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城區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地下電力通道資源越顯緊張,探索滿足城市經濟發展與電網發展相匹配的策略是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電網發展面臨的普遍難題。成都電網作為典型特大型城市電網之一,通過建立“規劃資源為驅動、規劃技術為核心、規劃平臺為支撐”的一體化模型框架,以一體化發展、一體化協同、一體化管控、一體化決策、一體化提升的“五個一體化”為路徑,實現了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電網規劃管理質量和效益的雙提升。
關鍵詞:電網規劃;電網發展;一體化
2014年國務院發布《關于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指出,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1000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型城市,據此標準,成都、武漢、南京、西安、杭州等10個城市屬于特大型城市。到2020年,成都市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將突破2萬億,總人口將突破2000萬,中心城區電網負荷壓力將會隨著經濟和人口的攀升顯得越來越明顯,再加上成都中心城區地下管網復雜,走廊資源日益短缺,城區土地資源緊張,高密度的人口以及大型綜合體數量的激增將進一步增加地面變電站站址的落地困難,而變電站落地難將無法保障未來中心城區的用電需求。如何科學、合理、高效、經濟的進行中心城區電網規劃成為亟需解決的課題。
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成都供電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公司”)立足實際,結合地區特點,摸索出了一套針對中心城區電網發展難題的解決辦法: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為指引,以成都市中心城區經濟與社會發展為基礎,以適度超前經濟、與城市規劃協調為原則三個層面來契合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國家電網“一強三優”戰略目標為引領,以省公司八年精益化轉型為方向,以規劃科學智能、功能完善、能力完備為目標三個層面來契合企業發展要求;通過“規劃資源為驅動、規劃技術為核心、規劃平臺為支撐”的一體化模型框架,以精準規劃為中心,以“五個一體化”為路徑,構建“結構完善、技術領先、高效互動、靈活可靠”的堅強智能電網。
以推進規劃聯動為“一體化發展”策略,實現電網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有機銜接;以帶動政策傾斜為“一體化協同”手段,驅動電網規劃政企協作;以升級核心技術為“一體化管控”重點,實現標準、技術與管理全面發展;以整合規劃數據為“一體化決策”基礎,發揮電網規劃信息系統的支撐作用;以踐行精益規劃為“一體化提升”目的,通過規劃能力內生促進中心城區網架結構與間隔資源優化。
1 推進規劃聯動,實現中心城區電網規劃與經濟發展一體化銜接
1.1 以城市發展為導向,全面落實電網規劃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有機銜接
為了響應成都市政府提出的改善城市環境,節約土地資源,架空線路入地的原則,成都公司聯合城市規劃主管部門編制了《成都市電力設施布局規劃》,結合城市經濟發展預測成都市遠景年電力設施的規模,規劃了“三環十三線”的隧道路徑,構建了環形加徑向隧道的主干網架,實現了電網規劃與城市規劃的協調統一發展。
為適應成都城市與經濟加速發展,滿足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趨勢,成都公司配合市政府相關部門,做好電、氣、油等專項能源發展規劃,確保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規模和布局與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能源的需求相適宜。目前,成都電網“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都已納入成都市能源發展規劃之中。
1.2 建立網-省-市電網規劃聯動機制,將國網公司和省公司的電網規劃與中心城區的電網規劃進行有機協調,統一部署
一方面,成都公司通過開展電網發展診斷分析工作明確中心城區電網發展現狀,結合成都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在電網發展規劃滾動修編報告中提出明確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方向,將“十三五”規劃中形成的輸變電項目上報省公司和國網公司。另一方面,按照國網公司和省公司下達的電網規劃任務統一部署,將電網規劃納入公司“二十四節氣表”分解任務,過程管控。
2 帶動政策傾斜,實現中心城區電網規劃政企協作一體化推進
自2007年開始,成都公司就通過自上而下多部門、多層次與政府溝通,強化與政府合作,爭取政府支持。2010年4月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以下簡稱“省公司”)與成都市政府共同簽署了《2010年-2012年加快推進成都堅強智能電網工程建設戰略合作協議》;同時市政府配套出臺了《成都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電網建設的意見》(成辦發〔2010〕40號)(以下簡稱“40號文”),就變電站供地、中心城區電纜通道費用分攤、新投變電站獎勵、項目前期綠色通道等問題進行了規定。2014年1月,成都市政府辦公廳又發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關于進一步加快電網建設的若干意見》(成辦發〔2014〕2號)(以下簡稱“2號文”),就2014-2017年政府支持電網建設工作提出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變電站建設方式、供地政策等,優化了電網前期手續行政審批流程。
2.1 創新變電站建設方式,帶動政府投資建設地下式變電站
為解決中心城區人口密度攀升以及大型綜合體建成帶來的土地資源緊張問題,成都公司積極探索,利用政府提供的有力條件,以2號文為指導,創新性的提出建設地下式變電站,并且爭取到政府大力投資地下式變電站土建工程。特別是后子門變電站在前期審批過程中迅速取得各項核準要件及政府資金支持,實現了變電站建設方式的創新,成為成都地區第一座220千伏全地下式變電站。
2.2 開創政企協同建設通道的新模式,帶動政府出資建設電力通道
根據40號文和2號文的規定,成都公司與政府在通道建設方面實現了通道共建,以三環路中心線為界,中心線以內的下地電力通道由供電公司負責出資建設;三環路中心線以外的下地電力通道由成都市政府負責出資修建。政府出資建設的電力通道合計約200公里。
2.3 按照最惠待遇享受供地政策
為保證電力建設,支持經濟發展,成都公司通過與政府各部門多次溝通協調,加大了政府的參與力度,在2號文中明確了110千伏及35千伏變電站用地,由變電站屬地政府負責站址拆遷及平整并無償向供電公司提供行政劃撥用地并辦理用地手續,22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用地,由政府負責完成拆遷和平整土地,按當地土地整理成本或綜合用地指導價向供電公司提供行政劃撥用地并辦理用地手續。
2.4 激勵與扶持雙管齊下,推動變電站加快建成投運
成都公司積極與政府配合,共同推動變電站建設投運。政府根據變電站年度建設計劃完成情況給予供電公司專項獎勵。同時,成都市財政為了彌補成都電網建設、改造資金的不足,每年將城市公用事業附加費返還給成都公司。
2.5 推動相關部門協同行政審批流程,縮短電網前期手續辦理審批時限
成都公司積極與市政府相關部門協商,在2號文中明確了電網建設行政審批時限,市國土局、市規劃局、市環保局、市水務局等部門對電網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規劃選址意見、環評手續、水保等工作提前介入,對程序進行了簡化、優化,將過去15個工作日的審批時間縮短為5個工作日,效率提升200%。
3 升級核心技術,實現中心城區電網規劃標準、技術與管理一體化管控
3.1 建立標準創新體系,夯實管理基礎,確保通道資源管控有章可循,開創國網公司政企聯合發布技術導則先河
成都公司對現有與電纜隧道建設相關的法規、規范、規程等技術標準進行梳理、整合、研究,通過新增、修訂方式構建制度標準全集。此外,成都公司通過梳理國家及行業發布的規程,找出各個標準中覆蓋成都電力隧道建設特點的條款加以總結深化,并于2015年與市政府聯合編制并發布了《成都電力電纜隧道工程建設規劃技術導則》和《成都電力電纜隧道工程建設設計技術導則》,成為國網系統內第一部政企聯合編制發布的全面規范指導電力隧道規劃建設的系統性技術文件,為成都市電纜隧道規劃、設計、建設與管理提供了標準和技術支撐。
3.2 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優化通道資源配置,提升中心城區通道建設水平
針對當前隧道規劃建設與電纜敷設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成都公司對中心城區隧道內電纜排列方式、支架型式、隧道建設規模與電纜敷設管理等方面進行詳細的分析論證,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建立起嚴密的數學論證模型。明確了一套成都地區最優的電纜布置方案,進一步優化支架、夾具、接地箱等設施,從提高運行維護效率的角度去完成設備選型。同時優化電纜配套設備如防火槽盒、接地箱等設施的布置位置,充分發揮成都地區電力隧道土建設施的特點,將電力隧道的空間利用率提升到最大。
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成都公司開發出多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力隧道規劃及電纜溫升等計算軟件,有力地促進了技術向生產力的轉換,多次榮獲成都市政府、四川省電力公司技術創新先進獎,為今后成都地區電纜隧道規劃建設和電纜敷設提供理論支撐。
3.3 建立管理創新體系,安全、高效管控通道資源,完善配套管理機制,提升通道資源管理效能
在通道資源管理與開發利用上,成都公司著眼長遠,將地下電力隧道資源開發規劃周期與城市規劃周期同步,制定成都市地下電力隧道資源開發的總體策略,在成熟城區配合政府城鎮項目同步開展,在新建城區科學推進綜合管廊建設。同時,將地下電力隧道提升至“電網資產”進行管理,建立基礎臺帳,監控運行及使用狀況。
成都公司通過建立有效的通道管理機制,完善電力隧道規劃建設管理的組織機構、工作職責、流程設計、人才培養等,建立以項目負責人為第一推動力、全員參與的創新模式,將成果專利、工法、標準等創新指標納入了部門和個人的績效考核。
4 整合規劃數據,實現中心城區電網規劃信息系統一體化支撐
4.1 通過自主開發規劃數據庫系統,提高規劃基礎信息收集能力
成都供電公司自主開發的規劃數據庫系統通過可視化的設備臺賬管理平臺展示變電站、線路及電網結構等規劃基礎信息,通過信息間關聯確保數據的一致性和準確性,為整體把握設備配置、使用情況提供了可參考的依據。通過規劃數據庫系統的應用,實現了電網規劃工作的信息化、專業化、圖形化、標準化管理,為規劃決策提供了充足的數據資源,保證了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
4.2 通過整合省公司規劃信息管理平臺與配電網運營監測分析系統中的大數據,推進規劃管理綜合決策
通過運用省公司的規劃信息管理平臺,將原有相對獨立、不同級部署的規劃管理、前期管理、綜合計劃、投資計劃、生產計劃和統計分析等模塊進行了全面整合,完善相關的基礎臺帳,充分發揮規劃的引導作用,實現規劃、前期、儲備庫的有機銜接。
通過運用配電網運行效率監測與分析系統,對110千伏及以下配電網的設備容量和負荷運行情況進行監測,通過運行效率評估,為規劃管理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輔助規劃科學決策。
總之,通過整合三大系統功能及數據資源,相互協調、互為補充,提高數據匹配率、準確率,推進規劃管理綜合化信息化決策,為智能電網規劃的實現夯實數據基礎,為規劃信息系統一體化決策的實現提供有效支撐。
5 踐行精益規劃,實現中心城區網架結構與間隔資源一體化提升
成都公司從供電安全性、供電可靠性、投資經濟性三個維度給定接線模式下的邊界條件,得到網架結構與供電安全性、可靠性、經濟性之間的關系以及通用公式。在網架結構的基礎上,配合出線間隔、變電站容量、負荷密度建立大型城市中心配電網間隔資源優化平臺,通過此平臺,可以實現確定已有條件下的最大供電能力,確定目前出線間隔是否夠用或浪費,確定變電站容量是否存在卡脖子的問題,最后,確定網架結構及用戶的最優接入方案,從而提升精益規劃的能力。
6 結束語
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電網規劃一體化提升管理,立足現實,勇于探索,以“五個一體化”為路徑,通過一體化發展策略、一體化協同手段、一體化管控重點、一體化決策基礎、一體化提升目的來厘清電網規劃一體化的五條線路,前瞻構思,嚴謹求證,反復實踐,不斷總結,創新并實踐了電網規劃一體化管理的方法,為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社會與經濟發展做了積極嘗試和有益探索,也為全國其他特大型城市中心城區電網規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杜旭,申剛,劉中勝,等.電網規劃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的研究與實現[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2013,25(2).
[2]余貽鑫,段剛.城市電網規劃的認知性質與方法[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1(2).
[3]李峰,劉正超,羅鳳章.廣東電網一體化規劃信息系統研究與應用[J].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