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2014年8月31日重慶一次降水過程進行數值模擬,針對地形開展敏感性試驗。結果表明:高空輻散氣流對低空形成抽吸、地面冷空氣入侵使對流觸發;大巴山的阻擋作用使急流強度增強并穩定維持,其降低后上升支位置偏北、強度減弱;齊岳山通過地形狹管效應對急流場產生影響,間接影響垂直運動,其降低后上升支位置偏南、強度減弱。
關鍵詞:暴雨;形勢分析;數值模擬;地形敏感性試驗
引言
地形作用對暴雨的形成和分布影響顯著。地形作用體現在:地形對暖濕氣流的抬升和輻合作用[1];地形改變對降水中心位置和強度影響深刻[2];地形阻擋降水系統移動,使雨區集中[3];地形對風場、散度場和垂直速度場的重要影響[4]等。
文章對過程進行環流形勢分析,并基于WRF模式對過程進行數值模擬,在模擬的基礎上開展地形敏感性試驗以研究地形在過程中的作用。希望能為提高復雜地形條件下的重慶暴雨預報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1 雨情簡介與環流形勢概況
1.1 雨情簡介
2014年8月31日14時至9月2日07時(世界時,下文同),我國重慶、湖南、湖北部分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降水前期維持在重慶北部地區。降水后期快速東移南壓,強度逐漸減弱。文章重點分析穩定維持期暴雨發生發展的物理機制。
1.2 環流形勢概況
降水期間,歐亞大陸200hPa圖上,南亞高壓主體位于青藏高原,重慶位于南亞高壓東北部,受高空輻散氣流控制,對低層產生了較強抽吸作用。
降水期間700hPa圖上,南海地區附近形成風速在12m/s以上的急流區,急流將來自南海的暖濕空氣沿副高外圍輸送到四川、重慶地區。切變線位于副高以北地區。9月1日00時,切變線南壓導致重慶中部急流核范圍增大,強度加強。
地面天氣圖上,重慶北部地區地面始終處于鋒面北部、冷高壓后部的偏北冷空氣控制下。地面冷空氣入侵迫使對流觸發。
2 數值模擬實驗
2.1 方案設計
借助中尺度WRF模式進行數值模擬,采用再分析資料提供初始場和側邊界條件,模式采用三重區域雙向嵌套,積分初始時間為2014年8月31日12時,積分時間48小時,模擬記作控制試驗(CTRL試驗)。
2.2 模擬結果檢驗
2.2.1 形勢場檢驗
對比實況與CTRL試驗輸出的200hPa環流形勢場,模擬對于槽脊系統、急流帶及南亞高壓的位置、范圍都與實況對應良好。從CTRL試驗對于500hPa高度場的模擬來看,500hPa槽線的位置實況與CTRL試驗十分吻合。從CTRL試驗對700hPa風場的模擬來看,切變線的位置與實況有對應良好。
2.2.2 累積降水檢驗
CTRL試驗模擬的24h降水中心位于重慶北部,位置與實況幾乎重合,雨量比實況偏小30mm。
2.2.3 質量評分檢驗
引用TS評分和偏差率B值以進一步定量檢驗模擬效果。模式對各量級降水TS評分都在0.2以上,B值都在0.5以上。表明模式對不同強度量級的降水都有較好的預報性能。模式對于小雨以上的降水范圍評估偏大,對于中雨以上的降水范圍評估偏小。
總的來看,CTRL試驗對于此次過程的模擬是成功的,其結果是可信的。
3 地形作用分析
3.1 方案設計
借助WRF模式針對大巴山和齊岳山進行地形敏感性試驗,采用的參數化方案與CTRL試驗相同,只針對大巴山和齊岳山地形高度進行修改。試驗1將大巴山高度減半,試驗2將齊岳山高度減半。
3.2 對降水的影響
各試驗降水中心的位置和強度與CTRL試驗差別明顯。表明地形對降水中心位置及強度的模擬卻存在深刻的影響。
試驗1中降水中心位置向東北偏移100km,雨量減少90mm。雨量大值區斷裂。可見大巴山地形阻擋了降水系統的移動,使降水大值區集中。試驗2中雨帶明顯變寬,降水中心位置偏西南,中心雨量減小約60mm。
3.3 對急流的影響
分析CTRL試驗850hPa平均急流場發現,急流區主要位于大巴山和齊岳山之間,急流核強度達到16m/s。試驗1中,急流區的北部邊界向東北擴展,小的急流區從主急流區分裂向下游擴散,致使主急流的強度減弱為14m/s。可見大巴山對急流場的維持和加強存在屏障作用,其高度降低后主急流核的強度削減。試驗2中齊岳山高度降低后,急流區主體呈現跨越齊岳山分布的形態,急流區明顯變寬,位置較CTRL試驗明顯向東南方向偏移,強度減弱為12m/s。可見齊岳山對低空急流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地形狹管效應上,其高度降低后地形狹管效應減弱,相對平坦的地勢加寬了低空西南急流的輸送通道,致使急流的位置東移南壓,強度減弱。
3.4 地形對垂直運動的影響
9月1日00時CTRL試驗中,暴雨中心上空低層強輻合,高層強輻散產生了強烈的抽吸作用。同時低層偏南風向北輸送過程中受大巴山強迫抬升。二者作用形成了垂直次級環流圈,其上升支恰好對應重慶北部暴雨中心。在試驗1中上升支的變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地形屏障作用降低,上升支在低緯偏南氣流作用下向北偏移;二是上升支強度減弱,這是由于地形抬升作用降低導致低層輻合(770hPa,-45×10-5s-1)減弱。可見大巴山地形高度降低削減了垂直次級環流上升支的強度,改變了上升支的位置,從而使降水減幅。在試驗2中上升支明顯偏南,低層輻合和高層輻散也明顯偏南。這是由于齊岳山高度降低后地形狹管效應減弱,低空急流位置偏南導致輻合上升區位置偏南。
4 結束語
(1)高空輻散氣流對低層形成抽吸作用;低渦、切變線加劇了低層輻合;地面冷空氣侵入觸發降水。
(2)綜合考慮環流形勢對比、累計降水對比、質量評分檢驗,CTRL試驗對降水過程的模擬比較成功,其結果是可信的。
(3)大巴山高度降低后,降水中心向東北方向移動,降水大幅削減,雨量大值區出現斷裂。齊岳山高度降低后,降水中心略有南移,降水減幅,雨帶變寬。
(4)大巴山高度降低后,小的急流區從主急流區分裂向下游擴散,致使降水強盛期間主急流區的強度減弱。可見大巴山阻擋使急流強度增強,并穩定維持。齊岳山地形對急流場的影響主要是地形狹管作用。其高度降低后地形狹管效應減弱,相對平坦的地勢加寬了低空西南急流的輸送通道,致使急流的位置東移南壓,強度減弱。
(5)大巴山地形對垂直運動的影響主要是屏障作用和抬升作用。其高度降低后地形阻擋和抬升作用減小,上升支位置偏北、強度明顯減弱。齊岳山地形通過地形狹管效應對急流場產生影響,間接影響垂直運動。其高度降低后急流場位置偏南、強度減弱,間接導致上升支位置偏南、強度減弱。
參考文獻
[1]Bolin B.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earth's topography on the westerlies[J].Tellus,1950,2(2):184-195.
[2]陳潛,趙鳴.地形對降水影響的數值試驗[J].氣象科學,2006,26(5):484-493.
[3]胡伯威.中尺度地形對大氣鉛直運動核強降水的影響[J].暴雨災害,2000(1):8-23.
[4]臧增亮,張銘,沈洪衛,等.江淮地區中尺度地形對一次梅雨鋒暴雨影響的敏感性試驗[J].大氣科學,2004,24(1):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