”速度設為10m/s,出口面“out”速度設為0。導入fluent里后模型的軸向與Y軸一致,故可以設置兩根螺桿繞Y軸旋轉,轉速為150r/min,轉換成弧度為7.85rad/s,在x方向和z方向上速度均為0。
4 結果計算及分析
4.1 速度分布
對于速度矢量圖,顏色由藍色漸變為紅色,表示速度矢量逐漸增大,由數學分析知,角速度相同時,半徑越大,線速度越大,從圖中可以看到沿著螺棱方向,速度矢量越來越大,圖7中顯示與實際情況相符。對于中間擠出段,兩螺桿均為逆時針旋轉,左螺桿右壁面的速度向上,右螺桿左壁面的速度向下,兩者速度方向相反,因此嚙合段物料速度矢量較小,這與實際情況相符合。且左螺桿的左上方和右螺桿的右下方部分,速度矢量分別達到最大。
4.2 壓力分布比較
圖8和圖9均為中心距150mm的壓力圖像,圖9是圖8在垂直視圖平面內旋轉180度,視圖方向可以看到上側的螺桿和下側的有相似之處,圖8中上側的螺桿壓力比下側的大,圖9中上側的螺桿比下側的小,分析可以得出沿擠出方向,壓力是逐漸增大的,沿螺棱方向,壓力同樣逐漸增大,二階段的壓力比一階段的壓力大,上側的螺桿和下側的螺桿分別在左上方和右下方壓力達到最大。
4.3 流體跡線分布
CFD-post后處理中,streamline能很好地反應流場中流體跡線,進而反應出流體的混合效果。
圖10和圖11均為流體跡線圖像,圖中可以看出在流體跡線進出口和中間階梯部分比較明顯,圖11說明尤其是中間階梯部分,跡線混亂度較高,說明流體流向越無規律,反應到實際生產中說明對物料的混合作用越好。且二階段比一階段混合效果好。
5 結束語
(1)階梯狀雙螺桿擠出機對物料有較好的壓縮作用,且有很好地混合作用。
(2)二階段比一階段對螺桿和螺紋的強度要求高。
參考文獻
[1]張澎湃.嚙合同向雙螺桿擠出機螺紋元件流場分析[D].燕山大學,2004.
[2]梁振剛.階梯狀雙螺桿擠出機基礎機構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5.
[3]楊凱.同向雙螺桿擠壓膨化機擠壓機理及性能分析[D].南京理工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