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去年以來,天津市眾創空間如雨后春筍般發展,目前經認定的眾創空間數量達到106個,其中區縣55個、高校51個,遍及全市16個區縣和濱海新區各個功能區。并有31家眾創空間在科技部備案,獲批納入國家級孵化器管理支持體系。截止到2016年4月底的統計,區縣眾創空間入駐創業團隊2062個,注冊成立初創企業1150家,畢業和符合畢業條件的企業達到292家,初創企業實現就業人數3554人,眾創空間累計聚集創業者近12000人,眾創空間已經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陣地和創新創業者的聚集地。
關鍵詞:眾創空間;發展現狀;問題與對策
1 眾創空間主要特點
1.1 重點聚焦科技和產業發展
區縣眾創空間著眼實體經濟,瞄準和培育未來新興產業,重點聚焦電子信息、互聯網、智能硬件、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等多個領域。
1.2 眾創空間類型多種多樣
專業技術領域型16家,創客服務型10家,開放辦公交流型10家,企業開放創新平臺型7家,創業教育培訓型7家,創業投融資服務型5家。其中專業技術領域型的眾創空間比例最高,達到33%,代表了天津市眾創空間未來的發展趨勢。
1.3 充分利用盤活存量
盤活和利用城區老舊廠房、閑置商務樓宇,改造和建設各類眾創空間,有將近半數的眾創空間通過此途徑建設而成,不僅降低了創業成本,也促進了社會閑置資源的高效利用。
1.4 廣泛集聚創業資源
一是聚集創業主體。創業群體主要是80、90后畢業大學生為主,占總人數的70%,企業離職創業人員、連續創業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員。二是建立由天使投資人、成功企業家、資深管理者、技術專家、市場營銷專家等組成的專兼職導師隊伍,為創業者提供創業培訓、創業輔導、創投對接等服務。三是整合外部資源,與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及各類專業服務機構建立緊密型合作關系。
2 眾創空間經濟社會效益初顯
2.1 創業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從提供創新服務情況來看,眾創空間通過線上平臺累計提供服務16余萬次,簽約并服務于創業者的各類創業服務機構537家,為創客、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提供檢驗檢測、研發設計、小試中試、技術咨詢等技術創新服務和推介科技成果、撮合成果對接并成功實現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等服務1838例,為創客、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申請知識產權580項,獲得有效知識產權411項。從提供投融資服務情況來看,目前已有47家眾創空間建立了總規模為1.55億元的種子基金??己似趦确N子基金使用166例,創客、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獲得種子基金投資總額1436萬元。以股權投資等方式成功為創客、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融資279例,投融資總額近3.2億元。從開展創業教育培訓和創新創業活動情況來看,共開展各類公益講堂、投資路演、創業論壇、創業訓練營等活動1770余次,聘請創業導師1198人,開展創業輔導服務1971次,舉辦各類創新創業賽事128次,推薦參加天津市創新創業大賽項目數量227項。
2.2 涌現了一批特色鮮明的眾創空間
天津市眾創空間在不斷實踐和探索中,涌現出一批模式新型、服務專業、成績突出、科技導向鮮明、運營良好的眾創空間,做法經驗帶來了許多啟示。一是“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園區”一體化的科技創業孵化鏈條模式。品格創客坊是對產業園區原有鏈式孵化體系的前端延伸,對優秀創業項目進行扶持,在其比較成熟之后轉移到園區已有的孵化器或加速器中繼續發展,為項目的企業化及產業化做好準備工作,促進園區企業升級轉型。同時產業后的企業反過來會孵化其他早期的項目,以此形成良性循環。二是企業開放創新平臺服務模式。TjAb眾創空間通過為創業者提供專業領域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咨詢、產品推廣等相關服務,實現了產業鏈資源的開放共享和高效配置;通過整合醫藥領域的技術、設備、信息、資本、人力等資源,為創業者提供了更高端、更具專業特色和高端的增值服務;通過聚集一批熟悉產業領域的創業導師和培訓機構,開展創業培訓活動,為創業者提供更加適合產業特點的創業輔導服務。三是企業內部孵化模式。九安建立內部創業孵化機制,企業作為投資人,與員工形成合作伙伴,給予團隊充分的決策權、用人權、分配權,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培育新項目。借助原有的生產運營平臺和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幫助團隊完成科研到產品的轉化,激發員工創新創業活力。四是“預孵化”模式。意庫眾創空間針對大學生創業初期在經驗、能力、資金、技術、團隊等多方面的短板,以合伙人的身份,通過融資、財務、人力資源、營銷四大中心,為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讓創業團隊集中精力于擅長領域,從而保證了創業團隊由創業想法到開辦企業的順利轉換,提高創業成功率。
3 存在的問題
天津市眾創空間尚處于起步階段,仍有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改進。從未來趨勢和創業需求角度來分析。問題體現在:
3.1 盈利模式有待完善
眾創空間運營體現半公益性質。主要是依靠政府支持,占到了總收入的71%。眾創空間自身收入來源主要是通過房租收入、服務收入和股權投資收益。房租和物業收入占11%;投資和服務收入占13.6%;其他收入占到2.8%。為吸引優秀或者有潛質的創業團隊和企業入駐,目前絕大多數的眾創空間都采取免費提供辦公場地和完善的服務設施。雖然從總體上看是盈利的,但45%的眾創空間是虧損的。眾創空間今后在逐步脫離政府補貼后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是今后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3.2 運營狀況參差不齊
一些眾創空間運營團隊專業素質和能力總體不高,發展定位上不明確,提供的服務內容單一,孵化創業能力也比較有限,對一些有想法有創意但缺少資金沒有創業經驗的人吸引力不夠。如何突出自身資源優勢、面向不同人群的創業需求,進而實現各自的錯位發展,仍然較為迷茫。
3.3 眾創空間在結構上不平衡
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創辦的眾創空間還不多,在眾創空間中的創業者主要集中在大學生群體。體制內有工作經驗的科研人員加入到創業潮中將大大地提高創業成功率,也將成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由于體制原因,大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同時高校教師、科研院所科技人員的創業創新意愿普遍不高。
4 對策建議
4.1 鼓勵眾創空間打造升級版
一是鼓勵眾創空間廣泛吸納社會資源,搭建跨界協作、信息交流、資源共享、互惠互促、開放高效的綜合服務平臺。二是鼓勵眾創空間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機構與相結合,不斷創新投融資模式。三是建議政府采取補助、獎勵、加速折舊、進口稅收優惠等方式,鼓勵企業、高校、院所加大對眾創空間場所設施、儀器設備等的投入。對眾創空間投入的、符合條件的研發費用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降低眾創空間建設和運營成本。
4.2 為創新創業者提供精準支持
提供全面的社會保障,可通過政府補貼、延時交納等方式,在提供保險保障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創業團隊交納社會保險費用的負擔和壓力。對于創業受挫的創業者,要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兜底機制,出臺再教育、再就業、再創業等全方位的舉措,解除創業團隊的后顧之憂。
4.3 積極鼓勵龍頭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建設眾創空間
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圍繞主營業務方向建立內部創業孵化機制,鼓勵員工內部創業或者設立投資基金以及創業孵化基地培育新項目,開放市場資源、裝備資源、銷售和采購資源,為中小微企業和創客提供平臺和一站式服務,促進研發鏈、產業鏈和市場鏈的深度聚合。支持科研院所發揮專業優勢,向社會開放科技資源、儀器設備、人力資源,帶動創新創業。發揮自創區在聚集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上的優勢,試點建設一批國家級創新平臺,為眾創空間提供研究開發、技術轉移、檢驗檢測認證、企業孵化、知識產權、法律咨詢、科技咨詢、科技金融等服務,使眾創空間能夠更好的發揮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